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陈萍萍;石松生;陈春美

关键词:T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细胞, 围手术期, 人脑胶质瘤, 流式细胞仪
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动态监测30例胶质瘤、12例普通脑肿瘤和10例健康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56+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胶质瘤高级别组术前的CD3+值为(52.75±6.75)%,同期胶质瘤低级别组为(62.97±3.10)%,普通脑肿瘤组为(72.20±5.16)%,健康组为(78.79±4.40)%,胶质瘤术前CD3+值低于健康组和普通脑肿瘤组,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各时间点也与术前具有类似规律;胶质瘤患者的CD4+、CD56+和CD4 +/CD8+值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组和普通脑肿瘤组,而CD8+值则不同程度升高,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表现为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短暂性受到抑制,NK细胞活性反应性增强,以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而后前者逐渐恢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逐渐被特异性免疫反应取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周期素G2和M2型丙酮酸激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素G2 (CCNG2)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CNG2和PKM2表达水平.结果 CCNG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2.75%比94.12%,P<0.01),CCNG2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PKM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2.55%比27.45%,P<0.01),PKM2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CCNG2和PKM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哲;许庆文;蔡朋株;徐飞鹏;林琳;周才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肺损伤辅助性T细胞1和辅助性T细胞17失衡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Th)失衡变化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C57BL/6小鼠24只(体质量18~ 22 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脂多糖(LPS)和胶原酶V购自Sigma-Aldrich公司.小鼠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依科赛生物有限公司.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试剂盒RNAisoTM Plus、PrimeScriptTM RT reagent试剂盒、SYBR(R) Premix Ex TaqTM和PCR引物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刘军;黄东亚;于涛;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脏旋转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肾脏旋转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我院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肾脏旋转方法切除肾脏腹侧、肾门部以及肾脏下极肿瘤38例,肿瘤位于肾脏腹侧29例(其中肾门部22例),肾脏下极9例.肿瘤直径1.5 ~4.6 cm,平均2.8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o Mo.结果 3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包括血尿1例,皮下气肿2例,其中血尿患者经保守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1 ~ 26个月,平均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肾脏旋转用于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后腹腔暴露不佳的肾内侧(包括肾门处肿瘤)以及部分肾下极肿瘤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作者:林春华;王科;刘庆祚;王健涛;李光磊;陈红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传代扩增后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胞特性.扩增后的高代次(P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进行3种条件下的诱导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基础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支持液+VEGF、仅用内皮细胞支持液),诱导时间为12 d,之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来评估分化效果.结果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了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都表现出了干细胞特性.经过仅12 d的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后,EGM2-MV+ VEGF组开始表达CD31和Ⅷ因子,而另外两组未发现表达.结论 传代扩增后的高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有较强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EGM2-MV+ VEGF能更高效地促进其向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刘占鳌;黄文柏;周冠洲;范鲁峰;邵闻冲;胡三元;孙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胶质瘤干祖细胞招募骨髓源细胞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荧光示踪骨髓重建裸小鼠模型及其在胶质瘤干祖细胞招募骨髓源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不同放射剂量辐照裸小鼠并收集辐照后外周血及骨髓数据确定清髓性骨髓毁损的佳剂量;辐照后24 h内经尾静脉移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裸小鼠骨髓细胞.流式检测GFP+细胞在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分布,比较移植前后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骨髓切片来评价重建骨髓功能;在此模型上原位接种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观察其对骨髓源细胞的影响.结果 6 Gy辐照后3~5d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接近于0;骨髓细胞集落数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减少.骨髓移植后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28 d恢复到辐照前水平;流式结果显示骨髓和外周血中GFP+细胞分别为(90.95±2.05)%和(83.62±0.73)%;骨髓细胞集落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3-RFP原位移植瘤中发现GFP+骨髓源细胞特异性迁徙到肿瘤区域.结论 6 Gy是裸小鼠清髓性骨髓毁损的佳剂量;GFP+骨髓细胞裸小鼠模型可用于示踪研究肿瘤与宿主骨髓源细胞的关系;胶质瘤干祖细胞对骨髓源细胞具有特异性招募作用.

    作者:施佳;陈骅;沈云天;陈列松;戴纯刚;贾敬云;谢涛;刘兵;郭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6的表达及其对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胃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6(MMP-6)的表达及沉默MMP-6小干扰RNA(siRNA)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干扰.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0例胃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MMP-6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GC7901细胞转染MMP-6 siRNA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噻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状况及细胞周期.结果 MMP-6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9%,62/90)高于癌旁组织(27.1%,24/90;x2=14.812,P<0.05).胃腺癌组织中MMP-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6 siRNA转染SGC7901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F=14.459、11.813,P<0.05).结论 胃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MMP-6有关.

    作者:陈志丹;陈德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铁环境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观察高铁环境对单核细胞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核转录因子二聚体p50-p65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RAW264.7细胞以梯度莉量0~ 400 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根据染色结果选择效果优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组对照.破骨细胞分化能力采用噬骨陷窝实验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质蛋白p50、p65及胞核蛋白p50、p65、磷酸化p50(p-p50)、磷酸化p65(p-p65)表达差异.结果 CCK-8结果表明,浓度范围在0~50 μmol/L的FAC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TRAP染色示50 mol/L FAC处理组阳性细胞数为(41.67±5.4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 ±4.00)个,噬骨陷窝数也高于对照组(P<0.05).ROS检测结果显示:FAC干预组荧光较对照组增强.FQ-PCR结果示:FAC组酸性磷酸酶5(Acp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降钙素受体(CTR)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49、3.31、9.20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两组核蛋白p-p50、胞质蛋白p6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组核蛋白p65、p50、p-p65表达为对照组的14.38、15.32、3.88倍(P<0.05),胞质蛋白p50为对照组0.76倍(P<0.05).结论 铁离子在一定范围内升高ROS水平,进而促进p50-p65二聚体核易位,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王啸;汪升;陈斌;沈光思;费蓓蓓;林华;徐又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方法 选取巴马小型猪12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跳骤停,继而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30 min标准心脏按压,5 min不接触时间之内无心电活动及自主呼吸,宣布死亡.建立模型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肝脏血流,并检测肝脏功能、血气分析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猪静脉推注氯化钾后出现室颤,心肺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迅速降至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肝脏血流100 ~140 ml/min,为基础值的14%~ 20%.宣布死亡时pH值显著降低,乳酸显著升高,病理检查提示肝细胞出现肝窦阻塞,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结论 静脉推注氯化钾,继而给予心肺复苏的方法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低血压模型.

    作者:刘蕾;刘懿禾;马宁;史源;覃虹;康一生;丁梅;徐倩;张玮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小干扰RNA与塞卡替尼联合治疗胶质瘤

    目的 观察携带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重组慢病毒(LV-STAT3 siRNA)与塞卡替尼(AZD0530)联合治疗在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效果.方法 以人脑胶质瘤U87、U251细胞株和U87细胞BALB/c-nu裸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LV-STAT3 siRNA组、AZD0530组和LV-STAT3 siRNA与AZD0530联合治疗组.在体外实验中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在体内实验中,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生长,3周后处死裸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组对U87和U251细胞增殖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28.60%、36.36%(P<0.05);在U87细胞中,联合治疗组凋亡率高[(55.28±1.59)%],其次为LV-STAT3siRNA组和AZD0530组[(46.38±1.76)%、(35.39±1.2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251细胞中结果类似;体内实验中,第1周时LV-STAT3 siRNA组(8.05±1.09)、AZD0530组(7.54±1.07)和联合治疗组(7.19 ±0.73)发光值低于空载体组(11.1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AZD0530组(79.63 ±8.25)和空载体组(92.23±17.34)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STAT3 siRNA组(63.78 ±13.46)和联合治疗组(61.57 ±7.84)A值低于AZD0530组和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磷酸化STAT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和AZD0530组的表达量分别约是LV-STAT3 siRNA组和联合治疗组的3、4倍(P<0.05).结论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产生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体内实验中LV-STAT3 siRNA抑瘤效果显著,AZD0530效果不理想.

    作者:李家林;尚超;冯学泉;吴静超;徐新女;刘宏胜;刘俊;张飚;王金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微生物群落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克隆文库分析,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胆汁再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共117例患者的胆汁纳入研究,胆汁中细菌16S核糖体DNA (rDNA)阳性率为42.7% (50/117).不同梗阻原因胆汁中细菌16S rDNA阳性率(97.3%比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阻位置相同的细菌16S rDNA阳性率(43.3%比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RFLP方法分析16S rDNA克隆片段能够有效评估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存在和多样性.

    作者:黄洁;李玛琳;孙敏;张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氢青蒿素抑制人胆管癌生长的研究

    目的 双氢青蒿素治疗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3组:双氢青蒿素组(DHA)、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植物油),对比分析各组裸瘤重量、抑瘤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 DHA组的种植瘤体积(1 979.63±357.29) mm3]和重量[(1.77±0.23)g]明显小于对照组[种植瘤体积(2 827.69±549.00) mm3,重量(2.50±0.65)g,P<0.05];实验组的HIF-1α的表达强度(0.2280±0.0439)少于对照组(0.336 7±0.089 6,P<0.05);实验组的MVD值(11.06±1.44)低于对照组(17.44±2.24,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AI,(13.18±2.42)%]明显大于对照组[(3.28±1.04)%,P<0.05].结论 双氢青蒿素对人胆管癌裸鼠种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陈有挺;洪志鹏;周智;欧荣文;石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阻断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小鼠前B细胞信号传导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阻抑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前B细胞信号传导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建立核心岩藻糖转移酶Fut8基因沉默前B细胞株(70Z/3-Fut8-RNAi细胞).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ur8 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pSINsi-hU6-Fut8 siRNA质粒,逆转录病毒包装后病毒滴度可达2.1×105 CFU/ ml.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70Z/3-Fut8-RNAi细胞的Fut8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蛋白表达水平下调70% ~ 80%,mRNA水平下调70% ~80%,以及pre-BCR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即CD79a及BTK磷酸化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70Z/3-Fut8-RNAi细胞株,Fut8修饰的核心岩藻糖基化可能在早期B细胞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志;焦鑫艳;杨岩;徐莲花;张向文;金锦花;李文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贝伐单抗在胃癌疗效评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目的 对贝伐单抗治疗人类胃癌动物模型进行疗效分析,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胃癌贝伐单抗的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3种胃移植癌裸鼠模型并给予贝伐单抗治疗,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血清中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鼠VEGF的含量和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裸鼠HER2基因表达存在明显扩增,而经贝伐单抗治疗4周后,3种肿瘤细胞模型组未见HER2基因扩增;肿瘤组织及血清中人VEGF、人IL-8、人bFGF及鼠VEG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SGC-7901细胞株对照组中组织人VEGF为(316.7±134.7) pg/mg蛋白,治疗模型组为(99.1±52.6)pg/mg蛋白,对照组血清人VEGF为(44.8±5.7) ng/L,治疗模型组为(21.4±6.21) ng/L;且其相应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结论 贝伐单抗可抑制小鼠胃癌的形成,并且在此过程中VEGF、IL-8和bF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寒晖;韦绵辉;张学荣;邓春红;蓝安科;蒙庆旭;宋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表面活性蛋白A表达对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表面活性蛋白A(SP-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1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腺癌98例,鳞癌26例,腺鳞癌4例,大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1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SP-A表达,依据患者术后化疗与否将样本分组,分析SP-A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合术后随访的生存数据,采用Cox多元回归及Kaplan-Meier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A阳性率为67.7% (88/130),其中腺癌阳性率为83.0%,鳞癌阳性率12.5%,SP-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状态密切相关;SP-A对NSCLC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影响;在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患者中,SP-A阳性组的生存期明显长于SP-A阴性组.结论 检测肺癌SP-A表达有助于预测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效果.

    作者:刘彦国;廖贻达;杨帆;李晓;姜冠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透明质酸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磷酸三钙-胶原材料体外成软骨研究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对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将提取扩增的第3代hBMSCs体外与组织工程支架磷酸三钙-胶原复合,分两组进行三维培养: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培养液基础上加入100 mg/L透明质酸).培养2周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比较体外成软骨效果.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均匀分布于材料中,实验组细胞基质的分泌大于对照组.实验组阿尔新蓝染色,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OL2、软骨特异性基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基因表达分别为8.954±2.612/1.062±0.459、3.512 ±0.638/1.111 ±0.595、4.588±1.964/1.042±0.335,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结果(21.741±2.633/16.717±0.595)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有效促进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体外成软骨.在COL10和COL1的基因表达上实验组也大于对照组(21.741 ±2.633/16.717 ±0.595),说明透明质酸除了能体外诱导hBMSCs成软骨分化外,还能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结论 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在三维组织工程支架中促进h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并且能够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

    作者:孟繁钢;何爱珊;张志奇;张紫机;康焱;杨子波;龙毅;林子洪;吴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影响

    脊髓损伤(SCI)后继发性炎性反应是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重要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参与了SCI后外周血细胞顺序募集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激活SCI局部的炎性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压氧(HBO)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抗炎症作用[1],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脊髓挫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可以减轻SCI后的炎性反应.

    作者:李景田;孙永明;牛延坪;苏朋;史高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内皮抑素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胶质瘤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内皮抑素(ES)基因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大鼠胶质瘤脑内模型;将转染了E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BMSCs注入模型鼠脑内,设立对照组,通过4组大鼠生存期、第6、12、18和24天肿瘤体积、病理切片、电镜检查、肿瘤坏死率及血管计数,比较各组治疗的差异.结果 大鼠生存期A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肿瘤体积在第12天后,A组[(107.12±14.32) mm3]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A组肿瘤细胞凋亡较其他组明显;肿瘤坏死率A组(33.7%)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管计数A组(5.73±0.02)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联合BMSCs可有效治疗胶质瘤.

    作者:于音;邵佳甲;田宇;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供者性腺静脉延长供肾静脉在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供者性腺静脉在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延长供肾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8例亲属肾移植供体实施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采用性腺静脉延长供肾静脉,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性腺静脉长度、右肾静脉延长前后长度、住院时间等进行测定比较.结果 8例后腹腔镜供肾切取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出现重要并发症,供者手术时间为(88.0±7.5)min,术中出血量为(50.6±6.6) ml,热缺血时间为(75.8±18.4)s,供者平均住院日为(4.2±1.6)d,右侧供肾静脉平均延长(2.9±0.9)cm,肾移植手术成功,受者肾功能术后2~5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4~12个月,未出现静脉血栓等血管并发症.结论 供者性腺静脉延长用于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健涛;王科;林春华;孙旭杰;陈红岩;高振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的安全性与疗效

    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是近年来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但在脊柱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有待探讨[1].本研究旨在对比多模式联合镇痛与传统镇痛方案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共1 10例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1)18 ~70岁;(2)因脊柱退变、创伤、畸形或感染性疾病行后路手术治疗;(3)患者知情同意按医嘱接受处理方案.排除标准:(1)术前即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止痛者;(2)重要脏器功能明显损害者;(3)对所用任何药物有过敏史者.

    作者:张奎渤;李国威;郭远清;陈涛;黄创新;黄宗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前外侧入路治疗桡骨中上段骨折43例

    我们自2007年采用前外侧入路显露途径,自肱二头肌外侧及肱桡肌之间进入,治疗桡骨中上段骨折,根据具体情况显露或不显露骨间后神经,取得良好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5 ~ 70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低能量损伤如步行时滑倒、扭伤等引起者6例.高能量损伤高处坠落伤、交通伤37例.单纯桡骨骨折32例,尺桡骨双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5例,简单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

    作者:代立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