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病毒介导人肠三叶因子基因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孙勇;勒娟;陈宝君;潘晓峰;张方

关键词:肠三叶因子, 腺病毒, 肠上皮细胞, 迁移
摘要:目的 构建含有人肠三叶因子(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然后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从mNRA及蛋白水平检测hITF表达;感染病毒细胞做爬片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查;后通过划痕实验,检测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出重组腺病毒,可以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感染效率接近100%;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ITF被成功转录并分泌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ITF可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但以细胞质为主;划痕实验证明感染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促迁移能力,重组腺病毒组迁移距离为(216.67±16.43) μm,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的(68.00±8.37) μm和对照组的(68.00±8.37)μm.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对肠上皮细胞具有促迁移作用,为hITF基因治疗的应用打下基础.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再通后颅内出血转化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HT)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诱发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5h再通的方法,观察血管再通19 h后大鼠HT的情况.结果 24只模型组大鼠在基底节和皮层出现不同程度HT,以脑实质血肿为主.联合多次高糖注射比单次高糖注射更易形成HT[88.5 (23/26)比25.0(1/4),P<0.05].血管再通后闭塞侧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表达(0.65±0.06比0.37±0.13,P<0.01),而基底膜胶原酶(Collagen)Ⅳ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0.48 ±0.10比0.84±0.08,P<0.01).结论 多次高糖注射诱发大鼠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5h后再通的方法可成功模拟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HT的发生.

    作者:刘忠;陈健文;戴刚;汪青园;张珑涓;郭键;陀泳华;石忠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抑制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

    目的 观察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PA-MSHA)对肝细胞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HepG2,以不同剂量的PA-MSHA作用于肝癌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PA-MSHA作用前后肝癌细胞EMT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PA-MSHA治疗前后裸鼠模型肝癌组织中钙黏蛋白(E-cadherin)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MSHA治疗组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强,而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in)、核因子-kappa B(NF-κB)以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显著降低,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外源性甘露糖显著抑制PA-MSHA对上述蛋白的调控作用.免疫荧光也显示PA-MSHA上调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而抑制Vimentin的表达,显微镜下细胞形态也由不规则的梭形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裸鼠经PA-MSHA治疗后肝癌组织E-cadherin的表达显著增强,而Snail及Slug的转录则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 PA-MSHA可以通过识别结合肝癌细胞表面的甘露糖显著抑制肝癌EMT的发生.

    作者:李登科;肖宇;黄涛;智绪亭;陈泽婷;陈阳;毕建坤;侯金坪;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位点rs11615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研究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ERCC1基因多态性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我们采用测序法探讨ERCC1基因rs1161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作者:汝干;杨晓东;邢春根;张舒羽;徐小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表达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重构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16只:于第1、14天在无菌操作下行颈前气管穿刺术,向气管内注入无菌注射用水0.2ml;COPD模型组(B组)16只:第1、14天向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200 μg(200 μl),第2~13、15 ~ 28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8 d;断烟组(C组)16只:第1、14天向气道内注入LPS溶液200 μg(200 μl),第2~13、15~ 21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1 d,实验后1周断烟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气道炎症、气道重构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3组肺组织HMGB1蛋白的表达.结果 (1)B、C组气道重构指标细支气管管壁厚度与气管外径比值(MT,%)(B组9.21±3.54、C组8.23±3.32)、管壁面积与气管总面积比值(MA,%)(B组20.25±3.23、C组17.44±2.57)与A组[MT(4.62±2.58)%、MA(10.72±1.12)%]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C组较B组比较降低(P<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C组HMGB1蛋白表达[B组(1.621±0.254)、C组(1.234±0.327)]与A组(0.462±0.581)比较明显增强(P<0.05),C组较B组HMGB1蛋白表达减弱(P<0.05).结论 COPD疾病进展出现气道重构,且HMGB1的表达增强,说明HMGB1的表达可能与COPD的气道重构有关.

    作者:刘英;余海彬;刘小军;法宪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与ABO血型的相关性

    为了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和ABO血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AS患者702例,并对其ABO血型分布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确诊为AS的患者,共70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蔡振华等[1]报道健康人ABO血型分布结果,共3 694例健康体检者.

    作者:刘文杰;马梦君;黄霖;杨睿;陈铿;蔡兆鹏;王鹏;吴燕峰;沈慧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血栓的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超过20%或更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发生血栓,而PV所致的血栓事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易被忽视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PV合并血栓的治疗.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胡国华;何晓红;符伟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右旋美托咪啶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及认知功能损伤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和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休克组、高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内毒素血症组(High-dose Dex组)和低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内毒素血症组(Low-dose Dex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凋亡标志物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Morris水迷宫法测定认知功能.结果 每小时2.0μg/kg和0.5μg/kg右旋美托咪啶分别使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IL-6表达下降67.1%和36.5% (P<0.05),TNF-α表达下降56.7%和53.1%(P<0.05),活化Caspase-3水平下降32.5%和38.5% (P <0.05),并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可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并减轻内毒素休克导致的认知功能损伤.

    作者:陈岱莉;黄晓雷;齐晓非;曹君;李元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食管癌相关基因4 (ECRG4)蛋白在食管癌中的抑癌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和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验证ECRG4蛋白是分泌蛋白;利用细胞增殖曲线分析检测ECRG4蛋白的抑癌功能;利用亲和结合实验检测ECRG4蛋白和TMPRSS11A的相互作用.结果 ECRG4蛋白是小分子分泌蛋白;浓度为10 mg/L的重组ECRG4蛋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第5天的抑制率为37.5%(P<0.05);ECRG4蛋白和TMPRSS11A体外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ECRG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作者:李晓燕;李林蔚;王文玉;高天慧;周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外周血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谱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27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3组:A组(未治疗时段组)8例、B组(治疗结束时段组)9例、C组(1年随访时段组)10例.对照组为5例非结核患者.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检测.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A组结核病灶活动;B、C两组结核病灶治愈.基因表达谱提示实验组、对照组有1 89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A、B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942个,上调936个,下调6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B、C组之间表现为30条非特异性差异基因.A组较B、C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与NF-κB的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外周血mRNA表达谱芯片可用于评估超短程化疗疗效.

    作者:牛宁奎;王骞;施建党;王自立;耿广起;金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腿和足骨缺损皮肤创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小腿皮肤创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6只,通过装置模拟重物砸伤、挤压伤等,建立大白兔胫骨或跖骨骨折和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成功27只,并采用异体骨移植、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胫骨骨折和皮肤缺损,其中串联带隐神经和骨膜的胫后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前足2只.结果 27只模型的复合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表层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移植异体骨对位好,恢复了兔的足弓.本组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吸收、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足外形美观,可正常行走.结论 应用异体骨移植,取材方便,可恢复足弓.采用带骨膜的复合胫前动脉逆行皮瓣,不影响患足的供血,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操作简单,外形好,可恢复大白兔模型足的行走功能.

    作者:王志斌;王黎敏;张慧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00与CREB结合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的变化及其细胞分布.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CCI造模组(24只).建模成功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P300及CBP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模型组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细胞核内P300/CBP表达量上升(P>0.05),并伴有机械痛与热痛行为学特征,且于造模后14d达到峰值(P300数值为478.35±22.61,CPB为891.55±32.19),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与其共定位的细胞为神经元细胞.结论 P300/CBP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关,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仅分布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神经元细胞内.

    作者:武干生;吴树彪;胡盼盼;董铁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腹腔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腹腔感染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CLP)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治疗组CLP后烟碱治疗;对照组仅行单纯剖腹手术.各组术后24、48 h分别取小肠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核因子(NF)-κB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检测.结果 腹腔感染组小肠黏膜病理损害明显,小肠NF-κBp65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48.67±15.04比13.00±5.76,P<0.05),且HMGB1 RNA表达增强(0.466 ±0.068比0.255±0.033,P<0.05),48 h组显著性高于24h组(0.661±0.069比0.466±0.068,P<0.01);治疗组较腹腔感染组小肠黏膜病理性损害明显减轻,NF-κBp65指数显著性降低(17.33±7.97比48.67±15.04,P<0.05),HMGB-1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0.391±0.139比0.466±0.068,P<0.05).结论 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李锟;吴承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在肿瘤微环境中对结肠癌LoVo细胞Snail表达的调控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肝细胞(L0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Snai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L02)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0~5d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Snail蛋白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RL-3能通过共培养降低Snail基因的表达,蛋白灰度分析显示其抑制率分别为34.06%、37.82%、39.91%、64.07%、73.58% (P<0.01),而未转染的LoVo细胞Snail表达降低不明显,并且经过共培养后高表达PRL-3的LoVo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PRL-3在与肝细胞的共培养环境中下调肿瘤细胞Snail表达从而降低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张旸;曾育杰;蓝球生;许鹤洋;来伟;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3生长抑制基因1b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检测

    目的 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DNA中p33生长抑制基因1b(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探讨其在两种标本中检测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标本及对照组粪便标本,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MSP)检测p33ING1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 37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粪便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78%、78.38%,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4.60%,具有明显相关性(r=0.838,P<0.01).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能反映其在肿瘤组织中甲基化状况.

    作者:黄沁园;何纯刚;陈利生;吴鸿根;邓洪强;潘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胸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探讨利用恶性胸腔积液(MPE)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1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与其配对的胸水标本,利用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18、19和21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不同样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 41例晚期肺腺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7% (22/41).41例患者配对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脱落细胞标本和胸水上清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2% (21/41)和41.5%(17/41).和肿瘤组织样本比较,与其配对的胸水脱落细胞样本和胸水上清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1.8% (18/22)和72.7% (16/22),特异度分别为84.2% (16/19)和94.7% (18/19).结论 对于肿瘤组织标本不易获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其恶性胸水中的脱落细胞和胸水上清液可作为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较为可信的替代检测样本.

    作者:胡述提;金冰;林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促进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从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中分选出CD133+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10-6 mol/L ATRA处理3d后CD133+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成球实验观察1.0×10-6 mol/LATRA对结直肠癌干细胞处理后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0×10-6 mol/LATRA处理后β-链蛋白(β-catenin)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富集肿瘤干细胞,CD133+和CD133-细胞的成球率分别为(51.00±7.67)%和(4.58±2.52)%(P<0.01).ATRA能促进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分化为CD133-细胞,用1.0×10-6mol/L ATRA处理细胞后,CD133+细胞的比例为(47.90 ±7.87)%,对照组CD133+细胞的比例为(95.33±2.24)%(P<0.01).ATRA能抑制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ATRA处理组成球率为(12.67±2.08)%,对照组成球率为(24.33±2.52)%(P<0.01).ATRA处理后CD133+细胞β-catenin的41号苏氨酸/45号丝氨酸位点(Thr41/Ser45)的磷酸化增加,β-catenin表达降低.结论 ATRA能促进结直肠癌干细胞中β-catenin的Thr41/Ser45位点磷酸化,促进β-catenin降解,抑制Wnt/β-catenin通路,诱导其分化为非肿瘤干细胞并降低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颜畅;胡艺冰;穆磊;黄开禹;张哲;罗智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靶向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的RNA干扰对人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组织特异性的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与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密切相关[1].为了解SATB1和胶质瘤的关系,我们通过RNA干扰技术和裸鼠内U251成瘤实验,观察SATB1在裸鼠体内是否敲低,以及对U251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楚胜华;朱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湖北汉族人群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湖北汉族人群多药耐药基因(MDR1)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1b外显子-129T→C突变、21外显子2 677G→T/A突变、26外显子3 435C→T突变)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检测133例大肠癌患者和383例对照组的MDR1 T-129C、G2 677T/A、C3 435T基因型分布.统计各位点基因型频率以及T-129C-G2 677T/A-C3 435T单倍体型频率.结合临床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单倍体型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MDR1 T-129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MDR1 T-129C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6.4%)明显高于对照组中C等位基因频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1-129位点的基因型TC频率在大肠癌组(12.8%)较对照组(6.3%)显著增高,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比值比(OR)=2.186,P<0.05].MDR1的3个位点间-129、2677、3 435存在连锁不平衡性,共检出11种单倍体型(T-129C-G2 677T/A-C3 435T),其中以TGC (40.27%)、TTT(36.96%)、TAC (9.97%)、TTC (5.02%)4种单倍体型为主.单倍体型CGC、CTT在病例组(1.98%,1.25%)与对照组(0.51%,0.17%)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体型TGC/TTT在结肠癌组(35.5%)分布频率较直肠癌(15.5%)高(P<0.05).结论 MDR1 T-129C的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明显相关.

    作者:姜黎;周瑞;周峰;叶梅;汤小燕;夏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组氨酸接枝聚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MHC-Ⅱ)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CⅡT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CⅡTA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并将两者耦合成pCⅡTA-HGPAEs载体,分别设置生理盐水组、单纯HGPAEs组、pHK-HGPAEs阴性对照组和pCⅡTA-HGPAEs干预组,通过门静脉注射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ⅡTA和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后,pCⅡTA-HGPAEs组CⅡTA与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C ⅡTA及MHC-Ⅱ转录水平分别为(21.4±4.2)%和(26.3±5.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7.6)%和(27.8±5.6)%.而生理盐水、HGPAEs、pHK-HGPAEs组转染后CⅡTA与MHC-Ⅱ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PAE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运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可显著抑制CⅡTA和MHC-Ⅱ基因表达.

    作者:姚庆娟;刘刚;王建林;胡凡果;邱宇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后β1整合素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SW480结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后β1整合素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用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处理72 h后检测SW480结肠癌细胞发生EM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化前后癌细胞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化前后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 EMT后结肠癌细胞β1整合素mRNA表达较转化前明显增强(t=3.764,P<0.05);EMT后结肠癌细胞β1整合素蛋白表达(0.430±0.021)较转化前(0.172 ±0.034)明显增强(P< 0.0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EMT后结肠癌细胞的穿膜细胞数[(137±9)个]较转化前[(36±4)个]明显增多(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EMT后β1整合素表达升高,其体外侵袭力增强.

    作者:纪奕顺;高军;高品;吕春龙;郑淑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