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新;吴斌;郭晓东
目的 观察乳糜尿患者肾周脂肪组织淋巴管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为改良乳糜尿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及病理学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6例尸体(对照组)及15例乳糜尿患者(乳糜尿组)手术切除的肾动静脉周围、输尿管上段、肾上腺周围及肾脂肪囊的脂肪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癌胚抗原M2A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检测脂肪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结果 对照组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均有淋巴管分布,LVD分别为1.98 ±0.73、2.14±0.73和2.04±0.56,淋巴管直径分别为(32.13±13.28)、(28.25±7.67)和(27.56±7.91) μm,淋巴管面积分别为(107 854±75 897)、(98 647 ±36 131)和(897901 ±34911)μm2;而乳糜尿患者上述区域内LVD(分别为2.97±0.91、3.10 ±0.88、2.87±0.74)、淋巴管直径[分别为(75.05 ±39.75)、(64.02±41.92) μm、(40.00±12.05) μm]及淋巴管面积[分别为(222 776±106 624)、(205 551±114 578)、(173 823±89 559) μm2]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出现管腔迂曲、扩张等形态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动脉和肾动静脉之间、肾静脉及输尿管上段周围的LVD高.对照组肾脂肪囊内LVD为1.46±0.22、淋巴管直径为(15.77±5.03) μm、淋巴管面积为(50 223±32 796) μm2;乳糜尿患者肾脂肪囊内LVD(1.56±0.41)、淋巴管直径[(18.02 ±6.65) μm]及淋巴管面积[(71 648±50 677) μ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组内比较显示乳糜尿组肾脂肪囊内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均显著低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糜尿的发病机制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数量和形态学改变有关.通过外科手术结扎上述部位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治疗乳糜尿是可行的,但现有手术方式存在结扎范围扩大化的可能.
作者:张银高;王行环;曾俊;罗仪;黄静宇;谭大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体外条件下低频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于细胞传代至第5代后,采用微团培养法在含成纤维生长因子-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中生长,并给予正弦波电磁场(1.0 mT,50 Hz)干预.3周后进行阿利新蓝染色以检测软骨基质生成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软骨特异性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使用二甲基-亚甲蓝(DMMB)染料结合法评估细胞微团中糖胺多糖水平.结果 在电磁场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微团向软骨分化,细胞微团中Ⅱ型、X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非暴磁组比较,暴磁组细胞糖胺多糖(GAG)/DNA比例较高(3.108±0.341).结论 电磁场促进大鼠BMSCs成软骨分化可能与细胞表达Ⅱ、X型胶原及糖胺多糖增多有关.电磁场在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可诱导及维持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但单因素电磁场刺激不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作者:虞冀哲;杨勇;刘朝旭;宋明宇;刘阳;吴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脓毒症患者免疫炎症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32例)、严重脓毒症组(30例)及脓毒性休克组(28例);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计算CD4 +/CD8+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干扰素-γ(INF-γ)、IDO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IL-6水平分别为(45.23±8.0)、(86.84±7.83)、(142.01±11.11)、(206.92±17.79) n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分别为(9.34±3.58)、(20.17±4.04)、(39.04±4.29)、(64.96±4.41)n#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分别为6.45±1.17、4.53±1.03、3.86±0.83、3.20 ±0.6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NF-y分别为(2.58±1.36)、(5.68±0.59)、(17.29±2.46)、(31.28±4.49) n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O分别为(13.41±1.80)、(22.88±3.61)、(34.38±2.2)、(45.35±4.29) n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分别为(37.35±1.79)%、(29.38±1.53)%、(26.80±0.97)%、(21.22±1.4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分别为(19.61±0.73)%、(20.33±1.01)%、(23.1±0.98)%、(25.63±0.5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分别为1.91±0.15、1.42±0.07、1.16±0.08、0.83±0.0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分别为(0.62 ±0.11)%、(1.96±0.87)%、(3.12±1.02)%、(4.35±1.2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O在免疫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秦涛;刘卫青;周文婧;胡明星;唐强;王玉柱;刘传江;张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MG-63骨肉瘤细胞Ras相关区域家族1(RASS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并观察5-氮杂胞苷去甲基化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BSP)检测MG-63骨肉瘤细胞RASS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比较5-氮杂胞苷处理前后RASSF1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细胞增殖曲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差异.结果 5-氮杂胞苷处理前RASSF1基因启动子第1~3、第16 CG位点甲基化率为40.0%,第4~15 CG位点甲基化率为60.0%;处理后的MG-63骨肉瘤细胞RASSF1基因启动子第1~16 CG位点甲基化率为0.正常未处理MG-63骨肉瘤细胞RASSF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处于低表达状态,5-氮杂胞苷处理后RASSF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显著高于处理前.5-氮杂胞苷处理后的细胞增殖速度减慢,D1-D8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正常未处理的细胞.5-氮杂胞苷处理后的MG-63骨肉瘤细胞Go/G1期和凋亡率显著高于处理前细胞(P<0.05),S期、G2/M期和增殖指数(PI)显著低于处理前细胞(P<0.05).结论 MG-63骨肉瘤细胞RASSF1基因启动子处于甲基化和表达抑制状态,5-氮杂胞苷能逆转RASS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使基因重新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张勇;陶圣祥;刘国狮;刘鸿;肖紫春;刘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白芦藜醇对乙醇致幼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乙醇致脑损伤模型,将24只新生雄性小鼠于生后随机分为3组,7d龄时,按2 g/kg乙醇(20%无菌盐水溶液)皮下注射,间隔2h后再次注射.对照组乳鼠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乙醇加白芦藜醇组(简称白芦藜醇组)自第1次乙醇注射起,每天应用白芦藜醇80 mg/kg灌胃1次,共3次.乙醇皮下注射72 h后取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质形态学变化,采用常规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常规及RT-qPCR显示,乙醇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2.3740±0.1605,n=3)较生理盐水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1.6340±0.0659,n=3)和白芦藜醇组mRNA相对表达量(1.5060±0.1646,n=3)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检测提示生理盐水组AIF未见明显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2.0±3.5)个,乙醇组中AIF表达增强,阳性细胞数为(42.0±6.5)个,而白芦藜醇组中可见少量棕色物质沉积,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6.0±4.2)个,乙醇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0,P<0.05).结论 乙醇致小鼠脑损伤模型中,AIF表达增强,白芦藜醇可减弱乙醇致AIF的表达,提示白芦藜醇通过调节AIF表达,参与保护乙醇致脑损伤的分子过程.
作者:田凤艳;顾朝辉;刘玉峰;罗强;安金斗;王怀立;田培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再生磷酸酶-3(PRLd)在结肠癌微环境中通过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促进结肠癌细胞转移的机制.方法 将TAMs与稳转染PRL-3的结肠癌Lovo细胞(Lovo-P)进行体外共培养的方式,再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筛选出TAMs中上调的细胞因子.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因子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癌患者肿瘤切片中相关TAMs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TAMs与Lovo-P细胞共培养比与Lovo-C细胞共培养后白细胞介素(IL)-6 mRNA表达明显升高(8.3±2.2)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AMs与Lovo-P细胞共培养后IL-6表达上调180%.在共培养体系中预处理IL-6中和抗体(5mg/L及10 mg/L)后,Lovo-P细胞侵袭性下降[(220±13)个比(132±12)个比(83±7)个].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癌灶处肿瘤切片中TAMs与IL-6荧光重合,分布于肿瘤间质中,并且Ⅰ期患者IL-6阳性TAMs数量要少于Ⅳ期患者[(24±4)个比(56±9)个].生存曲线分析发现IL-6阳性且TAMs> 20个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IL-6阳性且TAMs≤20个患者(27.3个月比12.2个月).结论 PRL-3能够通过诱导TAMs分泌IL-6,促进结肠癌细胞转移,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作者:黄汉源;许鹤洋;来伟;曾献清;张旸;陈志坚;李定文;林峰;褚忠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心脏辅助装置对于急性心力衰竭(HF,简称心衰)犬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10条健康犬,体质量25~ 35 kg,应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微栓塞法建立急性心衰模型,对于造模成功的犬采用双心室辅助,并在实验开始时采用1∶1的频率辅助,记录主动脉压力、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冠脉微栓塞使心输出量[CO:(2.88±0.38) L/min比(1.58±0.23) L/min]、平均动脉压[MAP:(117.2±9.0) mmHg(1 mmHg =0.133 kPa)比(75.0±6.7)mmHg]等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少(30%~50%).通过应用心脏直接辅助装置,能提高心输出量[CO:(1.58±0.23) L/min比(2.41±0.34) L/min]和平均动脉压[MAP:(75.0±6.7) mmHg比(103.8±10.0) mmHg],CO和MAP增加20%.收缩压[(93.6±8.03) mmHg比(126.8±7.8)mmHg]、舒张压[(60.4±5.0) mmHg比(87.0 ±6.1)mmHg]也相应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前后心率变化不大[(125.4±9.0)次/分比(129.0±10.3)次/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心脏收缩同步的心脏辅助装置对于急性心衰犬能够改善心脏的收缩能力,辅助心脏的收缩,提高其心输出量,使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得以提高.
作者:刘超;李圣博;刘鸿昊;姚星星;焦周阳;文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泾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糖尿病神经痛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观察腹腔注射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以及是否与甲羟戊酸途径有关;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通路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辛伐他汀对RhoA/ROCK通路下游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干预作用.结果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镇痛率为64.7%,此镇痛作用可以被甲羟戊酸(30 mg/kg)所完全阻断;辛伐他汀可以抑制RhoA/ROCK通路,RhoA蛋白抑制剂C3(10 pg)和ROCK抑制剂Y27632(4μg)对糖尿病小鼠的镇痛率分别为47.1%和43.8%;糖尿病疼痛小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降低23.9%,辛伐他汀干预RhoA/ROCK通路,使eNOS表达增加至正常小鼠水平,进一步增加NO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增加eNOS的表达,增加NO含量,从而产生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镇痛作用.
作者:陈荔枝;高轩;黄金伟;李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转移的作用.方法 收集156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胃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法检测胃癌患者和以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的血清OPN的含量,以胃癌患者中OPN的含量中位数来分组,以高于中位数浓度组为高浓度组,低于中位数浓度组为低浓度组,研究术前OPN浓度与术后胃癌复发及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m blot法检测高浓度组癌细胞转移患者和低浓度组癌细胞未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对照组胃黏膜组织中OPN及Tat作用蛋白30(TIP30)的表达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胃癌患者OPN含量为75.66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OPN含量30.4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患者2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5.3%和64.1%,明显高于低浓度组的25.6%和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结果显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患者的胃癌组织中的OPN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浓度组OPN的表达量高于低浓度组;而正常组的TIP30明显高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且高浓度组患者的胃癌组织中TIP30的表达几乎缺失.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OPN的表达水平升高,与胃癌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普;古学萍;张中冕;孙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滑膜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2例急性期RA患者滑膜均取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关节镜活检患者,另收集1例骨关节炎、1例正常滑膜组织作为对照.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3%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后,加鼠抗人CD4单抗(1:40稀释,DaKo,Denmark)、兔抗人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多抗(1:200稀释,Millipore,USA)、山羊抗人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多抗(1:30稀释,R&D Systems,USA),4℃过夜.
作者:周萌;陈陆俊;褚阳;秦思;丁文鸽;陆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SHPCs)是一种只能向肝细胞分化的单潜能肝干细胞,体外培养及体内移植均有着强大的增殖分化潜能[1-2].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模型.一、材料与方法倒千里光硷(Sigma公司)溶液腹腔内注射(30 mg/kg,2次,间隔2周),第2次给药后于第5周2/3肝切除建立健康雄性Wistar大鼠SHPCs模型,改进Seglen胶原酶(0.05%,Ⅰ型胶原酶,Sigma公司)灌注方法获得肝细胞悬液,以包有乙烯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混悬液(Percoll,45%,Pharmacia公司)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SHPCs,以37℃恒温、5% CO2培养,光镜、电镜下观察,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作者:张金卷;杜智;王毅军;朱争艳;李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中Th9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9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66例初治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9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9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9细胞、血清中IL-9水平及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程度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及IL-9水平分别为(2.64±0.24)%和(89.40 ±6.66)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7±0.11)%,t=12.63,P<0.01;(26.80±3.76) ng/L,t=14.37,P<0.01],Ⅲ~Ⅳ期患者的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3.21±0.22)%比(2.07±0.19)%,t=8.24,P<0.01;(104.30±6.07) ng/L比(72.90±5.37) ng/L,t=8.91,P<0.01].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率为84.37%(27/32),而对应癌旁组织为21.87%(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98,P<0.01).外周血Th9细胞和IL-9的表达水平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无相关(P>0.05).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P>0.05).结论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及血浆中IL-9水平显著升高,且与临床分期等病理指标明显相关,提示Th9细胞及IL-9参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欣;吴志宇;陈春悠;王东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21(IL-21)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 以常规培养基诱导的CIK细胞为对照组,培养体系中加入IL-21后体外诱导培养10d,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并检测CIK细胞表型,分析CIK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检测CIK细胞对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凋亡.结果 IL-21组细胞数量[(14.58±1.81)×108/L]高于对照组[(7.83±1.18)×108/L,P<0.05],CD3+细胞比率[(98.48±0.28)%]高于对照组[(95.02±1.18)%,P< 0.05],CD3+ CD4+细胞比率[(51.53±1.21)%]高于对照组[(33.36±1.91)%,P<0.01].IL-21组CD3+ CD8+细胞比率、CD3+ CD56+虽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培养上清液TNF-α浓度为25.0.μg/L,高于对照组的12.5 μg/L(P <0.05),但是两组之间IFN-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EC9706细胞的凋亡比率为(15.33±0.91)%,高于对照组的(13.25±1.17)%(P<0.05).结论 IL-21能增加CIK细胞增殖,提高CD3+、CD3+ CD4+阳性表达率,增加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促进CIK细胞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能力.
作者:樊清波;马军;董海霞;李印;秦建军;刘红山;秦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营养剥夺模拟体内髓核细胞退变微环境,检测促死亡蛋白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及细胞器定位.方法 体外分离获取大鼠尾椎间盘髓核细胞,将细胞分别置人正常环境[杜尔贝科改良型低糖培养基(DMEM/L)培养基、10%胎牛血清、21% O2]和营养剥夺环境(DMEM无糖培养基、无血清、1% O2)培养0、24、48、72 h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 检测AIF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器定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存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酶标仪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活性.结果 细胞活性检测显示实验组活细胞比例分别为(82.0±2.4)%、(61.0±3.1)%、(42.0±2.9)%,较对照组的98%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2.0±1.2)%、(32.0±1.6)%、(49.0±2.1)%,与对照组的2%比较明显增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发橙色荧光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0.22±2.31)%、(61.20±1.52)%、(15.01±2.9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3.00±3.22)%,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对照组细胞AIF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内,而实验组细胞AIF从线粒体释放并转移至细胞核内,同时髓核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凋亡;酶标仪检测发现Caspase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营养剥夺可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定位,增加其通透性导致AIF释放并转位至细胞核,导致髓核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凋亡.
作者:陆焱;刘杰;王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FAM96B)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以及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FAM96B在42例肝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HepG2和L-02细胞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比较其差异.构建pcDNA3.1-myc-FAM96B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FAM96B基因对HepG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42例肝癌组织中,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AM96B在肿瘤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是癌旁组织的(0.304±0.094)倍,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mRNA表达量是L-02细胞的(0.406±0.1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AM96B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是癌旁组织的(0.288 ±0.132)倍(P<0.05),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是L-02细胞的(0.359±0.143)倍(P<0.05).MTT细胞实验结果显示FAM96B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过表达FAM96B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流式检测显示过表达FAM96B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33.3%)与对照组(3.3%)比较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M96B在42例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并且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低于L-02细胞;过表达FAM96B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该基因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智勇;蔡逊;马丹丹;李汉军;金炜东;张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AdMax包装系统构建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OX9基因进行扩增,重组入线性化的pAV-MCMV-绿色荧光蛋白(GFP)-FLAG,后转化人DH5a感受态细胞,得到的转化子用菌落PCR进行鉴定,鉴定无误后,通过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细胞,并在其中包装成熟、扩增.用Western blot法对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进行检测,并把获得的病毒DNA进行PCR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 获得的病毒DNA进行PCR鉴定,得到1 565 bp的片段,大小与SOX9基因相一致,证实SOX9基因片段已经重组进入腺病毒.Western blot检测中,在72×103~95×103间可见大小与SOX9-GFP-Flag的融合蛋白(86×103)相吻合的阳性条带,病毒滴度为2.3×1011 PFU/ml,表明SOX9蛋白成功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安全、稳定、有效的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作者:王珏;邱如标;刘宏建;王义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PA-MSHA)对水浴加热后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2℃水浴加热前2h加入1×1011/LPA-MSHA,加热组不加药,对照组不加热、不加药,其他处理相同并在同一时间点观察.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FCM)、侵袭、运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表达.结果 PA-MSHA能够逆转加热对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和对照组比较,加热联合PA-MSHA能明显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增殖(P<0.01),其大抑制效应为加热后48 h(42.3%),细胞倍增时间延长了1.68倍;加热联合PA-MSHA组其加热后48、96 h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1);FCM显示,加热联合PA-MSHA能逆转加热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和对照组比较,其48 h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G2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其96 h的G1期和S +G2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热联合PA-MSHA组其加热后48 h和96 h相同数量的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到达Transwell小室膜背面的细胞平均数(侵袭实验)和穿过Transwell小室膜到达背面的MHCC97L细胞平均数(运动实验)均明显低于加热组(P<0.01);ELISA法检测相同数量细胞的上清液发现,加热联合PA-MSHA组其加热后48、96h细胞VEGF和MMP-2蛋白的分泌量和加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MSHA能抑制体外加热后肝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和抑制细胞进入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有关;进一步抑制其侵袭运动能力,其作用和MMP-2、VEGF表达无关.
作者:周建炜;汤钊猷;卢创新;崔勇霞;任正刚;周云;王朝杰;马宁;罗执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红细胞输注有效性的评分标准,探讨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输血的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10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标准(ASA)Ⅱ~Ⅲ级,性别不限,年龄60~80岁,随机分为2组,Ⅰ组(n=54)使用传统红细胞输注方式,Ⅱ组(n=54)使用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比较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Hb、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和vigileo监测指标的变化,以及切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和ICU转入率的变化,评价老年骨科患者红细胞输注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9.3%和72.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红细胞输注方式组比较,以Hb和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组患者RBC、Hb和Hct升高,PT和APTT降低,切口愈合时间缩短,ICU转入率降低(P<0.05).结论 以Hb和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作者:吴建江;王江;郑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胚叶特异性转录子(MEST)在鼠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鼠成骨细胞进行培养,利用siRNA干扰片段下调MEST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常用增殖指标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MEST表达下调后,成骨细胞的迁移数目为(10.0±1.9)个,明显低于空载组[(23.5±2.1)个]及空白对照组[(25.2±1.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CK-8实验表明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Ki-67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MEST表达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迁移和增殖的作用.
作者:王军;周忠水;翟贵亮;师大雷;王延国;马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热休克蛋白70 (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头健康成年西藏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0~30 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辛伐他汀实验组(Sim组),每组8头.I/R组和Sim组采用胸主动脉、锁骨下动脉阻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0 min),分离副半奇静脉,远端结扎,近端插管.I/R组在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注乳酸林格钠液(860 ml/h,1000 ml),Sim组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辛伐他汀溶液(0.25 mg/kg,1000 ml),术后口服辛伐他汀片剂80 mg/d,30 d.术后采用Tarlov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估6、24、48 h神经运动功能.术后30 d,各组分别处死8头实验猪,迅速取出来L2~L5及骶段脊髓,苏木素-伊红(HE)、Nissl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Sim组术后24、48 h神经功能评分[(3.2±0.3)、(3.6±0.2)分]高于I/R组[(2.2±0.4)、(2.8±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im组神经元形态学的损伤较轻,Hsp70表达明显增加,其积分吸光度值为296.8046±3.695 1.结论 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诱导Hsp70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丁皓;申月霞;卢聪;黄焕雷;郭惠明;陈寄梅;庄建;朱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