王荣泉;鲁葆春;王成盛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我科共收治单侧肝胆管阻塞引起的重症胆管炎16例,术前其巩膜和皮肤均无明显黄染.此类病人与肝胆总管梗阻所致重症胆管炎相比,有其本身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俊奇;褚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3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2个月.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淋巴结(-),ER(-),PR(-).术后第1天胸壁皮下负压引流血性液体50 ml,第2天引流淡红色混浊液体30 ml.从术后第3天开始每天引流乳白色液体约30 ml.患者体温低于37 ℃,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查血常规,WBC 5.6 G/L,RBC 3.46 T/L,PLT 254 G/L,引流物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乳糜试验(+).术后第10天按期拆线,每天仍有引流物约30 ml,乳白色,转至放疗病房,设锁骨区照射野,用60Co照射,200 c Gy/d,一周后引流物明显减少,遂拔除引流管.
作者:程伏林;陈家宽;袁宏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83~1997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早期2例死亡,后采用胃、空肠、胆总管三造口治疗4例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树森;王学信;王广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85年2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共收治各类结肠梗阻112例.为探讨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我们通过摄取腹部平片,对43例急性结肠梗阻结肠扩张直径进行了测量并经手术证实,以期预测盲肠破裂的危险性.
作者:王芳元;余后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经肛门途径和经骶尾部经肛门括约肌途径对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肛门失禁和直肠瘘.结论局部切除术对早期直肠癌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患有多种老年病而不能耐受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可作为较好的姑息手术方法.
作者:周建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231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外科治疗方法.结果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的手术病死率为5.1%,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7%.结论对左半结肠癌、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进行综合判定,掌握好适应证,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飞龙;叶国雄;苏远红;杨军;郝胜华;杨传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自1994年开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0例手术后复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者采用无水酒精甲状腺组织内注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立;李卫民;沈雄山;黄正斌;胡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甲状腺Ⅲ度以上肿大或单侧肿块大于10 cm×8 cm则称为巨大甲状腺肿.我院1987~1998年行巨大甲状腺肿切除38例,切除标本重240~1240 g,现分析如下.
作者:郭东立;徐瑞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是少见的系膜血管病变,约占急性肠缺血性疾病的10%~20%.3年来我们诊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姜云福;周亚魁;杨体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一种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更简单、合理、安全的术中处理方法.方法肠切开减压后,用左右手交替挤压法清洁肠道,不灌洗肠腔,使肠吻合后吻合口处持续有少许较稀薄的肠内容物通过.结果采用本方法清洁肠道一期切除吻合的结肠癌急性梗阻38例,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结论本方法在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中应用,更为简单、合理、安全、可靠.
作者:余东升;李恭根;赵中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病史报告住院医师:患者,女性,29岁,体重55 kg.1998年10月患者因宫外孕于当地医院用5-氟尿嘧啶(5-Fu)1.0 每日一次静滴,7 d后患者开始出现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及全身反应,用药10 d后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后伴粘液脓血便、高热、口腔溃疡、会阴脓肿,白细胞总数下降,低时达1.0×109/L.患者呈昏迷、休克状.经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上述症状逐渐好转,1个月后患者始出现肛门坠胀,大便逐渐变细、变硬,呈羊粪状,排便困难,经服用缓泻剂及外用开塞露,症状无明显改变,并出现腹胀、纳差.直肠指诊示直肠下段狭窄,病理活检示息肉样慢性炎性增生.于1999年4月11日入我院,查体发现患者消瘦,营养差,直肠指诊距肛缘7 cm扪及直肠环状狭窄,质硬,固定,粘膜光滑,无破溃,轻压痛.活检亦示慢性炎性病变.辅助检查示肠梗阻表现,急诊行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顺利,饮食正常,腹胀腹痛消失,体重及全身情况得到恢复.现为术后4个月,钡灌肠显示距肛缘7 cm直肠有一狭窄环,直径约0.5 cm,长度约2.5 cm.患者再次入院要求进一步治疗.
作者:程应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们自1990年4月~1997年12月收治异物所致食管破裂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永珠;王彤;姜君威;曹学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糖尿病病人的25%,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者发生率几近50%.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和肢体缺血是糖尿病病人并发足部溃疡的主要原因.足部溃疡常合并感染和足趾坏疽,需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创术,严重者需截趾和截肢;动脉旁路尤其是患肢远侧段动脉旁路术能提高救肢率.
作者:陆民;黄新天;蒋米尔;张培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短肠综合征(SBS)是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营养不良综合病征.因病使残留小肠不足60 cm或<1 cm/kg,易致本病.影响SBS代偿的因素有年龄、摄食情况、回盲瓣和结肠是否完整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可能使SBS者得以长期生存.谷氨酰胺、生长激素及膳食纤维的联合应用可促使SBS者之代偿.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方法颇多.1996年开始,我们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田霞牌ZT胶用于58例患者肝创面止血,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新;颜登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延长食管胃粘膜吻合(新术式)、吻合器吻合、传统术式吻合三种不同食管重建术式对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影响.方法 1996年3月~1998年3月对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者采用新术式241例,颈吻合24例,胸内吻合217例;吻合器吻合110例,均为胸内吻合;1995年3月~1996年 3月采用传统术式211例,颈吻合22例,胸内吻合189例.结果传统术式发生吻合口瘘3例,颈部、弓上、弓下吻合各1例,新术式组及吻合器组均无.无重度吻合口狭窄,吻合器组3例并发轻至中度狭窄,传统术式2例,新术式组无.结论采用新术式在操作上容易使吻合口粘膜对合整齐,可避免多种致瘘因素及有效预防吻合狭窄.
作者:郑海波;李学明;吴智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0岁, 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3年,曾间断服药治疗.本次因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1 h入院.查体:T 36.8 ℃,P 84次/分,BP 112/75.0 mmHg(1 mmHg=0.133 kPa),R 18次/分,右上腹压痛明显,有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击痛(+).B超示胆囊轮廓不清,约5.1 cm×1.8 cm,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大1.0 cm,后方伴声影.诊断为胆囊结石(充满型).
作者:毛廷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4年11月至1998年4月对32例高龄,危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病人,行经皮胆囊穿刺抽脓、置管引流,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荣泉;鲁葆春;王成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通过比目鱼肌内侧半血供主要由胫后动脉节段分支供应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切取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其低旋转点为内踝突出点上10.0 cm(9.70 cm±2.43 cm)处.结果经临床应用24例,平均随访2年,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谭金海;陈振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狭窄梗阻的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1999年12月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结肠梗阻发生率、发生时间与部位及其与治疗选择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发生率为3.9%,其发生部位多位于结肠脾曲及横结肠,梗阻症状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行非手术治疗后2~3个月内出现并进行性加重.本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狭窄肠段而治愈.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与个体差异和延期手术治疗及手术方法有关.
作者:王春友;龙跃平;周峰;万赤丹;张维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