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在肝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功能研究

张智勇;蔡逊;马丹丹;李汉军;金炜东;张建新

关键词:癌, 肝细胞, 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基因, 增殖
摘要:目的 探讨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FAM96B)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以及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FAM96B在42例肝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HepG2和L-02细胞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比较其差异.构建pcDNA3.1-myc-FAM96B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FAM96B基因对HepG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42例肝癌组织中,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AM96B在肿瘤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是癌旁组织的(0.304±0.094)倍,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mRNA表达量是L-02细胞的(0.406±0.1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AM96B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是癌旁组织的(0.288 ±0.132)倍(P<0.05),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是L-02细胞的(0.359±0.143)倍(P<0.05).MTT细胞实验结果显示FAM96B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过表达FAM96B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流式检测显示过表达FAM96B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33.3%)与对照组(3.3%)比较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M96B在42例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并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低于L-02细胞;过表达FAM96B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该基因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干细胞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耐紫杉醇效应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肿瘤干细胞(CSC)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对紫杉醇(Taxol)产生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低浓度加量(起始浓度为0.005 mg/L)持续诱导法诱导产生人乳腺癌耐Taxol细胞株MCF-7/T=ol,噻唑蓝(MTT)法检测MCF-7/Taxol对Taxol的敏感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的表达.结果 亲本株和耐药株细胞对Taxol的半数抑制浓度(IC5o)值分别为0.05 mg/L和4.2 mg/L,耐药指数为84.0.20 mg/L的As2O3降低了耐药株对Taxol的耐药性,逆转倍数为3.82,相对逆转效率为74.7%.耐药株细胞ABCG2和SOX-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As2O3处理后,ABCG2和SOX-2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C有可能是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对Taxol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娜;穆永慧;张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45例脑胶质瘤(低级别22例,高级别23例).测量平均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ADC)、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rCBV)值,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肿瘤不同部位以及高低级别胶质瘤间各个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并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和分析其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45例脑胶质瘤瘤体的ADC、rCBF、rCBV值分别大于相应瘤周、大于相应对侧白质的测量值;FA瘤体<FA瘤周<FA对侧白质.各量化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及瘤周的rrCBV、rrCBF分别大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小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根据ROC曲线分析,rrCBF和rrCBV的诊断阈值分别为2.749和3.058,相应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00%与91.3%、95.5%,瘤体rADC及rFA值无诊断价值.结论 脑胶质瘤的瘤体rCBF、rCBV及ADC值,可以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其中,rrCBF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高,rrCBF的ROC曲线下面积大.

    作者:江晶晶;谈晓飞;张顺;张妍;姚义好;覃媛媛;郭东生;赵凌云;朱文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1、神经源性分化因子-1及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三基因修饰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1(PDX-1)、神经源性分化因子-1(NeuroD1)及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对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 重组腺病毒Ad-mPDX-1-IRES-绿色荧光蛋白(GFP)、Ad-mNeuroD1IRES-GFP、Ad-mMafA-IRES-GFP联合转染小鼠iPS细胞,体外培养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蛋白表达及定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糖浓度下胰岛素的分泌量.将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在体内胰岛素的表达,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空腹血糖监测评估移植细胞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的功能发挥.结果 三基因转染的小鼠iPS细胞能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RT-PCR结果显示其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相似;免疫荧光检测见细胞内有胰岛素合成;ELISA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有较好的反应性.当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胰岛素释放量高为(0.309 3±0.017 9) 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细胞注射区域的肝实质内可见相对集中的棕黄色染色,表明移植细胞有胰岛素分泌.糖耐量试验及空腹血糖监测显示移植细胞能够控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在体内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PDX-1、NeuroD1和MafA三基因能使小鼠iPS细胞分化为具有显著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能力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在体内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尧;王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移植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前后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IL)-17等移植相关免疫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8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衰竭患者和2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采集PE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d和术后2d的外周抗凝血和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段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浓度变化.结果 肝移植组患者治疗前的CD3+T细胞[(58.12±4.98)%]、CD4+T细胞[(28.85 ±4.18)%]和CD4+/CD8+比值(1.18)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4+ CD25+ Foxp3+T细胞[(10.58±5.01)%]则高于对照组.PE治疗后移植组患者的CD3+T细胞迅速增高到(66.07±4.75)%,CD4+T细胞增高到(37.16 ±3.89)%,CD4 +/CD8+比值由1.18升高到1.35.CD4+ CD25+ Foxp3+T细胞百分计数在后当天即明显降低至(6.89±4.98)%,而后逐渐上升至术前水平.PE治疗对对照组患者T细胞亚群有类似作用,但作用强度低于对移植后患者.移植组患者PE治疗前的IL-17浓度[(85.175±50.151) 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98.042±80.985) ng/L],PE术后2组患者IL-17均即刻显著升高,而且移植组患者IL-17升高幅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 肝移植后肝功能衰竭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PE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在稳定内环境和同时可能导致排异反应的加剧.

    作者:杨卫平;朱纯超;景晓乾;汪炳瑞;沈柏用;彭承宏;邱伟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目的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腔内注射玻璃酸钠(SH)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共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对照组,n=281)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加腔内注射SH(实验组,n=307)两种方法治疗OA患者共588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随访24个月,对照组优良率为78.3%,而实验组优良率高达90.5%;按膝关节OA严重性指数评分,实验组治疗24个月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OA,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王伟;陆兴;康志刚;董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磷脂混杂酶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磷脂混杂酶1(PLSCR1)对肝癌生长转移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PLSCR1干扰细胞株,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侵袭(Invasion)实验分别研究PLSCR1在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0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LSCR1的表达,探讨PLSCR1在肝癌生长及转移中的意义.结果 成功构建PLSCR1-小干扰RNA (siRNA)-HepG2细胞株,并通过MTT实验和Invasion实验证实干扰PLSCR1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及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8.71±1.27)%和(27.16±10.40)%.FQ-PCR检测20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LSCR1的表达,发现PLSCR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ACt:-2.57±1.34),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等病理因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LSCR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陆永良;黄惠莲;蒋培余;张红;李栋立;戴利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突变型p27基因对裸鼠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突变型p27基因(p27mt)对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移植法将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种于BALB/c裸鼠皮下,构建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3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3组,将磷酸盐缓冲液(PBS)、重组Lac-Z腺病毒(Ad-LacZ)及腺病毒介导的突变型p27 (Ad-p27mt)分别注射到瘤体,3周后处死裸鼠,用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各组移植瘤的p27蛋白表达,肉眼观察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观察各组移植瘤Ⅷ因子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Ad-p27mt组移植瘤p27mt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及Ad-LacZ增高,PBS液及Ad-LacZ组移植瘤血管粗大,Ad-p27mt组移植瘤血管细小,Ad-p27mt组、空白对照组及Ad-LacZ组Ⅷ因子平均吸光度(AA)值分别为:0.201 ±0.103、0.346±0.069、0.351±0.045,前者AA值低于后两者(P<0.05),而VEGF及MMP-9在Ad-p27mt组的表达也明显低于PBS液及Ad-LacZ组(P<0.05).结论 Ad-p27mt能在裸鼠SMMC-7721肝癌皮下移植瘤表达p27mt蛋白,且能够通过表达的p27mt蛋白抑制VEGF及MMP-9的产生而抑制肝癌血管的生成.

    作者:黄建朋;王卫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降铁对铁蓄积致小鼠骨量下降的影响

    我们在铁蓄积致骨量下降的基础上采用降铁药物甲磺酸去铁胺(DFO)干预,观察降铁对血清骨转换指标和骨量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Micm-CT(SKYSCAN),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2个月龄雄性ICR小鼠(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Ⅰ型胶原C端肽(CTX,IDS公司)、骨钙素(BGP,R&D公司),枸橼酸铁铵(Sigma公司),DFO(诺华公司).

    作者:刘禄林;王啸;高超;李光飞;俞晨;沈光思;张鹏;吴明霞;王爱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三维打印技术构建仿生人类指骨支架血管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显微-CT (Micro-CT)及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仿生人类指骨支架复合脂肪干细胞(ADSCs)及重组人类骨形态蛋白2(rhBMP-2)后在体内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白兔第3代ADSCs复合rhBMP-2接种到仿生指骨支架上混合培养10 d(实验组),和单纯仿生支架(对照组)分别包裹于12条成年比格犬腰背部两侧带蒂深筋膜瓣中,采用自身左右对照,不同时间进行大体、组织学染色观察比较新生血管.结果 两组支架材料在筋膜内均有一定的血管化能力,术后2、4、8、16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相对血管面积百分比和阳性染色的面密度值均优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仿生人类指骨支架移植体内具备了血管化能力,复合ADSCs-rhBMP-2可以促进血管化程度.

    作者:王伟;阿里木江·阿不来提;艾尔肯·热合木吐拉;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马创;袁春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埃索美拉唑对雄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埃索美拉唑在不同时间点对雄性SD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4只3个月龄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赋形剂)、小剂量组[按1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和大剂量组[按5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第0、8、14周时,检测每只大鼠全身骨密度及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处死大鼠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估大鼠股骨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中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受抑制(P<0.05),第14周时骨密度明显降低,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198.51±6.98)、(1.49±0.04) U/L、(2.44±0.05) mmol/L,而第8周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14周时3组间的股骨结构差异明显,大剂量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小剂量组(P>0.05).结论 大剂量应用埃索美拉唑导致雄性大鼠骨密度降低并影响其骨代谢,这种效应还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许圆;周晓中;钱鸣杰;唐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分枝杆菌属内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迄今为止,共发现154种NTM和13个亚种,大部分NTM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1].至今,已发现海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亚洲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土分枝杆菌、胃分枝杆菌、不产色分枝杆菌、布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及Massiliense分枝杆菌共18种NTM能引起手部感染[2-9],其中海分枝杆菌感染常见,其次为堪萨斯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偶发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及脓肿分枝杆菌[10].手部NTM病早期(Ⅰ型)以药物治疗为主,中晚期(Ⅱ型及Ⅲ型)应选择药物联合手术清除病灶为主,术前应用药物抗NTM治疗2周,使病灶局限,便于术中将病灶完整切除[3,11-12].

    作者:龙航;陈世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神经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细胞黏附是细胞周期调控、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再生过程等多种生物学行为的基础.细胞黏附过程有众多细胞黏附分子(CAMs)参与,CAMs是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结合和起黏附作用的糖蛋白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细胞黏附分子在机体胚胎的发育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免疫调节、炎性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侵袭、转移生长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黏附分子按其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血管附着素家族以及其他尚未分类的家族.

    作者:郑启新;吴斌;郭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38信号通路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持续增强对软骨内成骨过程的影响

    目的 基因敲入技术建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功能持续增强小鼠模型(FGFR2S252W/+),观察p38信号通路在FGFR2功能持续增强对软骨内成骨过程的影响.方法 获取出生后6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成软骨诱导.Western blot检测pβ8信号蛋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野生型及突变型Ⅱ型胶原(Col2)、X型胶原(Col10)、OC、OP基因表达,加入p38信号通路阻滞剂SB203580后再次比较相关基因表达.体外胚胎骨培养观察pβ8信号通路在FGFR2功能持续增强对软骨内成骨过程的影响.结果 体外BMSCs成软骨诱导后,FGFR2功能突变小鼠BMSCs表达p38蛋白磷酸化增强,表达Col2、Col10减弱,但OC、OP基因表达强于野生型;加入p38信号通路阻滞剂SB203580后,BMSCs基因表达量明显增高,表达Col2、Col10为原来1.30±0.07、1.94±0.13,表达OC、OP为原来1.97±0.17、1.50±0.10.胚胎骨体外培养可见SB203580治疗能纠正软骨内成骨发育障碍,使胫骨的总长度及钙化组织长度明显增长.结论 FGFR2下游p38信号通路对软骨内成骨过程影响巨大,其信号通路阻滞剂对软骨内成骨发育障碍有救治作用.

    作者:陈鹏;张凡喜;周玉峰;张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骨桥蛋白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转移的作用.方法 收集156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胃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法检测胃癌患者和以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的血清OPN的含量,以胃癌患者中OPN的含量中位数来分组,以高于中位数浓度组为高浓度组,低于中位数浓度组为低浓度组,研究术前OPN浓度与术后胃癌复发及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m blot法检测高浓度组癌细胞转移患者和低浓度组癌细胞未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对照组胃黏膜组织中OPN及Tat作用蛋白30(TIP30)的表达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胃癌患者OPN含量为75.66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OPN含量30.4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患者2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5.3%和64.1%,明显高于低浓度组的25.6%和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结果显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患者的胃癌组织中的OPN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浓度组OPN的表达量高于低浓度组;而正常组的TIP30明显高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且高浓度组患者的胃癌组织中TIP30的表达几乎缺失.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OPN的表达水平升高,与胃癌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普;古学萍;张中冕;孙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兔脂肪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聚乙烯亚胺作为载体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的基因表达,探讨转染后细胞的成骨分化效果.方法 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颈部脂肪10 g,经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ADSCs,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3×103的聚乙烯亚胺介导BMP@基因转染至ADSCs,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MP-2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法检测BMP@蛋白表达分泌,Westem blm法检测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并行茜素红染色,未转染组作对照.结果 从兔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第3、6代ADSCs均高表达CD29、CD44,阳性率超过90%;低表达CD34、CD45,阳性率不超过5%;转染细胞有BMP@mRNA的转录及其蛋白的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增加,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照组呈阴性.结论 聚乙烯亚胺可介导BMP@基因转染兔ADSCs,BMP@基因在ADSCs中有效表达并诱导其定向成骨分化.

    作者:王清富;陈庄洪;蔡贤华;王华松;何国超;林冠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热休克蛋白70 (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头健康成年西藏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0~30 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辛伐他汀实验组(Sim组),每组8头.I/R组和Sim组采用胸主动脉、锁骨下动脉阻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0 min),分离副半奇静脉,远端结扎,近端插管.I/R组在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注乳酸林格钠液(860 ml/h,1000 ml),Sim组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辛伐他汀溶液(0.25 mg/kg,1000 ml),术后口服辛伐他汀片剂80 mg/d,30 d.术后采用Tarlov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估6、24、48 h神经运动功能.术后30 d,各组分别处死8头实验猪,迅速取出来L2~L5及骶段脊髓,苏木素-伊红(HE)、Nissl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Sim组术后24、48 h神经功能评分[(3.2±0.3)、(3.6±0.2)分]高于I/R组[(2.2±0.4)、(2.8±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im组神经元形态学的损伤较轻,Hsp70表达明显增加,其积分吸光度值为296.8046±3.695 1.结论 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诱导Hsp70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丁皓;申月霞;卢聪;黄焕雷;郭惠明;陈寄梅;庄建;朱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曲安奈德抑制间充质细胞向肌腱细胞增殖分化研究

    人类的肌腱是一种少细胞和少血管的结构,在机械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肌腱过度使用而损伤,这种损伤称为肌腱病变[1].典型的表现是局部疼痛及运动障碍,这些情况下常经验性地给予皮质类固醇注射.本研究旨在观察曲安奈德(TA)对间充质细胞向肌腱细胞增殖分化过程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及试剂:鼠间充质细胞株C3H10T1/2,由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实验中心提供;曲安奈德(TA)购自Sigma公司;生长分化因子-7(GDF-7)购自R&D公司;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

    作者:俞富祥;吕天旻;段文彪;李岩;张启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泾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糖尿病神经痛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观察腹腔注射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以及是否与甲羟戊酸途径有关;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通路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辛伐他汀对RhoA/ROCK通路下游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干预作用.结果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镇痛率为64.7%,此镇痛作用可以被甲羟戊酸(30 mg/kg)所完全阻断;辛伐他汀可以抑制RhoA/ROCK通路,RhoA蛋白抑制剂C3(10 pg)和ROCK抑制剂Y27632(4μg)对糖尿病小鼠的镇痛率分别为47.1%和43.8%;糖尿病疼痛小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降低23.9%,辛伐他汀干预RhoA/ROCK通路,使eNOS表达增加至正常小鼠水平,进一步增加NO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增加eNOS的表达,增加NO含量,从而产生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镇痛作用.

    作者:陈荔枝;高轩;黄金伟;李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睾丸特异表达基因-1在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睾丸特异表达基因-1(TSEG-1)在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首先建立乙醇致睾丸损伤模型,将1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用生理盐水稀释无水乙醇为15%浓度.实验组小鼠每天按3 g乙醇(15%,V/V)/kg体质量,腹腔内注射14 d,对照组为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SEG-1 mRNA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变化.结果 乙醇组睾丸HE染色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乙醇组睾丸组织85.6%曲精小管管腔消失,Ⅰ~Ⅳ级生精细胞数目减少,78.2%精母细胞或精子细胞核皱缩.在乙醇组睾丸组织中,TSEG-1 mRNA表达水平(7.500±0.657,n=6)较对照组(0.985±0.231,n=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5,P<0.01).同时,乙醇组TSEG-1蛋白质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经Quantity One软件分析灰度值后,与管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比较,乙醇组TSEG-1蛋白(1.360±0.202,n=6)较生理盐水组(0.330±0.112,n=6)表达增加达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9,P<0.01).结论 乙醇致小鼠睾丸损伤模型是研究睾丸损伤的可靠模型,TSEG-1可能参与乙醇致睾丸损伤模型的分子发生过程.

    作者:顾朝辉;田凤艳;李冠儒;贾占奎;孟政雷;孙科;魏金星;杨锦建;阚全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芦藜醇对凋亡诱导因子介导乙醇致幼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白芦藜醇对乙醇致幼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乙醇致脑损伤模型,将24只新生雄性小鼠于生后随机分为3组,7d龄时,按2 g/kg乙醇(20%无菌盐水溶液)皮下注射,间隔2h后再次注射.对照组乳鼠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乙醇加白芦藜醇组(简称白芦藜醇组)自第1次乙醇注射起,每天应用白芦藜醇80 mg/kg灌胃1次,共3次.乙醇皮下注射72 h后取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质形态学变化,采用常规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常规及RT-qPCR显示,乙醇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2.3740±0.1605,n=3)较生理盐水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1.6340±0.0659,n=3)和白芦藜醇组mRNA相对表达量(1.5060±0.1646,n=3)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检测提示生理盐水组AIF未见明显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2.0±3.5)个,乙醇组中AIF表达增强,阳性细胞数为(42.0±6.5)个,而白芦藜醇组中可见少量棕色物质沉积,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6.0±4.2)个,乙醇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0,P<0.05).结论 乙醇致小鼠脑损伤模型中,AIF表达增强,白芦藜醇可减弱乙醇致AIF的表达,提示白芦藜醇通过调节AIF表达,参与保护乙醇致脑损伤的分子过程.

    作者:田凤艳;顾朝辉;刘玉峰;罗强;安金斗;王怀立;田培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