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彭;蔡建辉;许明月;张啸尘;赵发
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LY294002特异性靶向抑制胃癌细胞PI3K活性,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黄昌明;石松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结直肠癌(CR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已有转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作者:盛新华;范乃军;高春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在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40只Wister大鼠,观察不同休克时相点(1、2、4 h)VASP磷酸化和肠屏障功能变化(以小肠黏膜组织形态、血浆D-乳酸含量反映),及VASP磷酸化激动剂环磷腺苷(cAMP)对休克2 h肠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正常组VASP磷酸化水平很低(0.021 ±0.004),休克1 h时增高(0.145 ±0.011)(P<0.01),2 h后降低(0.108 ±0.010)(P<0.01);休克1 h肠屏障功能变化不明显,2 h后肠屏障功能显著降低.(2)VASP磷酸化激动剂cAMP可增强休克2 h小肠上皮组织VASP磷酸化(0.169 ±0.030)(P<0.01),减轻肠屏障功能损伤.结论 VASP磷酸化可能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晔;徐竞;刘建仓;张连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一种较理想的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取杂种犬随机分为门静脉纱布团栓塞实验组(18条)和对照组(6条),前者分别按术后2、4、8周再随机均分为3组.各组动物均在术前、术后一定时期通过剖腹门脉压力测定、CT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及病理检查等获取相应结果.结果 门静脉纱布团栓塞后即时测得的门脉压力较术前升高53.0%(P<0.01);腹腔门脉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曲张静脉形成,脾脏肿大,脾静脉每分血流量增高.结论 纱布团栓塞门静脉可制备一种较理想的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
作者:叶乐驰;杨文军;殷薇薇;赵亮;张虎祥;廖毅;张启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塞来昔布或联合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用人结肠癌HT-29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奥沙利铂组、塞来昔布组、联合用药组.给予相应药物35 d后,取移植瘤组织检测COX-2,VEGF mRNA和微血管密度.结果 塞来昔布组、奥沙利铂组和联合用药组抑瘤率分别为34.94%、30.53%和62.87%.奥沙利铂组COX-2,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奥沙利铂组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用药组COX-2,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分别P<0.05).结论 塞来昔布可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塞来昔布增加了奥沙利铂的抗肿瘤效果.
作者:赵士彭;蔡建辉;许明月;张啸尘;赵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脱氧胞苷对膀胱癌WIF-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 用5-杂氮脱氧胞苷处理膀胱癌细胞株T24和BIU87,RT-PCR检测WIF-1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WIF-1蛋白表达变化,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WI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变化,MTT法检测5-杂氮脱氧胞苷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5-杂氮脱氧胞苷处理72 h后,WIF-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且恢复为启动子未甲基化状态,膀胱癌细胞增殖明显抑制,FCM法检测T24和BIU87的凋亡率分别为(18.2±2.6)%和(17.3±2.7)%.结论 DNA甲基化是导致WIF-1不表达的重要原因,5-杂氮脱氧胞苷可以通过逆转WIF-1甲基化状态而恢复WIF-1表达,从而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5-杂氮脱氧胞苷有望成为膀胱癌的有效辅助化疗药.
作者:傅斌;郎斌;徐华;马鑫;张军;许凯;艾星;王保军;周辉霞;张国玺;王超;史涛坪;居正华;张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13例)及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57例)hMLH1、hMSH2、hMSH3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在正常膀胱上皮中,hMLH1、hMSH2、hMSH3均未发现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组织中,hMSH2未发现启动子甲基化,hMLH1、hMSH3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36.8%、49.1%,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不同肿瘤分级(G1、G2、G3)间及不同临床分期(浅表性、浸润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LH1、hMSH2、hMSH3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92.3%,与肿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6%、52.6%、4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不同临床分期(浅表性、浸润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MSH2、hMSH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级的增加显著降低,G1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组织中,hMLH1和hMSH3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hMLH1、hMSH3蛋白表达受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hMSH2蛋白表达不受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3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
作者:郎斌;张旭;傅斌;张军;许凯;艾星;史涛平;朱宏刚;陈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为探讨启动子高甲基化与纯合性缺失对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分期分级的关系,我们对45例TCCB患者外周血循环DNA进行DAPK甲基化程度及纯合性缺失情况分析.
作者:许凯;张旭;张军;傅斌;郎斌;吴振启;艾星;史涛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GCS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多药耐药的关系[1].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49例.
作者:熊茂明;陆震;李贺;孟翔凌;耿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靶向bcl-2基因StealthTM RNA,转染入人肝癌细胞株,探讨RNA干扰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确定并合成3对人肝癌bcl-2基因干扰序列;脂质体法转染入肝癌细胞株内;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并计算转染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S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StealthTM RNA处理前后细胞bcl-2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StealthTM RNA干扰对癌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 各组转染成功,荧光镜下显清晰的绿色荧光;各转染组转染率与时间有关,各组48 h的转染率高(P<0.01);转染组间StealthTM RNA Ⅰ组的转染效率高(P<0.0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见转染后见部分细胞边缘圆,折光度降低,细胞增殖减慢且易脱落;未转染组细胞呈上皮性贴壁生长,生长旺盛.免疫细胞化学显示,StealthTM RNA干扰后各转染组发现细胞的bcl-2表达减弱,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示,各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出现凋亡峰,StealthTM RNA Ⅰ、Ⅱ、Ⅲ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7.87±4.51)%、(24.50±0.89)%和(26.03±0.57)%,与未转染组细胞凋亡率(3.20±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转染组细胞发生显著的细胞周期阻滞,表现为S期细胞明显减少,G0/G1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靶向bcl-2基因StealthTM RNA成功的转染人肝癌细胞中,bel-2蛋白表达受抑制,并明显的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李明意;杨永光;赵家明;杨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聚磷酸钙纤维(CPPF)磷酸钙骨水泥(CPC)、微小颗粒骨复合物体外降解特性及体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将CPPF、CPC、微小颗粒骨按质量比1∶4∶4制成复合人工骨,通过PH值、重量、抗压强度的变化,观察人工骨在pH7.4的37℃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降解性能.通过大体、X光片、组织学观察及力学测试来检测复合人工骨的体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 体外实验证实: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孔隙率为72.1%,CPC/颗粒骨孔隙率为58.2%;扫描电镜显示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的孔径为100~400 μm,CPC/颗粒骨为50~300 μm;两组样品溶液pH值在12周内基本维持恒定;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0~4周重量变化较小,4~8周下降较快,12周为初始重量50%,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在0~6周变化较小,6周后重量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重量70%;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9.28 MPa,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6.21 Mp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CPPF/CPC/颗粒骨强度在0~4周下降较慢,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0.1,8 MPa,CPC/颗粒骨强度均匀下降,12周时为0.24 MPa.体内实验: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生物学性能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作者:周磊;闰景龙;胡春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们通过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的方法体外模拟梗死心肌细胞微环境,观察梗死心肌微环境对MSCs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
作者:赵金超;顾春虎;易定华;魏旭峰;王云雅;王云;陈瑜;康晓军;王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黄嘌呤氧化脱氢酶(XOD)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同系移植组和异系移植组两组.采用左肾原位移植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7 d切取受体左肾,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应用比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XOD和活性氧(ROS)的活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XOD的表达.结果 异系移植组术后第4、7天呈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该组各时间点的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与同系移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系移植组移植肾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751,P<0.01).XOD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和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结论 XOD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梁东彦;岳中瑾;包军胜;史庭凯;伍莲生;付生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体外培养至24代,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48 h后,观察细胞贴壁培养4、12、24、48、72 h时的生长及集落形成情况.以同期培养的表皮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β1整合素、CK19、CK14、CK10在表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bFGF诱导培养48 h后老化的表皮细胞周围分散出现幼稚型细胞,这些细胞体积小,形态均一,折光性强,核浆比大,并呈克隆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FGF诱导培养后,表皮细胞中CK19、CK14表达增强,而CK10表达减弱.流式结果显示:bFGF诱导培养后,细胞周期中G0/G1的细胞为53.08%,S期细胞为32.71%,G2期细胞为14.21%,而对照组中处于G0/G1、S期及G2期的细胞分别为63.9%、18.98%及17.12%.结论 bFGF能够在体外诱导表皮细胞逆转分化形成幼稚型克隆形成细胞,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英兰;孙晓艳;付小兵;崔明玉;刘文忠;伊海英;高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的微环境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化成为产胰岛素细胞(IPCs)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用不同的微环境进行诱导,对照组诱导剂为含有角朊细胞生长因子、ITS、尼克酰胺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胰腺条件培养液;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光、电镜观察,双硫腙和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并进行体外葡萄糖刺激实验,测定细胞分泌胰岛素及C-肽功能.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诱导分化为IPCs,但实验组分化而成的IPCs在数量及功能上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大鼠胰腺提取物模拟的微环境能促进大鼠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较高质量的IPCs.
作者:黄盛;郑伟;范志勇;张福琴;窦科峰;宋振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511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从172例肿瘤组织和180例非癌对照组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CC基因511T/C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和比较各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肿瘤组与对照组就MCC基因511T/C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05).MCC基因511T/C多态性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χ2=6.39,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以及远处转移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MCC基因511T/C多态性可能通过引起其邻近的APC基因的缺失或失活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唐华美;任卓;贺光;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对同系原位全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为对照组、移植组、L-NIL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对照组行十二指肠造瘘术,另两组均行同系原位全小肠移植及十二指肠造瘘术,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L-N6-(1-亚氨乙基)-赖氨酸(L-NIL).于术后2 d,各组取6只获取肠段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炎性损伤程度,并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各组另6只行小肠传输实验,观测小肠传输功能.结果 移植组呈明显炎性损伤改变,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1.278±0.142)%,(56.33±5.16)%较对照组(0.066±0.016)%,(9.17±3.17%)上调(P<0.01),较对照组小肠传输延迟(P<0.01).L-NIL治疗组炎性损伤程度较移植组减轻,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0.588±0.096)%,(26.17±4.14)%较移植组下调(P<0.01),且小肠传输延迟有改善(P<0.01).结论 iNOS在术后早期移植肠炎症损伤及其引发的肠运动功能障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舟;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国人肠道产甲酸草酸杆菌(Ox.F)草酰辅酶A脱羧酶基因(oxc)的分离、克隆及其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提取中国人肠道Ox.F的基因组DNA,PCR扩增oxc基因片段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和测序鉴定基因片段.将重组质粒脂质体转染至293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oxc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中国人肠道产甲酸草酸杆菌oxc基因全长1707 bp,与Gene Bank中的序列比较,碱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3.61%,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7.18%.重组质粒转染293细胞后24~48 h,可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可以检测到oxc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中国人肠道产甲酸草酸杆菌中可以分离出oxc基因;中国人肠道产甲酸草酸杆菌oxc基因存在一定的变异;oxc基因可在真核细胞293细胞中表达.
作者:叶章群;孔德波;陈志强;郭辉;杨为民;姚林方;刘冠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们对外科急腹症患者外周血PCT进行检测,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体温等炎症指标,探讨PCT在判断外科急腹症患者感染的临床意义[1,2].
作者:蔡磊;马志强;何小东;郑毅;张宁;王学晶;徐英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有研究表明,在BRCA1/BRCA2突い变检测阴性的家族性乳腺癌中,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第10外显子上的c.1100delC移码突变可能和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1].
作者:王忱;史玉荣;宁连胜;牛瑞芳;郝希山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