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黛蛤散加减治疗咳嗽疗效观察

章又村

关键词:黛蛤散, 随证加减, 治疗咳嗽, 内伤咳嗽, 现报道如下, 沙参麦冬汤, 三子养亲汤, 中医辨证, 治疗方法, 外感咳嗽, 门诊病人, 临床资料, 加减治疗, 肝火犯肺, 风热型, 风寒型, 止嗽散, 桑菊饮, 桑白皮, 二陈汤
摘要:1985年1月~1999年6月,采用黛蛤散随证加减治疗临床各类咳嗽89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96例均系门诊病人,男490例,女406例,年龄10~76岁,病程0.5~50天。按中医辨证属风热型者250例(占28%),风寒型者230例(占25%),内伤咳嗽者416例(占47%)。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2 治疗方法以黛蛤散(青黛、蛤壳)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外感咳嗽偏风寒者,加止嗽散;偏风热者,加桑菊饮;内伤咳嗽,肝火犯肺,干咳无痰者,加桑白皮、地骨皮等;咳嗽痰多夹湿者,加二陈汤;肺阴亏耗者,加沙参麦冬汤;咳嗽痰多色白者,加三子养亲汤。3天为1个疗程,长6个疗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试论抗抑郁药的“寒热”药性

    有人发现西药实际上也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等中药的药性[1],笔者也有同感。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抗抑郁药的“寒热”药性。1 抗抑郁药对生物胺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寒证时中枢、内脏、尿内5-НТ含量增多,儿茶酚胺(CAs)降低或变化不大;热证时则相反[2]。呈现寒象的阳虚者,尿中儿茶酚胺的排出量降低,阴虚虚热者则增高[3]。因此可以认为;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主要对5-羟色胺(5-НТ)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寒性药”。另外因为抗胆碱能药作用于人体后,表现出口干、口苦、便秘、心悸、多汗等热象,因此也可以认为有很强的抗胆碱能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这样就可根据某种抗抑郁药对NE、DA、5-НТ及胆碱能的作用强弱来估计其药性,表1示抗抑郁剂对生物胺的作用[4]及药性估计。

    作者:施和勋;傅文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05例2型糖尿病(包括52例伴大血管病变)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结果: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TC、TG显著增高,而HDL-C显著降低,同时伴高胰岛素血症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与体重指数TG、T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季菊珍;王慧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肝损害临床观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roidism,以下简称甲亢)并发肝损害临床上报道甚少,笔者于1995年1月~1998年8月对111例确诊的甲亢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发现15例有肝损害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8例,年龄24~61岁,平均44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上腹不适。恶心6例,呕吐1例,肝肿大7例。肝功能:ALT>45u/L 10例,>90u/L 5例。诊断标准 符合文献甲亢诊断标准,既往无肝炎史,近期无输血史,入院ALT>45u/L,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阴性,无肝病史,无服用肝损害药物史。2 治疗与转归ALT<90u/L者,只治疗原发病;ALT>90u/L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每天加用强力宁注射液80ml静脉滴注。20天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缓解。3 体 会甲亢所致肝损害的机理至今尚未阐明,其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主要为乏力、上腹不适,未见黄疸出现。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升高。经治疗肝功能随着甲亢病情好转而改善,不需要特殊治疗。对肝损害较重者,适当护肝仍有必要。本文中5例肝功能损害比较重者,给予强力宁护肝,疗效也较好。今后在诊治甲亢过程中应注意肝功能检查,必要时给予护肝治疗。

    作者:徐忠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素超声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1997年10月~1999年10月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病程分别为3.3±1.2天和3.6±1.5天。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龄为2个月~2岁,均有咳嗽、喘憋、气促、烦躁、发绀、三凹征、鼻扇等症状。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率增快。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胸片见肺纹理增粗,散在点片状阴影或肺气肿。发热轻至中度。两组病情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叶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QT离散度的中西医浅述

    QT间期指心电图上Q波的起始点至T波终点之间的时距,包括心室肌的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但由于心室肌细胞除极时间非常短,仅1~2ms,故QT间期基本代表了心室肌复极的过程。QT离散度(QTd)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即代表了心室肌之间复极过程的差异性。Higham等[1]研究表明人体表同步12导联QTd与直接从心外膜记录的动作电位室性恢复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r=0.84,P=0.001),在正常心室肌上冲动总是沿着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心肌传导细胞以一定顺序向心室肌扩散,复极时亦同,因此正常心室肌细胞间的除极复极即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极小,不影响整个心室肌的电活动的稳定性。当部分心室肌细胞病变时,此部分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受到影响,与周围正常心肌细胞间差异加大,导致电活动的不稳定,在心肌细胞间形成电折返或形成心室晚电位导致触发活动而易于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是致命性的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史凤磊;杨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2~1999年临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1992年以来,临安市建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较系统地进行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为了降低儿童死亡率,了解本市的儿童死亡原因,笔者将1992年~1999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从1992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通过全市儿童保健网每月上报儿童死亡报告卡,由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死亡报告的业务管理。为防遗漏,市妇幼保健院每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次死亡漏报调查,与当地防疫、乡政府、公安部门进行有关资料核实,并逐村逐户调查复核。1.2 方 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将我市8年的儿童死亡资料分成0岁(其中含新生儿)与1~4岁两个组别,计算出死因顺位和各因素与儿童死亡的关系。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计算器,计算与其相关的相对数,死因顺位、死亡率等。

    作者:沈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术式联合预防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我院自1997年以来,应用多术式联合治疗混合痔428例,与单一半开放切除缝合术比较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428例,男319例,女109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病程3个月~44年。对照组309例,男217例,女9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岁。病程5个月~48年。

    作者:刘广;陈永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X线征象和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关系分析

    自1992年6月至1998年9月本院共收治肺癌120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80例的X线征象,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关系及临床价值作一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中,男62例,女18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经X线或CT提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肿瘤学》分型标准[1],阴虚内热型26例,痰湿阻肺型24例,气血瘀滞型21例,肺肾两虚型9例。病理组织分类:鳞癌30例,腺癌30例,腺癌35例,未分化癌12例,支气管肺泡癌3例。

    作者:贾桂娈;褚东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散瘀膏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骨伤科常见病,我院采用散瘀膏治疗该病12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32岁;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岁。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散瘀膏(组方:黄芩、黄柏、生大黄、玄明粉,按4∶4∶3∶1混合碾粉,用蜂蜜调制成膏)外敷,弹力绷带包扎。3天更换1次,15天为1疗程,早期无痛下开始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或弹力绷带包扎,局部制动,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作者:潘伟江;程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恩纳霜剂用于激光治疗尖锐湿疣浅表麻醉临床观察

    我院在1999年7月~12月间应用恩纳霜剂作为浅表麻醉剂辅助CO2激光治疗外阴及肛周尖锐湿疣,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2例病人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均确诊为尖锐湿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9~48岁,平均24岁,其中16例有2处或2处以上部位皮损。对照组54例,男女各27例,年龄18~45岁,平均23.5岁。两组患者皮损部位基本一致。

    作者:罗维丹;周先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分析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输卵管造影或输卵管通液试验3次以上,证实为输卵管阻塞或积水,且婚后2年以上未孕,其它方面检查正常,配偶检查亦正常者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者。60例中原发不孕32例,继发不孕28例,年龄26~41岁,不孕时间2~10年。有盆腔炎或附件炎病史28例,人流刮宫史27例,结核病史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宫外孕史2例。

    作者:韩丽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黛蛤散加减治疗咳嗽疗效观察

    1985年1月~1999年6月,采用黛蛤散随证加减治疗临床各类咳嗽89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96例均系门诊病人,男490例,女406例,年龄10~76岁,病程0.5~50天。按中医辨证属风热型者250例(占28%),风寒型者230例(占25%),内伤咳嗽者416例(占47%)。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2 治疗方法以黛蛤散(青黛、蛤壳)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外感咳嗽偏风寒者,加止嗽散;偏风热者,加桑菊饮;内伤咳嗽,肝火犯肺,干咳无痰者,加桑白皮、地骨皮等;咳嗽痰多夹湿者,加二陈汤;肺阴亏耗者,加沙参麦冬汤;咳嗽痰多色白者,加三子养亲汤。3天为1个疗程,长6个疗程。

    作者:章又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42例临床观察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寻找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乳腺癌治疗组采用NVB加DDP配合中药“生血汤”治疗晚期乳腺癌。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52%,较CMF、ACMF化疗方案疗效明显提高。本方案尤其对于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疗效较好,均各有1例获得CR,有效率分别为75%(6/8)及70%(7/10)。治疗中骨髓抑制等化疗副反应明显低于有关文献报道,其中白细胞下降率仅为48%,说明中药“生血汤”能明显减轻NVB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毒副作用,且能对化疗药物产生增效作用。结论:NVB+DDP配合中药“生血汤”不失为目前治疗晚期乳腺癌较为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作者:Chen Changhuai;陈长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息热静口服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我院研制息热静口服液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佳,无副作用,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处 方 羚羊角40g,鲜鱼腥草3000g,制成1000ml口服液。1.2 制备工艺 取鱼腥草(新鲜)切段,加水,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蒸馏液,再重蒸馏,收集蒸馏液备用。取羚羊角粉碎成细粉,热压水解1.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加入鱼腥草蒸馏液,加水至1000ml,滤过,灌装,灭菌,即得。1.3 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澄明液体,气微香,味淡。鉴别:①取本品适量,点于滤纸上,喷茚三酮试液,105℃加热数分钟,显淡紫色。②取本品10ml,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取乙醚提取液挥干,残渣加新制香草醛硫酸试液3~4滴,即显紫色。检查:①pH值,应为5.0~6.5。②其他,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项下的有关规定。

    作者:徐善超;吴鸣;徐其平;石桂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肠癌21例临床误诊分析

    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各种恶性肿瘤的9%左右。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所见且预后较差,约2/3病人病变位于直肠壶腹部,80%直肠指诊可触及。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表现为排便不适、粘液血便、慢性腹泻、大便变形变细、甚至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由于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且无明显全身症状,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5年3月~1998年3月收治的直肠癌误诊病例21例分析如下。

    作者:沈福兴;许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证治探索

    缓慢性心律失常一般是指冲动起源失常的过缓性心律和异位心律以及冲动传导功能障碍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窦房阻滞(SA—B)等,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主要脏器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轻则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或短暂性昏蒙,甚至晕厥,但很少发生猝死。中医对此类病症,常归之于眩晕、心悸怔忡和诸阴阳厥脱等范畴,在脉象方面以迟、结脉为主或代、促、细弱等脉相杂。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自身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或气虚血寒或兼痰瘀阻滞等,以虚为本,气虚、阳虚为常见。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大多根据中医传统方法,本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精神,以其病因抑或病理机制为立法依据,所以临床上对本病症的中医辨证以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滞等证型为常见。

    作者:郑源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柴胡汤新用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近代以该方化裁治疗胆囊炎、胰腺炎已屡有报道。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细菌性痢疾等胃肠疾病亦收到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1 胆汁返流性胃炎  王某,女,43岁,1998年5月6日初诊。患者因情志不遂于8个月前始感胃脘胀痛,纳食减少,口干口苦,经常吐出胆汁样的胃内容物,大便干结、2~3天1次。经服吗丁啉、雷尼替丁等治疗,病情未见改善。症见胃痛拒按,舌质尖边红,舌苔薄黄,脉弦滑。胃镜检查:胃粘膜黄染,幽门口有胆汁返流,胃粘膜组织学检查为浅表性胃炎。证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治宜疏肝利胆,通腑和胃,方选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青皮、陈皮、黑山栀各10g,大黄、丹皮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症状明显好转,守方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液色澄清,幽门口胆汁返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刘桂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肌扭伤50例

    笔者采用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肌扭伤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2例,女18例,年龄20~85岁,病程1~10天。均无腰椎器质性病变。2 治疗方法患者取站位,双手平放桌面上(手背朝上),选准腰痛穴(手背腕横纹上2寸处,拇指与食指及次指与小指之间),向内45度进针。根据病人体质虚弱,病情轻重,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程度捻、转、提、插,达到较强的酸、胀、麻、重等感觉,行针30秒。嘱患者左右前后摆动腰部或医者、家属帮助活动腰部。2分钟后再行针30秒后即可。左侧腰扭伤针刺右侧腰痛穴,右侧腰扭伤针刺左侧腰痛穴。

    作者:金洪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雅利桑爱儿A颗粒治疗婴幼儿腹泻56例临床观察

    我院儿科自1997年1月始应用日本国长野县埴科郡研制的米雅利桑爱儿A颗粒,治疗56例婴幼儿腹泻,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我院1997年8月~10月婴幼儿腹泻患儿(5例明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除外),诊断依据及病程分类参照1992年10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均为3岁以下,<6个月20例,~1岁28例,~3岁8例。腹泻病程:<3日20例,~7日22例,~14日5例,~2个月8例,>2个月1例。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47例(83.9%),迁延性腹泻8例,慢性腹泻1例。大便次数4~7次/日36例(64.2%),~10次/日18例(32.1%),>10次/日2例(3.7%)。大便性状以稀糊便为主27例(48.2%),水样便13例(23.2%),蛋花样便10例(17.9%),粘液便4例(7.1%),粘冻便2例(3.7%)。临床表现除腹泻外,发热18例(32.1%),呕吐20例(35.7%)。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示有白细胞和/或红细胞35例,其中WBC大于10只/HP 13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5例。

    作者:吴静;樊慧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活血汤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40例体会

    从1996~1998年,采用自拟活血汤配合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局封治疗足跟痛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5~70岁。右侧足跟痛20例,左侧12例,双侧8例。病程1个月~8年。全部病人经X线摄片,有跟骨骨刺33例。40例中足跟跖面偏内侧压痛31例,余为足跟侧面或足跟跖面正中及外侧等部压痛。

    作者:沈建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