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基因联合FTY720对大鼠心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关键词:心脏移植, 转化生长因子-β1, FIY720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经冠脉灌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联合FTY720对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FTY720组、转基因组和转基因+FTY720组.心脏移植8 h后切取移植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TGF-β1、ICAM-1、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TGF-β1 mRNA转录强度;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mTGF-β1成功转到心肌细胞,转基因组和转基因+FIY720组mTGF-β1的表达强度分别是(1.08±0.24)和(1.16±0.22),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而两组ICAM-1的表达积分分别是(2.43±0.46)和(1.90±0.20),NF-κB的表达积分分别是(9.80±1.85)和(10.10±2.27),较其他3组显著下调(P<0.01);FRY720组、转基因组和转基因+FTY720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是(9.20±1.12)、(5.90±1.09)和(5.40±0.77),显著减少(P<0.01);FTY720组、转基因组和转基因+FTY720组SOD活性分别是(51.03±5.54)、(55.91±6.66)和(73.42±6.42)U/mg,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10.90±1.93)、(11.02±2.45)和(9.28±1.64)U/g,明显下降(P<0.01);而MPO活性分别是(4.38±1.43)、(4.63±1.04)和(3.16±0.64)U/g,亦明显下降(P<0.01);转基因和FTY720两因素对减轻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对SOD、MDA和MPO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TGF-β1和FTY720均具有减轻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下调ICAM-1、NF-κB表达、增高SOD活性等因素有关;两者联合应用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有协同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RNA干扰E2F-1表达对胃癌MGC80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探讨E2F-1小分子干扰RNA(E2F-1-siRNA)影响胃癌细胞MGC803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抽取E2F-1-siRNA转染组和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siRNA)的细胞总RNA,分离纯化mRNA并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Cy3/Cy5)标记cDNA探针,与含有21522条人类22k基因表达潜芯片进行杂交.采用LuxScan 10K/A双通道激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信号,应用LuxScan3.0图像分析软件对芯片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在21522条基因中,两组胃癌细胞间差异性表达基因为18条,其中上调基因8条,下调基因10条,下调的基因中有1条功能信息不明.结论 体外干扰E2F-1基因表达后,胃癌MGC80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是多基因相互作用、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的结果,其中的关键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FU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DFU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对Ang-2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 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株MG-63,免疫荧光法检测Ang-2在MG-63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形态学检测研究不同浓度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法分析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ng-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ng-2在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呈阳性染色,MTT法和形态学检测提示DFU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在DFU浓度为200 μmol/L时,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显示DFU可降低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在DFU浓度为200 μmol/L时,作用显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显示经DFU作用后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表达Ang-2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Ang-2的表达,降低其侵袭能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瓣种子细胞的对比

    目的 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及内皮祖细胞(EPC),进行BMSC及EPC作为组织工程瓣膜(TEHV)种子细胞的对比.方法 分离扩增BMSC及EPC,分别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比较两种细胞在形态学、增殖能力、黏附力以及细胞冻存和复苏率方面的特点与区别.结果 光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细胞,BMSC的形态为梭形或多角型,EPC的形态为圆形及不规则形状,第2代诱导的BMSCs、EPCs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4 h和35 h,诱导后的BMSC冻存和复苏率以及黏附力与EP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示两种细胞均能够种植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种植后的瓣膜上均有间质细胞生长.结论 BMSC和EPC诱导后可分化为内皮细胞,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是合适的TEHV种子细胞.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iR-210及其靶基因的变化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小鼠肾脏mir-210及其靶基因Ephrin-A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只成年昆明雌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Sham),每组5只.IR组完全阻断双肾蒂40 min后恢复血流,Sham组暴露左右双肾40 min后关闭腹腔.每组在手术4 h后取肾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210表达水平;RT-PCR和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phrin-A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R组miR-210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因miR-210对靶基因Ephrin-A3的负向调节作用,PCR结果显示IR组Ephrin-A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1).Ephrin-A3蛋白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中,Sham组Ephrin-A3蛋白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影响miR-210及其靶基因Ephrin-A3的表达,miR-210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食管癌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60例新疆哈族样本(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109例对照)的MGMT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基因型.结果 Promoter 485C>A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经Logistic模型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SNPs联合分析,0突变等位基因和1~10突变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MT基因Promoter 485C>A与新疆哈族食管癌相关;5个SNPs的联合作用与新疆哈族食管癌相关,突变等位基因增加了患食管癌的病风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介导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体外转染的研究

    目的 以新型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为载体介导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TACS用作骨组织工程中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复凝聚法制备TACS-基因纳米粒,检测其形态和粒径;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纳米粒转染第3代大鼠MSCs,并设壳聚糖组、脂质体组及裸质粒组分别为实验对照、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TACS的细胞毒性.分别于转染后3、4 d提取MSCs的总RNA、总蛋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TACS能有效包裹和保护共表达质粒,TACS组细胞存活率(73.18±6.56)%,明显高于脂质体组(45.92±4.93)%(P<0.01).除阴性对照组外,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转染后MSCs中hVEGF121及hBMP4的表达,TACS组目的 蛋白表达量低于脂质体组(P<0.05),但明显高于壳聚糖组(P<0.01).结论 共表达质粒在TACS介导下成功转染大鼠MSCs并获得表达.TACS细胞毒性小,且较未改性壳聚糖转染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型改性左旋聚乳酸的细胞相容性

    目的 评价左旋聚乳酸(PLLA)和卵磷脂共混的新型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为血管组织工程(VTE)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LLA/0-15%卵磷脂(质量百分比例)的共混物膜,通过测定静态水接触角评价不同材料的亲水性;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在不同材料上以研究其细胞相容性,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及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细胞形态通过碘化丙锭(PI)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随着共混物膜中卵磷脂含量的提高,材料的亲水性能明显增加,MSCs在PLLA/5%卵磷脂共混物膜上增殖能力佳且该材料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PLLA/卵磷脂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MSCs的理想的载体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软骨退变相关性

    目的 观察大鼠骨关节炎(OA)模型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软骨退变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 建立前交叉韧带切断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按造模时间分为实验2、4、8周和假手术组、空白组,对各组软骨进行解剖显微镜下OA评分,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iNOS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iNOS的阳性细胞分数在空白组、假手术组、实验2、4、8周组分别为5.30±3.06、5.50±3.55、32.40±13.50、52.60±18.44、73.50±19.12,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iNOS的阳性细胞分数在OA评分为0、1、2、3时分别为5.00±4.55、45.20±9.50、60.50±14.30、79.50±16.20,随OA病变加重而增多.结论 iNOS与软骨退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热诱导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作用

    目的 观察不同加热温度及不同加热时间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恒温加热(43、44、45℃各1、2、3、4 h)处理细胞,后继续培养12 h.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瑞氏-姬姆萨染色、PI单染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细胞形态学、细胞周期生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温度升高和诱导时间延长U251细胞凋亡率增加,44℃3 h凋亡率高达40.10%(P<0.01);光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出现膜小泡,凋亡小体;PI单染有凋亡峰及细胞周期改变.结论 44℃热诱导3 h是促使U251细胞凋亡的佳条件,热诱导凋亡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生化学特征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慢性选择性肺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肺动脉栓塞(PE)是临床的常见病,但临床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都很高.目前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较少[1].我们通过在叶肺动脉释放金属栓塞装置,建立慢性的选择性肺动脉栓塞模型,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病理生理特征和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原低氧应激对兔睾丸组织的损害

    目的 观察高原不同海拔地区低氧应激对兔睾丸组织及生精的损害.方法 将平原兔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平原兔在48 h内直接迁饲到海拔4320 m后,1、7、30 d组.随机将6只饲养在海拔2260 m高原兔分为2组,每组3只.E组为高原对照组,F组为高原兔24 h内迁饲到4320m后1 d.各组宰杀后行睾丸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从平原急进高原4320 m地区后,病理检查发现,睾丸组织内大部分曲细精管的各级生精细胞减少,以初级母细胞减少明显;精子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间质内血管充血,间质细胞明显减少,无成堆现象.曲细精管内细胞计数C、D组分别为390.40±158.94、580.80±167.32,A组868.80±293.98(P<0.05).精子密度减少,C、D组分别为0.0027±0.0011、0.004±0.0017,A组0.006±0.002(P<0.05).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的比率降低,支持细胞计数A、B、C、D、E、F组分别为113、191、187、48、112、162.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与支持细胞比率:A、B、C、D、E、F组分别为7.69、6.91、2.09、12.10、8.54、5.2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可致兔睾丸组织受损,表现为各级生精细胞及间质细胞减少.当大气氧分压突然较大幅度降低时,不同大气压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引起睾丸组织损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大致相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pcDNA3.0-CB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对肺腺癌SPC-A1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CBP基因稳定转染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CBP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0-CBP,应用pcDNA 3.0-CBP和空载体质粒pcDNA3.0(-),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G418(800mg/L)筛选出抗性克隆.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CBP蛋白水平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和Wound-healing实验对细胞进行侵袭和迁移能力研究.结果 转染CBP基因的细胞株有目的 基因整合和相应蛋白高表达.MTT检测pcDNA 3.0-CBP转染组活细胞吸光度(0.2787±0.0786)低于未转染组(0.5089±0.1301)和pcDNA 3.0(-)空载体转染组(0.4804±0.1547).pcDNA 3.0-CBP转染组与两对照组吸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侵袭实验表明pcDNA 3.0-CBP转染组穿透滤膜数(3.52±0.77)明显少于未转染组(8.17±0.86)和空载体转染组(8.22±1.30),转染组与两对照组侵袭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迁移实验转染组细胞迁移数(71.30±7.68)明显少于未转染组(119.40±8.38)和空载体转染组(111.41±12.56),转染组与两对照组迁移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CBP基因稳定转染可抑制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恶性表型,可能通过对Src家族激酶(SFKs)的负反馈调节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烟曲霉醇与卡氮芥联合应用抑制U-251细胞异种移植瘤的研究

    目的 观察烟曲酶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联合应用对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U-251细胞株接种至裸鼠皮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TNP-470治疗组、BCNU治疗组、TNP-470和BCNU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测体质量、肿瘤体积、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各组裸鼠体质量于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2)治疗后第21天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积[(108.93±17.63)mm~3]明显小于TNP-470治疗组[(576.10±114.29)mm~3]及BCNU治疗组[(473.01±48.04)mm~3](P均<0.01);各治疗组移植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1512.61±70.25)mm~3](P均<0.01);TNP-470治疗组与BCNU治疗组间移植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21天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92.80±11.37)%显著高于TNP-470治疗组(61.91±6.29)%和BCNU治疗组(68.73±9.65)%(P均<0.01),TNP-470治疗组与BCNU治疗组间抑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治疗组移植瘤MVD[(4.23±0.83)个/视野]明显低于TNP-470治疗组[(5.70±0.85)个/视野]和BCNU治疗组[(8.60±0.87)个/视野](P均<0.05);TNP-470治疗组移植瘤MVD显著低于BCNU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移植瘤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TNP-470和BCNU联用对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聚乙二醇转化生长因子-β1缓释微球去细胞瓣复合支架生物学性能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PEG)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缓释微球左细胞瓣复合支架,观察生物学性能.方法 制备聚乙二醇微球,电镜观察粒径.去细胞瓣与PEG微球耦联,吸附TGF-β1,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种植大鼠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7 d,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PEG微球粒径(42.72±3.48)nm.ELISA检测示TGF-β1包封率82.01%,7 d TGF-β1释放率67.22%.与去细胞瓣支架比较,复合支架组细胞紧密联合且细胞外基质丰富,羟脯氨酸含量和DNA含量增高.结论 PEG-TGF-β1缓释微球去细胞瓣复合支架,利于细胞生长,胶原的分泌及TEHV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赫赛汀联合丝裂霉素C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赫赛汀(Herceptin,HER)联合丝裂霉素C(MMC)对HER-2/neu基因高表达人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株HER-2/neu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ER(10、20、40、80、160μg/L)、MMC(4、8、16、32、64μg/L)及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RT-PCR法检测证实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单用HER于72 h出现细胞抑制(72 h时各浓度组分别与48 h时比较,均P<0.05);HER和MMC联用在24、48、72 h基本上均表现为协同作用(q值1.264~3.473),在96 h呈相加作用(q值0.913~1.138).结论 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HER单药对T24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且起效慢(72 h);与MMC联合应用能协同抑制T24细胞生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 ssDNA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 建立体外获得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SLeX)ssDNA适配子(aptamers)的方法.方法 构建长度为70 nt的初始随机单链DNA库,其中含30个随机序列,以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小球为筛选介质,运用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获得SLeX的ssDNA适配子.将适配子库克隆、测序,采用DNAMAN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系统测定适配子与SLeX的亲和力.结果 经逐轮筛选,所得富集库与SLeX的亲和力逐步提高(A值从0.145增加到了0.460),大部分适配子克隆测序后与预期相符.结论 经9轮筛选获得的ssDNA适配子与SLeX的体外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及亲和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干预后,采用~3H-TdR掺入试验比较了膀胱癌BIU-87和E-J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1 mmol/L浓度组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未显示出对E-J细胞的抑制;5、10mmol/L在各观察点显示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BIU-87和E-J细胞细胞被阻滞在G_0/G_1期.结论 丁酸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这种作用是通过G_0/G_1期阻滞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抗钙化性能及血流动力学研究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目前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前途的材料,而对BJVC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寻找更好的材料处理方法[1].我们拟用戊二醛固定、2,3-丁二醇改性后的BJVC作巴马猪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连接,观察这种管道抗钙化能力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泡巨噬细胞的活化和调控作用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中p38蛋白活化激酶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假手术组仅胆胰管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0 g;5%的牛黄胆酸(0.1 ml/100 g)逆行注射到SD大鼠的胆胰管内,造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分为SAP组和SB03580组(SB203580,0.5 mg/kg,静注).在6 h剖杀大鼠,查腹水,抽血检测血清淀粉酶(AM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同时分别离心收集全肺肺泡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及其巨噬细胞中p38 MAPK的表达,同时检测肺组织中的TNF-α和IL-6;光镜下检测胰腺组织损害.结果 SAP组及SB组中AMS在6 h分别为(4865.12±890.35)IU/L和(2918.24±614.58)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NF-α分别为(106.59±43.71)ng/L和(76.43±38.43)ng/L;IL-6是(2203.76±640.85)ng/L和(1254.76±459.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组织中的TNF-α和IL-6的升高与血中的一致.光镜下,胰腺组织内可见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和坏死;在SAP组中肺组织及其巨噬细胞中p38 MAPK强烈表达,TNF-α和IL-6的表达一致,SB治疗组表达下降.结论 TNF-α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起着重要作用;肺泡巨噬细胞中p38 MAPK表达对TNF-α和IL-6的转录和合成起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两种去神经支配压力性尿失禁模型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去神经支配压力性尿失禁(SUI)模型的效果.方法 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测漏尿点压力(LPP),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阴部神经和只游离不切断,术后2周测LPP,行喷嚏试验.术后1月行尿道组织学检查.解剖坐骨、阴部神经.结果 3组术前L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LPP分别为(27.567 70±5.434 89)、(30.132 20±5.790 94)cm 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组为(30.911 00±5.467 62)、(30.400 80±5.515 54)cm 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部神经组为(27.84930±5.23036)、(9.588 30±2.342 55)cm 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部神经组术后喷嚏时漏尿,镜检尿道括约肌萎缩.解剖证明坐骨、阴部神经各自独立,支配尿道括约肌的是阴部神经.结论 切断阴部神经可以建立大鼠去神经支配SUI模型,切断坐骨神经则不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