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它的应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长时间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并减少传统浅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文将我院外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间住院患者6125例,其中,男4236例,女1889例.共发生35例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10例,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7例,局部渗血12例.
作者:刘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联合放、化疗相结合.目前血液中成分如血小板等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研究人员关注.本文选取我院就诊并且经过病理诊断终确诊直肠癌患者130例,其全部接受化疗治疗,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与直肠癌化疗预后的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确诊并接受化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30例,男63例,女67例,平均年龄(67.7±7.1)岁.其中,化疗合并血小板增多患者65例(异常组),未合并血小板增多患者65例(正常组).异常组中,男32例,女33例,平均年龄(66.8±5.4)岁;正常组中,男31例,女34例,平均年龄(68.1±4.1)岁.将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系统性疾病者以及正在服用可以导致造血功能异常的药物者排除.所有研究对象的信息来源于患者病例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化疗期间未进行其他辅助治疗.
作者:李瑞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措施,部分患者治疗期间会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临床表现,若处理不当,可能出现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发生的1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防治经验,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临床资料.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12例肝癌患者,接受了723次TACE治疗,其中15例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作者:隋成君;喻超;王胜强;周凤伟;任东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深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人们发现高血尿酸症(HUA)为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研究显示HUA还可能与肥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及糖耐量异常等因素促进动脉硬化发生,从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而威胁患者生命.本次研究通过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血尿酸(UA)水平颈动脉硬化病变相关指标,探讨两者间关系.
作者:马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肌肉痉挛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预防患者透析中肌肉痉挛的发生,使其更好的完成透析治疗,本文通过对患者做好预防宣教,并对预测可能发生肌肉痉挛的患者采取预防措施,使透析过程中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透析的85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17~83岁.原发性肾病43例,糖尿病肾病37例,多囊肾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为3个月~8年,2~3次/周,4 h/次.在透析中期出现肌肉痉挛的为16%,透析后期出现肌肉痉挛的为28%,透析结束后出现肌肉痉挛的为7%.痉挛发生于腓肠肌较多为45%,足部发生痉挛的为38%,腹部发生痉挛的为17%.
作者:娄庆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留置胃管是护理基本操作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极为广泛.留置胃管时间较长,其有效固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特别是喉癌、鼻咽癌、食道癌的术后病人,胃管一旦脱出,便很难重新插入,以至于不得不放弃肠内营养.如何使胃管固定的更牢固,防止胃管脱出,减少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使用“工”字、“T”字、“Y”字胶布固定法,效果满意.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研究,对固定胃管的胶布又进行了改进,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贵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它的抗炎作用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减轻炎症表现.在面神经炎的治疗中起着减轻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笔者总结科室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使用地塞米松的过程中有36例患者发生呃逆,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36例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过程中发生呃逆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4例;年龄19~72岁,平均(45±5.6)岁.原发疾病为面神经炎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单神经损伤4例,其他疾病2例.初次使用13例,再次重复使用23例.
作者:张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高龄老年患者是胰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此类患者年龄偏大,机体能力偏弱,大多数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近些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愈发受到关注,该术式可避免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的特点,目前已成为高龄老年患者治疗胰胆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1].本文主要分析高龄患者行治疗性ERCP实施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配合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将2015-2016年实施内窥镜下ERCP治疗的患者筛选90例,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两组.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80~95岁,平均(85.11±1.42)岁.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80~94岁,平均(84.87±1.56)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孙赋辉;庄长娟;贾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常见的疟疾如间日疟和三日疟,繁殖周期有一定的规律,故标本的采集时间可根据患者发热的时间比较容易选择.但恶性疟疾患者发热程度和时间均不规则[1],选择佳的采样时间点较难捕捉.为了提高检测的阳性率,笔者自行设计,在患者发热期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然后将标本放置37℃水浴箱温浴培养,选择3个不同时间点分别制片染色镜检,不同时间点可检测到不同阶段的疟原虫,可提高恶性疟疾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徐灵;崔邦铨;董成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皮肤真性血管瘤停药后,再应用595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239例皮肤真性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第1天0.5 mg/kg,第2天1 mg/kg,第3天及以后2~3 mg/kg,疗程为5~l3个月,平均7个月,停药的平均年龄为28个月.治疗结束停药后,局部仍有瘤体残留的76例患儿皮损部位再序列接受美中互利公司生产的Vbeam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治疗4~6次,间隔4~6周,随访6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76例患儿疗效良好,序列接受激光治疗后,局部遗留的瘤体均有明显消退,局部外观明显改善,达到治愈标准;4例出现水疱、破溃、结痂,1周后愈合,无瘢痕遗留.1例由于搔抓出现局部感染,2周后愈合.2例出现色素脱失,1例出现色素沉着,随访6个月后均自行恢复.1例局部皮肤纹理改变,随访6个月后较前有所改善.结论 对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仍有瘤体残留的血管瘤患儿,应用染料激光治疗,血管瘤快速消退,遗留痕迹轻或无,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定且安全,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作者:白艳玲;邹凌云;顾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椎管狭窄是一种以中央椎管、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脊髓和(或)腰骶神经根受压,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椎管狭窄症早期一般采用保守疗法,但无法起到治愈效果.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椎管狭窄症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采用对照方法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影响因素.
作者:高明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中治疗肺癌的方法主要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虽然手术属肺癌中主要及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患者术后极易出现呼吸衰竭、肺炎、肺不张等呼吸道并发症,因此,在肺癌手术患者中应用系统化呼吸道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68例肺癌患者,观察并分析应用系统化呼吸道护理干预对其手术效果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田秋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免疫功能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诊治的8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腹腔镜手术40例和开腹手术40例,观察免疫功能、安全性与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 结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的长度、远切缘的长度,直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远切缘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2较术前明显降低,开腹组术后较腹腔镜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及IL-6均明显高于术前,IL-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7d时TNF-α恢复到术前水平;FIN-γ、IL-10两组均有所下降,开腹组下降较腹腔镜组明显,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D4+水平与CD8+水平均出现显著性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第7d,与腹腔镜组相比开腹组的CD8+水平与CD4+水平降低更加显著,而NK细胞活性两组变化不明显,开腹组术后3d降低,而腹腔镜组术后7d降低.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向文;席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肺孤立性纤维瘤(SFT),也称为孤立性纤维间皮瘤或局限性纤维瘤,是一种胸膜间叶组织来源梭形细胞性软组织肿瘤.本文通过分析SFT的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对SFT的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6年5月确诊为SFT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49岁.4例因胸闷不适就诊,10例于普通查体发现.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同时行胸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仰卧位,采用阈值跟踪触发扫描,双期注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从肺尖到肺低部,层厚7.5 mm,造影剂应用碘佛醇80 ml,生理盐水20 ml,注射速度均为5 ml/s.
作者:王于臻;刘俊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我院对于部分年轻未婚妇女异位妊娠发生失血性休克者,经过积极输血、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未婚异位妊娠共243例,其中伴失血性休克59例,占24.3%,腹腔内出血量1000~2500ml.均有停经、腹痛及阴道不规则流血,血、尿HCG均阳性,B超提示盆腔积液或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并出现面色苍白、烦躁或意识淡漠及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行腹腔镜组32例;开腹手术组2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22.5±1.9)岁,停经39~68 d,平均43 d,平均腹腔内出血量1250 ml.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天数、腹腔内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瑞雪;祝美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斑块的不稳定性是AMI发病的始动因素已成为共识.目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式.PCI术可造成冠脉斑块的暂时不稳定,引起体内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其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急诊PCI术前后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王永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腹痛是儿科就诊患儿的常见原因,但由于患儿年龄小、恐惧、查体不配合等,常导致病史不清诊断困难.此时使用无创安全的高频超声进行腹部扫查,能够及时准确诊断腹部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明确依据.为探讨高频超声在腹痛患儿中的诊断价值,现将314例腹痛患儿的就诊超声检查资料及超声图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调取并整理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因腹痛就诊的314例患儿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189例,女125例,年龄11个月~11岁.
作者:宫晓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做为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自然人群中有较高的传染率.输血是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筛查也成为避免传播的关键.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与丙肝病毒抗体(HCV-Ab),阳性者(单项或双项)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进行确证.进而了解HCV-cAg的检测意义,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报告如下.
作者:潘微;李冰;陈玉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于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减少低于正常而出现的一组疾病.从我中心2014至2016年期间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分别口服赖氨肌醇B12口服液和用其他药物,经过1~2个月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发现应用赖氨肌醇B12口服液治疗后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数值提升明显.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4-2016年期间我中心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男34例,女26例.年龄12个月~6岁,<12个月者17例占28%;1~2岁者10例占17%;2~3岁者17例占28%;3~6岁者16例占2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例,贫血15例,腹泻11例,无症状1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014-2016年期间,每年的1~4月份发病患儿例数明显低于其他季节,而2015年1~2月则有一个发病高峰.
作者:刘承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结果,虽然对它的干预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仍不够清楚[1].有研究显示炎性细胞因子与焦虑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超敏C反应蛋白是参与机体炎性反应的重要炎性因子.因此,本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严格的临床诊断并进行量表测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发生率,并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等生物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发生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利和;杨月明;王慧玲;王少斌;王东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