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盼盼;李风鸽;王恒;王峰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细胞线粒体DNA (mtDNA)编码区基因突变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分别培养3种食管癌细胞EC9706细胞、TE-1细胞、Eca109细胞以及正常食管黏膜细胞Het-1A细胞,分别提取其mt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纯化及直接测序,检测4种细胞中mtDNA全编码区基因突变.结果 3种食管癌细胞的mtDNA编码区中共发现39个突变位点,Het-1A细胞中共检测到11个碱基改变位点;4种细胞mtDNA编码区碱基置换大部分是A-G、C-T之间的碱基改变.3种食管癌细胞中发生在蛋白编码区的错义突变有11个,除A8860G、A15326G这两个位点同时出现在正常食管黏膜细胞,剩余9个仅在癌细胞中出现,分别为G6366A、A8701G、A10086G、A10398G、A12358G、A13105G、C14766T、A15311G、A15824G,分别位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三磷酸腺苷合成酶6(ATP6)、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3(ND3)、ND3、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5(ND5)、ND5、细胞色素B(CytB)、CytB、CytB.结论 食管癌细胞mtDNA编码区基因突变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楚阿兰;刘宗文;田薇薇;梁冰;宋锐;张钰浩;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3种移植物与正常前臂骨间膜比较限制桡骨向近端移位的能力.方法 12具新鲜冷冻尸体前臂标本制成生物力学模型,腕、肘关节中立位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上加载恒定100 N的轴向负荷,测量桡骨相对于肱骨小头向近端移位的距离.首先测试桡骨头切除骨间膜完整的标本,然后切断骨间膜,分别利用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每具标本的骨间膜中央束.每种测试状态重复加载10次,第1次至第10次桡骨向近端位移的增加代表移植物被拉伸的长度.结果 桡骨向近端的平均位移分别为(3.02±3.56) mm(完整骨间膜)、(6.78 ±4.12) mm(掌长肌腱)、(5.08 ±6.78) mm(桡侧腕屈肌腱)、(4.13 ±4.73) mm(同种异体跟腱),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被拉伸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31 ±2.12) mm(完整骨间膜)、(1.82±3.26) mm(掌长肌腱)、(1.72±4.37) mm(桡侧腕屈肌腱)、(0.36 ±2.89) mm(同种异体跟腱),其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同种异体跟腱与完整骨间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没有一种移植物重建可以像正常骨间膜一样有效地限制桡骨向近端移位.如果考虑通过骨间膜重建来治疗前臂Essex-Lopresti损伤,3种移植物中同种异体跟腱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苏嘉;沈新升;季日旭;郭晓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行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不同脑灌注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12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均在DHCA下行全弓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灌注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107例,改良双侧顺行脑灌注组;B组:11例,选择性单侧顺行脑灌注组;C组:7例,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组.分析患者术后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PN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发生情况及预后转归.结果 TND发生率在C组(n=3,42.9%)明显高于A组(n=10,9.3%)、B组(n=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数的标准差(SDANN)、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24h内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 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分析心率变异性,A组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D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脑灌注较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降低短暂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改良双侧顺行脑灌注在降温时间、脑保护作用上明显优于单侧顺行脑灌注.
作者:昌金星;吴智勇;任伟;李博文;刘化刚;王志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中,依据其血浆Hcy水平选取Hcy≤10 μmol/L(H1组)和Hcy> 10 μmol/L(H2组)的患者各70例,并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70例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进行相关血生化指标及Hcy水平检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1组和H2组血浆Hcy水平升高[(8.73±1.63)、(23.71±3.27) μmol/L],且H2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3组颈动脉IMT厚度比较,H1和H2组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H2组较H1组升高更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是颈动脉IMT厚度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04,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
作者:祁景;刘小军;王艮卫;尹先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比较其与传统的CD117 (KI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探讨DOG1的表达与GIST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441例,标本蜡块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IST肿瘤标本中KIT和DOG1的表达,计算KIT和DOG1在GIST中表达的阳性率,分析DOG1和KIT在GIST中表达的敏感性;分析DOG1的表达强度与GIST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以及危险程度的关系.结果 441例GIST患者中,DOG1表达的阳性率为98.2% (433/441),KIT表达的阳性率为86.8% (383/441);DOG1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危险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DOG1在GIST中表达的敏感性要高于KIT;DOG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危险程度无明显相关.
作者:王智辉;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16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 ml软组织扩张器1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 ml.再次手术取出软组织扩张器,并于背部扩张区形成蒂部位于尾侧的2.0 cm ×6.0 cm的任意皮瓣.皮瓣形成后即刻开始,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100 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kg)、生理盐水1ml;频率均为每12h注射1次,直至术后第3天.扩张皮瓣形成后24h各组分别随机选取8只大鼠对皮瓣进行取材,通过原位标记皮瓣中段、远端组织血管壁的凋亡细胞,计算2个区域皮瓣血管壁组成细胞的凋亡率.术后第7天计算各组大鼠皮瓣成活率,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皮瓣中段血管,计数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结果 术后24h,皮瓣中段、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12.47±1.58)%、(23.35±2.46)%,在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11.01 ±1.67)%、(18.94±1.35)%;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2±2.25)%、(28.34±1.17)%(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术后7d,皮瓣成活率、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64.17±2.82)%、(11.52±1.09)个/高倍视野,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73.66±3.24)%、(13.63±1.78)个/高倍视野,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相应皮瓣成活率及皮下平均血管数目[(41.92±3.59)%、(4.30±0.86)个/高倍视野,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成活率、皮瓣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均显著高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较维生素E更能有效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作用机制与保护循环血管结构与功能并终改善皮瓣远端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张栋益;康深松;张正文;吴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ullin1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21例结直肠癌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以及淋巴结病理切片中的Cullin1蛋白.结果 Cullin1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高表达100例)和转移淋巴结组织(高表达65例)明显高于正常黏膜(高表达22例),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高表达70例/30例)、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度(LNR)≥30/LNR< 30高表达61例/39例]、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高表达36例/64例)、临床Dukes分期(DukesA/B比DukesC/D高表达16例/84例)、癌胚抗原(CEA,≥5 ng/ml比<5 ng/ml高表达65例/35例)以及生存时间(高/低表达平均生存时间56.4月/45.6月)等密切相关(P<0.05),而且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P<0.05).结论 Cullin1表达上调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并且影响预后.
作者:王向阳;蔡威;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鞣花酸(EA)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鞣花酸诱导PANC-1凋亡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鞣花酸(0、2、4、6、8μg/ml)干预PANC-1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取0、2、4、6 μg/ml的鞣花酸干预PANC-1细胞48 h后,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和核因子-κB (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鞣花酸对PANC-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组、不同时间组间增殖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药组贴壁细胞出现皱缩、变圆、脱落.不同浓度的鞣花酸干预PANC-1细胞48 h后,细胞形态发生典型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18 ±0.99)%、(20.70 ±2.32)%、(39.68 ±0.69)%,与对照组凋亡率[(0.62±0.23)%]比较,不同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8.98±2.36)%、(60.80±1.40)%、(72.82 ±0.59)%,与对照组[(42.78±O.74)%]比较,不同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提示COX-2和NF-κB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鞣花酸可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下调COX-2和NF-κB的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程浩;卢成林;潘一明;唐日波;包善华;仇毓东;谢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通道抑制剂U0126对紫杉醇诱导外周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ay1.7钠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n=18):紫杉醇组(P组)和对照组(vehicle组).采用腹腔注射法制备外周神经痛模型.第二部分:另取12只鞘内置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6):U0126组和抑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与腹腔注射前24h,注射后第7、14、21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PWT);取L4~L6节段双侧背根神经节(DRG),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ERK1/2(p-ERK1/2)和Nav1.7蛋白表达.结果 第一部分:与vehicle组(60±5、59±4、65±4)比较,P组7、14、21 d(53±4、49±5、51±3)PWT值下降(P<0.05),p-ERK1/2(2.13±0.09、2.41±0.07、2.56±0.05比4.14±0.10、4.50±0.08、4.32±0.09)及Nav1.7(0.41±0.03、0.44±0.06、0.43±0.05比0.65±0.05、0.67±0.04、0.59±0.03)蛋白表达升高(P<0.05).第二部分:与DMSO组(48±3、3.81±0.08、0.81±0.04)比较,U0126组(54 ±4、1.94±0.09、0.56±0.04) PWT值增加,p-ERK1/2及Nav1.7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ERK1/2通路参与紫杉醇诱导外周神经痛的形成,可能与增加背根神经节Nav1.7钠通道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肖昀;赵博;吴洋;侯家保;夏中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静脉性溃疡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探讨静脉性溃疡血管再生障碍机制.方法 采集我院64例静脉性溃疡患者溃疡创面标本,其中男5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27±5.12)岁,按病程分为2周组、3周组、4周组、5周组,以创伤性溃疡5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42±6.87)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溃疡创面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趋势;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MMP-9/CD31在溃疡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静脉性溃疡MMP-9、VEGFR2变化趋势一致,MMP-9在病程4周、5周组与病程2周、3周组比较(0.181±0.031、0.007±0.014比0.512±0.113、0.685±0.174),VEGFR2在病程4周、5周组与病程3周组比较(0.614±0.143、0.497±0.262比1.465±0.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静脉性溃疡组织中MMP-9/CD31的表达下调显著相关.结论 MMP-9调控VEGFR2的表达降低,可能与静脉性溃疡组织局部血管新生障碍有关.
作者:杨帆;李金朋;王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0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37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01和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基因表达,根据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表达量≥上四分位数(P25)]和低表达祖(表达量< P25),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7月31日,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而EZH-2 mRNA表达量则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miR-101和EZH-2 mRNA表达量均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与EZH-2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48,P<0.05);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51.5个月,显著高于低表达组的30.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3,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miR-101[风险比(HR)=0.492,95%可信区间(CI):0.334 ~0.795,P<0.05]和TNM分期(HR=2.576,95%CI:1.572~3.874,P<0.05)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miR-101呈低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及转移过程有关,可作为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ZH2表达有关.
作者:蒋志强;李亚兰;韩广森;张健;王道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研究结果表明,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的肿瘤学控制效果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相当,且NSS术后的总体生存率提高[1].NSS关键目标包括肿瘤切缘阴性、肾功能损伤小和无泌尿系统并发症[2].由于≥T1b期肾肿瘤的手术切除和重建难度大,并发症增多,此时腹腔镜NSS的技术应用受限,而开放手术具有重要地位[3].我们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20例大体积肾肿瘤在冷缺血条件下实施开放性NSS,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闫拥军;任选义;徐国良;焦志灵;江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在血管外科的发展中起重要推动作用,随着创新科技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血管外科研究领域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概述了临床医学相关研究模式的推进,并从转化医学、比较效益研究、精准医学和大数据角度,阐述近几年血管外科研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内容涵盖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严重缺血的转化和临床研究;新材料、新器械及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比较效益研究包括腹主动脉瘤及颈动脉疾病的开放手术和微创的腔内血管外科手术比较;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中不同球囊支架材料的比较;基因多型性和药物动力学;基因异常与血管病变及有意义的使用数据.各类研究的根本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作者:蒋米尔;黄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瞬时受体电位M8离子通道(TRPM8)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表达及TRPM8激动剂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 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M8和瞬时受体电位A1离子通道(TRPA1)在前列腺癌旁组织、癌组织和DU145细胞中的表达,使用噻唑蓝(MTT)和划痕试验检测TRPM8受体激动剂薄荷醇对DU145细胞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PM8对DU145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结果 TRPM8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呈明显高表达,TRPA1在DU145细胞中不表达;25、50、75、100 μmol/L浓度薄荷醇处理后,DU145相对细胞数量明显低于空白组[(90.01±8.52)%比(83.24±7.21)%比(71.23±6.45)%比(53.12±5.22)%比(100.00±3.26)%](P<0.05);100 μmol/L薄荷醇处理24、48和72 h后,DU145细胞中G0/G1期细胞明显高于未处理时[(60.98±7.21)%比(76.49±8.12)%比(72.03±7.65)%比(50.26±6.41)%] (P <0.05);100 μmol/L TRPM8激动剂处理24h和48 h后,DU145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58.59±5.24)%比(48.09±4.23)%]比(100.00±3.54)%](P <0.05).结论 TRPM8在DU145细胞中高表达,TRPM8激动剂能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作者:李靖;任君凯;田沛;冯超杰;何朝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LC联合术前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POEST)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例随机分为LC+ LCBDE组(n=106)和POEST组(n=108).记录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住院时间、结石一期清除率、残余结石率、近期并发症等.并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得到远期并发症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果:LC +LCBDE组较POEST组住院时间缩短[(10.6±4.7)d比(13.1±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 LCBDE组在结石一期治愈率方面高于POEST组,在残余结石率方面低于PO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期并发症方面LC+ LCBDE组胆瘘并发症高于POEST组,但急性胰腺炎并发症低于PO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腹腔感染和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中LC+LCBDE组结石复发率低于PO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流性胆管炎、乳头狭窄及胆管狭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组较PO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岳大成;胡仕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慢病毒实验观察miR-146b-5p过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慢病毒质粒LV3-绿色荧光蛋白(GFP)-miR-146b-5p稳定转染到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株中,通过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iR-146b-5p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转染miR-146b-5p基因组TPC-1细胞增殖能力升高为(134.80±0.56)%、凋亡率明显降低为(3.13±0.34)%、转染miR-146b-5p的TPC-1细胞G2~M期进程受到抑制,细胞停留在S期的比例增加,G2期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46b-5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王熠辰;卢秀波;刘洋;樊玉霞;郑建;朱梅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内膜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对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2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脓毒症组(S组),每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制模18h后处死大鼠,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水平,测定肝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线粒体膜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 Mg2+-ATP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AQP8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S组血清ALT[(233.02±110.16) U/L]、AST[(742.56 ±441.41) U/L]和m-AST[(412.78 ±252.56) U/L]明显升高[C组对应值为(29.81±13.16)、(99.78±41.67)和(46.23±24.24) U/L,P< 0.01],肝细胞ATP含量[(19.27±8.76) nmoL/mg]明显减少[C组(94.65±17.79) nmol/mg,P<0.01],线粒体Na+-K+-ATP酶[(2.81±0.81) U/mg蛋白]、Mg2+-ATP酶[(2.59±1.03) U/mg蛋白]、Ca2-ATP酶[(1.63±1.26) U/mg蛋白]、Ca2+-Mg2+-ATP酶[(2.54±0.97) U/mg蛋白]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1.73±1.06)水平明显下降[C组对应值为(4.74±0.84)、(4.49±0.73)、(3.48±0.43)、(4.68±0.81) U/mg蛋白和7.65±3.54,P<0.01)],AQP8蛋白表达量(0.68±0.03)和AQP8 mRNA(0.34±0.19)转录量减少(C组对应值分别为1.24±0.05和1.00,P<0.01).结论 脓毒症时肝线粒体膜AQP8表达量减少、离子通道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下降,肝组织ATP含量减少,终导致肝细胞急性损伤.
作者:李坤;王锦权;陶晓根;张霖;刘海华;姚秀英;张兴荣;韦丽;黄业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原位检测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构过程中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 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达到稳定高血压状态后取新鲜胸主动脉进行原位增殖和凋亡检测.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3d大鼠达到稳定的高血压状态.8周后胸主动脉出现血管重构,表现为壁厚增加,内径壁厚比缩小.溴化去氧尿苷(BrdU)渗入法提示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水平上调[正常组(10.0±2.1)个/视野,高血压(18.O±3.0)个/视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脱氧尿苷三磷酸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提示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内膜内皮细胞凋亡水平上升[正常组(14±3)个/视野,高血压(50 ±8)个/视野].使用芝加哥蓝(Chicago蓝)染料能显著降低血管组织自发荧光,使荧光标记的增殖细胞或凋亡细胞清晰可见.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染料和荧光标记,能够在不受血管自发荧光的干扰下原位检测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
作者:姜隽;常能彬;杨悠;刘星;何延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观察背侧海马注射依托孕烯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α1亚基(GABAAα1)及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GAT-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30~270 g,双侧基底核各注射IBO 8 μg建立AD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4组(n=9):假手术组(Sham组)、溶剂对照组(Con组)、依托孕烯组(ENG组)、GABAA受体拮抗剂组(BIC组).术后1周行连续6d的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Con、ENG、BIC组在测试第1、2d后2h内背侧海马给予相应药物,BIC组在ENG海马给药前30 min腹腔注射8 mg/kg荷包牡丹碱.免疫组织化学法(n=6)和Western blot法(n=3)检测各组海马CA1/3区GABAAα1及GAT-1的表达.结果 分别与Sham组及Con组比较,ENG组及BIC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AEL)均明显缩短(P<0.05),海马CA1/3区GABAAα1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CA1:(5.9±0.7)、(6.6±1.0)个比(3.7±0.8)、(3.1±0.4)个;CA3:(5.9 ±1.3)、(6.2±0.6)个比(3.8±0.6)、(2.8±0.6)个,P<0.01],CA3区GAT-1阳性细胞均显著减少[(23.7±2.3)、(23.0±1.7)个比(18.3±1.8)、(17.6±2.4)个,P<0.01],海马GABAAα1(P<0.05)和GAT-1(1.7±0.5、1.7±0.4比0.9±0.4、0.5±0.2,P<0.0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4组间CA1区GAT-1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G组和B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托孕烯可显著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调节GABA受体水平的表达有关,其中GABAAα1及GAT-1可能参与其中记忆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祁旦巳;王孝庆;王中苏;叶莉莎;王斌;曹红;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的表达,探讨其与脂联素、脂联素受体1(AdipoR1)和脂联素受体2(AdipoR2)、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ONFH患者(ONFH组)和健康对照组(n=60)的血清CEACAM1、脂联素、NO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两组的血浆CEACAM1、脂联素、AdipoR1、AdipoR2、eNOS的表达.结果 ONFH组患者的血清CEACAM1、脂联素、NO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5±2.21) ng/ml比(21.57±5.38) ng/ml;(4.26±1.05) μg/ml比(12.21±4.89) μg/ml;(10.31±2.15) μmol/L比(35.13±5.07) μmol/L,P<0.05],两组CEACAM1、脂联素、AdipoR1、AdipoR2及eNOS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3±1.31比7.35±1.05;10.26±2.57比20.13±3.54;11.23±1.52比19.28±2.37;10.19±1.18比21.72±2.19;15.19±2.01比31.12±3.18,P<0.05);CEACAM1的表达与ONFH呈负相关(r=-0.236,P<0.01).ONFH组患者血清CEACAM1的水平与脂联素及NO的水平呈正相关(r=O.179、0.237,P<0.01),CEACAM1 mRNA表达与脂联素及其受体、eNOS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157、0.372、0.253、0.154,P<0.01).结论 非创伤性ONFH患者的CEACAM1的表达与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关系密切.
作者:马陈;沈霖;杨艳萍;帅波;徐晓娟;李成刚;吕林;夏雪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