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在小鼠脓毒症炎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孙运秀;薛寅凯;刘延军;朱鹏程;窦东伟;陈立波;程平;杨东

关键词:脓毒症, 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1, CD62p, 炎性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在脓毒症小鼠炎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小鼠脓毒症模型;将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CLP组、CLP+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检测处理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CD61、CD62P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结果 CLP组血小板计数为(167.0 ±31.4)×106/L较阴性对照组[(289.7 ±45.9)×106/L]、假手术组[(267.7±25.4)×106/L]、替罗非班组[(217.0 ±29.7) ×106/L]明显降低(P<0.01);CLP组CD61、CD62P[(91.22 ±2.96)%、(7.87±2.90)%]及TNF-α、IL-6[(723.51±96.65)、(757.35±131.48) ng/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替罗非班组CD61、CD62P[(67.50±8.67)%、(3.53±0.78)%]及TNF-α、IL-6[(426.38±16.69)、(482.32±56.73)ng/L]表达较CLP组降低(P<0.01);脓毒症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表达与炎性因子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表达参与脓毒症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目的 采用原位种植方法,建立可稳定遗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kwis肺癌(LLC)C57BL/6小鼠模型.方法 用Matrigel胶分别包裹1×103、1 ×104、1×105个表达GFP的LLC细胞,原位种植于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在第7、14、21、28天每组分别解剖3只,采用Sellstrom Z87荧光护目镜和激光二极管泵浦(LDP) 470 nm的蓝光手电筒直接快速地观察成瘤与转移,统计成瘤率与成瘤时间,并行组织病理形态观察与电镜观察.结果 3组小鼠成瘤均稳定表达GFP,成瘤率分别为25.00%、58.33%、91.67%,与剂量呈正相关(P<0.01);成瘤时间分别为(23.33±4.04)、(21.00±5.72)、(18.45±-7.84)d,与剂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GFP的Lewis肺癌小鼠模型,可用于治疗肺癌药物的快速筛选.

    作者:江进;王菲;曹友德;邢若曦;孙志卫;陈俊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集落刺激因子-1及白细胞介素-6调控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的进展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也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的构成和功能变化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终影响疗效和预后.恶性肿瘤微环境中含有大量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1(CSF-1)、白细胞介素-6(IL-6)及一系列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调节细胞间信号蛋白,是微环境中调节肿瘤细胞与TAMs的“纽带”[1].CSF-1、IL-6与TAMs的关系以及其促肿瘤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如下所述.

    作者:裴宝祥;孙冰生;张钰;王安雷;张真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转染血红素加氧酶-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能否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利用质粒将HO-1转染进入人成骨细胞,乙醇干预24h后,Hoechst染色观察成骨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olt检测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量.结果 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HO-1转染组少量细胞胞核发生改变,而阳性对照组中胞核发生改变的较多.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转染HO-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HO-1抑制细胞中APAF1、Caspase-3和Cyt-C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杰;张丰泉;杜振宁;蔡腾;蔡朋杉;范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浆胱抑素C(Cys C)、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62例脓毒症确诊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C组,n=31)接受常规的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联用乌司他丁组(UTI组,n=31)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尿液NGAL、Kim-1及血浆Cys C、IL-18.结果 C组治疗后NGAL(3.43±0.35) μg/L、Kim-1 (5.37 ±0.30) μg/L、Cys C (9.29±0.28) mg/L及IL-18水平(136.87±6.43) ng/L与治疗前[NGAL(0.92 ±0.10) μg/L、Kim-1(4.13±0.22) μg/L、Cys C (3.53±0.25) mg/L及IL-18水平(83.37±7.65)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治疗后NGAL(2.71±0.22) μg/L、Kim-1(4.79±0.23) μg/L、Cys C (7.29±0.33) mg/L及IL-18水平(110.28±6.86) ng/L比治疗前NGAL(0.99 ±0.37) μg/L、Kim-1 (4.21±0.25) μg/L、Cys C(3.50±0.25) mg/L及IL-18水平(84.27±7.51) ng/L,P<0.01].结论 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NGAL、Kim-1、Cys C及IL-18水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聪;邵义明;黄河;麦振华;观春明;谢玉柳;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胰腺疾病实验外科研究热点与进展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AP)约有20% ~ 30%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高达20%.慢性胰腺炎括酒精性、非酒精性、遗传性胰腺炎,常与胰腺癌发病有一定联系,其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约10~20倍.近年来胰腺外科的实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胰腺炎和胰腺癌方向.现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王谦;赵青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组氨酸接枝聚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MHC-Ⅱ)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CⅡT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CⅡTA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并将两者耦合成pCⅡTA-HGPAEs载体,分别设置生理盐水组、单纯HGPAEs组、pHK-HGPAEs阴性对照组和pCⅡTA-HGPAEs干预组,通过门静脉注射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ⅡTA和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后,pCⅡTA-HGPAEs组CⅡTA与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C ⅡTA及MHC-Ⅱ转录水平分别为(21.4±4.2)%和(26.3±5.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7.6)%和(27.8±5.6)%.而生理盐水、HGPAEs、pHK-HGPAEs组转染后CⅡTA与MHC-Ⅱ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PAE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运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可显著抑制CⅡTA和MHC-Ⅱ基因表达.

    作者:姚庆娟;刘刚;王建林;胡凡果;邱宇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用于肾衰患者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观察,探讨患者在该麻醉方式下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肾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组(D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时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围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基础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5 min,G组MAP(118.50±19.59) mmHg(1 mmHg =0.133 kPa)较D组MAP(109.78±12.16)mmHg升高更加明显(P<0.05);G组HR(82.03±13.66)次/分,较D组HR(60.51±12.11)次/分升高更加明显(P<0.05);G组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8例)明显高于D组(1例,P<0.05);术后并发症G组(14例)发生例数明显高于D组(2例,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在肾衰患者的腹膜透析管置入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

    作者:李兰兰;郭海明;韩雪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表达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重构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16只:于第1、14天在无菌操作下行颈前气管穿刺术,向气管内注入无菌注射用水0.2ml;COPD模型组(B组)16只:第1、14天向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200 μg(200 μl),第2~13、15 ~ 28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8 d;断烟组(C组)16只:第1、14天向气道内注入LPS溶液200 μg(200 μl),第2~13、15~ 21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1 d,实验后1周断烟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气道炎症、气道重构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3组肺组织HMGB1蛋白的表达.结果 (1)B、C组气道重构指标细支气管管壁厚度与气管外径比值(MT,%)(B组9.21±3.54、C组8.23±3.32)、管壁面积与气管总面积比值(MA,%)(B组20.25±3.23、C组17.44±2.57)与A组[MT(4.62±2.58)%、MA(10.72±1.12)%]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C组较B组比较降低(P<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C组HMGB1蛋白表达[B组(1.621±0.254)、C组(1.234±0.327)]与A组(0.462±0.581)比较明显增强(P<0.05),C组较B组HMGB1蛋白表达减弱(P<0.05).结论 COPD疾病进展出现气道重构,且HMGB1的表达增强,说明HMGB1的表达可能与COPD的气道重构有关.

    作者:刘英;余海彬;刘小军;法宪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食管鳞癌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7、30、90、180天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1)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338.96±104.14) ng/L比(242.30±39.79) ng/L]和阳性率(37.8%比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无关(P>0.05),而与患者吸烟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3)在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呈下降趋势,术后第30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1)血清p53抗体可以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潜在标志物.(2)监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的血清p53抗体水平对早期发现其复发或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杨海平;吴骏;刘俊峰;刘紫强;李卫强;郝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血栓的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超过20%或更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发生血栓,而PV所致的血栓事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易被忽视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PV合并血栓的治疗.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胡国华;何晓红;符伟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谷胱甘肽转移酶π基因在COC1/DDP细胞对顺铂耐药的作用

    目的 观察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株COC1/DDP中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反义寡核苷酸对COC1/DDP顺铂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GSTπ的硫代脱氧寡核苷酸(ASODN),以200 nmol/L浓度转染COC1/DDP细胞,用噻唑蓝法观察顺铂对细胞抑制率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结果 (1)COC1/DDP细胞中GSTπ基因呈高表达,其mRNA相对表达值为0.78±0.13.而COC1细胞中无表达.(2)与COC1/DDP细胞组比较,GSTπ-ASODN组GSTπ-mRNA降低,相对表达值为0.058±0.022,耐药指数(RI)降低为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错义寡核苷酸组,GSTπ表达及RI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GSTπ基因高表达与COC1细胞获得顺铂耐药性有密切关系.(2) GST-ASODN能有效逆转COC1/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

    作者:张珂;杨兴升;孙彩萍;胡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免疫卡控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重建的能力,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细胞免疫治疗也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为协同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反应中起负性调节作用[3].应用抗PD-1或抗PD-L1抗体阻断PD-L1/PD-1的免疫卡控点疗法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4],在肺癌、黑色素瘤和肾癌等患者体内均可诱导肿瘤消退,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免疫卡控点PD-L1/PD-1阻断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依据.

    作者:邓旭;吴昌平;卢斌峰;蒋敬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外周血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谱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27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3组:A组(未治疗时段组)8例、B组(治疗结束时段组)9例、C组(1年随访时段组)10例.对照组为5例非结核患者.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检测.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A组结核病灶活动;B、C两组结核病灶治愈.基因表达谱提示实验组、对照组有1 89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A、B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942个,上调936个,下调6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B、C组之间表现为30条非特异性差异基因.A组较B、C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与NF-κB的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外周血mRNA表达谱芯片可用于评估超短程化疗疗效.

    作者:牛宁奎;王骞;施建党;王自立;耿广起;金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腿和足骨缺损皮肤创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小腿皮肤创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6只,通过装置模拟重物砸伤、挤压伤等,建立大白兔胫骨或跖骨骨折和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成功27只,并采用异体骨移植、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胫骨骨折和皮肤缺损,其中串联带隐神经和骨膜的胫后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前足2只.结果 27只模型的复合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表层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移植异体骨对位好,恢复了兔的足弓.本组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吸收、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足外形美观,可正常行走.结论 应用异体骨移植,取材方便,可恢复足弓.采用带骨膜的复合胫前动脉逆行皮瓣,不影响患足的供血,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操作简单,外形好,可恢复大白兔模型足的行走功能.

    作者:王志斌;王黎敏;张慧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活动度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术后随访24~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3个月,将术后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以130°为界点分为高屈曲组(≥130°)共30例与对照组(<130°)共38例.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关节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数据结果,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高屈曲组的关节功能、活动度、HS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6.8±3.6)、(17.1±0.3)、(90.9±6.6)分,高于对照组[(14.3±3.0)、(15.3±1.2)、(86.4±5.4)分,P<0.05].SF-36中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3±15.5)、(75.0±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4±19.0)、(57.6±29.3)分,P<0.05].术后屈曲度≥130°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结论 TKA术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功能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辉;殷力;韩奇财;娄超举;范会军;王义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胸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探讨利用恶性胸腔积液(MPE)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1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与其配对的胸水标本,利用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18、19和21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不同样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 41例晚期肺腺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7% (22/41).41例患者配对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脱落细胞标本和胸水上清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2% (21/41)和41.5%(17/41).和肿瘤组织样本比较,与其配对的胸水脱落细胞样本和胸水上清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1.8% (18/22)和72.7% (16/22),特异度分别为84.2% (16/19)和94.7% (18/19).结论 对于肿瘤组织标本不易获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其恶性胸水中的脱落细胞和胸水上清液可作为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较为可信的替代检测样本.

    作者:胡述提;金冰;林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Notch1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 探讨Notch1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检索筛选出15篇高质量文献,运用Meta分析研究Notch1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otch1表达水平是正常肺组织10.5倍(P<0.01),其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NSCLC的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患者的Notch1高表达比值为“Ⅰ+Ⅱ期”的2倍(P<0.01);同高表达组比较,Notch1低表达组具有更高的5年生存率,并且降低了63%的死亡风险(P<0.01).结论 Notch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金柯;李钰泉;潘越江;王梅;张惠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小RNA-203a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抗凋亡能力

    微小RNA(miRNA,miR)-203是近年发现的1个皮肤特异性miRNA,并且可以作为致癌或抑癌因子调控肿瘤的增殖、凋亡和迁移[1-2].我们检测肾透明细胞癌样本以及细胞株中miR-203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作者:胡光辉;刘欢;赖鹏;郭锥锋;徐亮;刘敏;袁静;郑军华;许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腺病毒介导人肠三叶因子基因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 构建含有人肠三叶因子(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然后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从mNRA及蛋白水平检测hITF表达;感染病毒细胞做爬片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查;后通过划痕实验,检测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出重组腺病毒,可以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感染效率接近100%;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ITF被成功转录并分泌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ITF可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但以细胞质为主;划痕实验证明感染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促迁移能力,重组腺病毒组迁移距离为(216.67±16.43) μm,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的(68.00±8.37) μm和对照组的(68.00±8.37)μm.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对肠上皮细胞具有促迁移作用,为hITF基因治疗的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孙勇;勒娟;陈宝君;潘晓峰;张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在肿瘤微环境中对结肠癌LoVo细胞Snail表达的调控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肝细胞(L0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Snai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L02)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0~5d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Snail蛋白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RL-3能通过共培养降低Snail基因的表达,蛋白灰度分析显示其抑制率分别为34.06%、37.82%、39.91%、64.07%、73.58% (P<0.01),而未转染的LoVo细胞Snail表达降低不明显,并且经过共培养后高表达PRL-3的LoVo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PRL-3在与肝细胞的共培养环境中下调肿瘤细胞Snail表达从而降低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张旸;曾育杰;蓝球生;许鹤洋;来伟;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