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

周春光;黄越龙;张谊;张启瑜;汪海清;陈燕;刘铁帅;何茳萍

关键词:大鼠肝, 纤维化过程, 肝脏细胞外基质, 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smad3, 蛋白表达水平, 胶原纤维, 肝纤维化模型, Smads信号通路,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信号通路, TGF-β, 作用机制, 纤维含量, 发生过程, ECM, 诱导, 失衡, 介导, 结果
摘要: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失衡,ECM过度沉积而发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又以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为甚.我们通过TAA( thioacetamide,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对胶原纤维代谢的影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柠檬酸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柠檬酸盐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各分成对照组、5mmol/L组、10 mmol/L组,分别用0、5、10 mmol/L柠檬酸钠处理.24、48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殖变化、进行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细胞核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24h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5、10 mmol/L组活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DAPI染色显示凋亡细胞核变化特点.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显示,BGC-823/SGC-7901对照组、5、10 mmol/L组,24h后凋亡率分别为(10.68±1.20)%/(11.86±0.20)%,(46.36±0.60)%/(50.72±1.90)%,(58.41±3.50)%/(59.92±2.60)%;48 h后分别为(8.20±1.60)%/(4.99±0.90)%,(76.34±2.70)%/(82.92±2.80)%,(87.18±3.10)%/(95.65±1.30)%.5、10 m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法显示两株细胞中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活化Caspase-9(cleaved Caspase-9)、活化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高,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表达降低,在SGC-7901中突变型p53( Mtp53)表达降低.结论 柠檬酸钠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经线粒体通路诱导凋亡,其作用随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其机制可能与Mcl-1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汪涛;张晓东;陆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2对大鼠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影响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研究表明与胶原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我们通过建立切口疝动物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TGF-β2进行干预,探讨TGF-β2的意义.

    作者:伍波;郭伯敏;樊友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ADM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

    目的 观察PADM (Ac-Phe-Lys-PABC-ADM)对SGC-7901胃癌腹膜癌模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人SGC-7901胃癌组织匀浆注入BALB/C裸小鼠腹腔,建立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9,每4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阿霉素(ADM)组(n=10,每4d腹腔注射ADM 2 mg/kg)、PADM组(n=10,每4d腹腔注射PADM 7.2 mg/kg).检测动物体质量、实验性腹膜转移癌指数( ePCI)评分、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评估PADM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PADM组和ADM组ePCI评分分别为1.0(1 ~4)和1.5(0 ~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ePCI 6.0(1 ~ 10) (P<0.01).与对照组体质量(24.32±1.40)g比较,PADM组体质量(23.61 ±0.80)g无显著下降,ADM组体质量(18.40±2.97)g明显下降(P<0.01).PADM对骨髓、心、肝等不良反应均有明显减轻,尤其是心脏不良反应,而ADM则表现明显心脏不良反应.结论 PADM能够显著抑制胃癌腹膜转移癌形成,显著降低心、肝、骨髓等不良反应.

    作者:刘少平;邵丽华;张燕华;钟燕军;方敏;刘洋;李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比较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Kummell'8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s病63例65个椎体,分为经皮PVP组35例次,PKP组30个节段.分别于手术前1d,手术后1d、1周、4周、12周、24周和术后1年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测定后凸矫正比率,观察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VAS评分:手术前PVP组和PKP组分别为(9.6±0.3)分和(9.8±0.2)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分别为(2.3±1.2)分和(2.5±1.1)分,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畸形矫正率,PVP组和PKP组分别为(45.50±3.15)%和(47.83±4.24)%(P>0.05).骨水泥渗漏率PVP组5例14.29%,PKP组4例渗漏(1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ummell'8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PVP和PKP技术治疗均可获得明显的止疼效果.并可获得部分的后凸矫正效果;由于病变椎体内由裂隙、上下的硬化面和前方的前纵韧带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骨水泥异常渗漏发生率较低.

    作者:陈书连;王义生;刘宏建;王振;卢义峰;韩松辉;王海蛟;朱卉敏;刘世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浆miR-9在小鼠急性胰腺炎向慢性胰腺炎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寻找检测方便、特异性高的标志物对早期诊断慢性胰腺炎至关重要.微小RNA(miRNA)是18 ~24个核苷酸长度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特定的3’非编码区序列结合调节靶mRMAs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与人类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密切相关[1].有研究显示某些miRNA可能参与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过程的凋节[2].因为临床上难以观察到急性胰腺炎向慢性胰腺炎转化的动态过程,故我们建立蛙皮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模型,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此过程中血浆miR-9的表达变化.

    作者:韩非;王春友;章孟;詹苏东;田葵;阳历;刘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脾脏基础研究新进展

    随着人们对脾脏在机体内环境稳定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脾脏的研究不断增多.脾脏研究的内容不只局限在脾脏本身,对脾脏与许多其他疾病和/或病理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现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评述如下.

    作者:李宗芳;任松;张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75例临床分析

    小肝癌(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5 cm).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临床治疗手段.我院2002至2010年共收治75例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对75例小肝癌均实施手术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过欣来;丁涵之;黄金鑫;靳晓丽;丛壮志;王圣刚;魏军;朱哲;杨永康;钟明安;所广军;尤天庚;赵中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全身和局部创面中微量元素Fe、Cu、Zn、Se、Mn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Fe、Cu、Zn、Se、Mn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及全血标本,利用等离子体发射法测定其Fe、Cu、Zn、Se、Mn的含量,并与正常人体皮肤和血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伤后4~9周血液和创面肉芽组织中的Zn、Se、Mn含量均逐渐下降;Cu在血液中的含量接近正常,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上升,伤后8~9周时Cu含量为(1.31±0.21) μg/g湿重,高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局部Zn和Se的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的变化显著相关(rzn =0.747,P<0.05;rse=0.852,P<0.05).结论 微量元素Fe、Cu、Zn、Se、Mn在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变化不尽相同,局部Zn、Se含量的变化受全身含量的影响,不同微量元素的不同变化可能是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兆峰;王甲汉;李志清;杨磊;易朝晖;周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拉帕替尼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及Her2通路的影响

    拉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蒽环类、紫杉类与曲妥株单抗耐药的Her2阳性进展期或转移性乳腺癌[1].我们以SKBR3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抑制实验、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拉帕替尼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以及Her2通路的影响.

    作者:马传栋;聂秀青;邵志敏;沈坤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人骨桥蛋白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PN)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向间质细胞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依据加入的重组人骨桥蛋白(rhOPN)的浓度,将HK-2细胞分成6组,rhOPN的浓度依次为:0.00、0.04、0.08、0.12、0.16、0.20 mg/L,刺激时间为48h.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素(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 在形态学上,rh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上皮细胞的表面标记E-cad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间质细胞的标记物α-SMA、FN的表达逐渐升高,实时定量PCR检测E-cad依次为:1947.0±301.0、1114.0±187.4、668.7±180.4、436.7±121.8、242.7±105.2、223.5±73.4; α-SMA依次为:0.01465±0.003 38、0.034 28±0.01200、0.06034±0.005 65、0.09205±0.010 68、0.11360±0.018 92、0.186 30±0.021 75;FN依次为:0.000 818±0.000103、0.001 341±0.000203、0.001 708±0.000128、0.002 170±0.000161、0.003 369±0.000314、0.004961±0.000364.Western blot检测E-cad依次为:1.719±0.159、1.370±0.016、1.238±0.031、0.916±0.056、0.520±0.065、0.456±0.073;α-SMA依次为:0.623±0.127、0.640±0.031、0.865±0.045、1.015±0.107、1.290±0.103、1.381±0.040; FN依次为:0.475±0.044、0.499±0.062、0.904±0.066、0.981 ±0.052、1.272±0.093、1.614±0.05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OPN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 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邓仲磊;徐东亮;谭若芸;鲁佩;张炜;顾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小干扰RNA的构建和筛选

    目的 构建和筛选靶向阿片受体(MOR)基因外显子7(exon-7)的有效干扰的mRNA质粒载体.方法 构建方法:针对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目标序列,设计并分别合成短发夹RNA(shRNA)寡核苷酸序列4条(exon-71、exon-72、exon-73、exon-74),退火形成双链DNA,稀释退火片段分别与线性化pGenesil-1.1质粒表达载体的连接,取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培养过夜后提取质粒,并分别用Sac I作酶切鉴定,同时送转化菌液去测序.筛选方法:提取质粒与含阿片受体基因的CHO-K1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48、72 h后分别收集各细胞样品作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质粒酶切鉴定结果,在插入的目的基因片段里,我们分别设计了1个Sac I的酶切位点,面质粒pGenesil-1.1有1个Sac I的酶切位点,如若插入正确,质粒就能被Sac I酶切出1条约916 bp的DNA小带.经酶切鉴定分析:质粒exon-71、exon-72、exon-73、exon-74均可切出1条约916bp的DNA小带.测序结果显示与设计片段相符.4组shRNA在与CHO-K1细胞培养72 h后的MOR-1 C1 mRNA相对含量为94%、33%、88%、91%,仅exon-72组的MOR-1C1 mRNA相对含量小于50%,对exon-7 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1条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mRNA的载体.

    作者:陈锋;郑文忠;张宗泽;彭勉;王焱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KLK5 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我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乳腺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KLK5的mRNA表达量,分析其在乳腺发生和进展中的变化以及其在原发癌中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刘津珠;李晓青;宁连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57BL/6-gfp与C57BL/6小鼠脂肪互换移植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便于观察、易于检测、临床模拟性好的脂肪移植动物模型.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实验选用清洁级近交系C57BL/6-gfp (GFP)和C57BL/6( B6)小鼠各16只,雄性,购于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动物满8周龄后即可用于实验.

    作者:赵建辉;易成刚;吴康康;李龙;夏炜;曾淑红;曾贤慧;郭树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胸骨横断切口中三维固定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胸骨横断切口中三维固定的应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横断胸骨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249例,年龄13~8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同种手术方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并行胸腺和/或胸腺瘤(≤3 cm)切除(对于>3 cm的胸腺瘤我们采用纵行全程劈开胸骨,未列入本研究).其中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使用钛板固定胸骨的129例病例中男50例,女79例,年龄:(41.64±14.71)岁.

    作者:朱勇俊;马勤运;陈志明;庞烈文;陈刚;陈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全硫代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硫代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PS-ASODN)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867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μmol/L伊马替尼和1.25、2.50、5.00、10.00、20.00 μmol/L PS-ASODN作用于GIST867;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 mRNA表达.结果 MTT显示PS-ASODN浓度为5.00μmol/L时,抑制作用明显较对照组强;PS-ASODN对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具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表明PS-ASODN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6.16±1.35)%,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及对照组;RT-PCR检测表明PS-ASODN可显著下调bcl-2 mRNA的表达.结论 PS-ASODN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并下调bcl-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GIST867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闫竞一;陈笑雷;黄颖鹏;沈贤;章圣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丁酸钠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抑制肝癌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表达

    目的 观察丁酸钠(NaB)对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低浓度(10、20、30、40 mmol/L)的NaB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 24 h,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利用蛋白印迹法及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NaB对HepG2细胞内IDO表达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NaB对IDO基因表达的关键性干扰素应答因子1 (IRF-1)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NaB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具有1%~20%的抑制作用;3 mmol/L的NaB能完全抑制IFN-γ诱导的IDO的表达;这种抑制作用通过抑制STAT-1701位的酪氨酸磷酸化实现.结论 NaB通过抑制STAT1的磷酸化而抑制肝癌细胞HepG2中IDO的表达.

    作者:侯敬申;赵莉;覃媛;张曼;黄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我们通过动态监测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PA),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及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05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84岁,平均年龄41.8岁,均于伤后24h内就诊.入院时,68.6% (n =72)的患者瞳孔异常,GCS评分的平均分为5.29.本研究中,复合伤患者占13.3%.

    作者:张申起;陈谦学;陈治标;王军民;田道锋;吴立权;王龙;彭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的对比

    临床上腹膜后肿瘤侵犯下腔静脉(IVC)的临床报道较多[1],但难以在早期被发现,预后也极差.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以下下腔静脉处理原则、方式尚有争议[2].本研究旨在比较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

    作者:张元国;任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囊化人胃癌细胞SGC-7901模型建立

    目的 建立微囊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模型.方法 微胶囊制备仪包裹SGC-7901细胞,培养至21 d,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隔日细胞的生长活性,生物传感分析仪检测隔日培养上清中葡萄糖和乳酸浓度;选取第7、14、21天的微囊化SGC-7901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观察微囊前后SGC-7901细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结果 MTT结果示培养至第14天,细胞相对数不再增加,随后细胞相对数略下降;微囊化人胃癌细胞培养上清中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乳酸上升;至20d后分别为10、100 mmol/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GC-7901细胞贴壁培养中表达PCNA和VEGF基因;第7和14天,微囊化人胃癌细胞可见PCNA、BrdU及VEGF基因表达;21 d,PCNA和BrdU主要在细胞团外层表达,内层细胞则表达少或不表达,而VEGF均见表达.结论 呈三维立体生长的微囊化胃癌细胞模型生长稳定,相关基因表达稳定.

    作者:冀学宁;范学军;全秀莲;王若雨;王为;马小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恶性胶质瘤的趋向性机制

    我们以往研究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向恶性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特性,并可能成为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1-2].目前对MSCs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胶质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包括趋化因子或生长因子可能介导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体内外实验均证实,胶质瘤细胞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SDF-1α)[4]等.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趋化因子MCP-1和SDF-1α对MSCs的趋化迁移作用,探讨上述因子在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中的作用.

    作者:张鹏;吴惺;徐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