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忠;陈春美;石松生;王春华;宋施委;倪天瑞
目的 构建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胞外区-活化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因子(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鉴定其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小鼠TβRⅡ胞外区和RANTES基因,重叠PCR法扩增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克隆至pDC316载体,采用AdMax Adenovirus Vector Creation试剂盒构建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按moi=100:1的比例体外感染小鼠肺腺癌L795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感染后肿瘤细胞的蛋白表达.结果 RT-PCR正确扩增了440 bpTβRⅡ胞外区、244 bp RANTES基因,重叠PCR正确扩增了745 bp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质粒融合基因-pDC316经酶切鉴定正确,与pJM17双质粒共转染获得表达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8×1010 pfu/ml,感染后的LA795细胞有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的蛋白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行体内抗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创造条件.
作者:王旭东;刘虹;曹水;李慧;任秀宝;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双功能融合基因/5-氟胞嘧啶(FCU1/5-FC)系统对胰腺癌BxPC 3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 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含有FCU1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CU1导人BxPC 3细胞系,经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FCU1基因的BxPC-3/FCU1细胞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FCU1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后,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转染前后BxPC-3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及凋亡改变;将BxPC 3/FCU1与未转染基因的BxPC-3细胞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观测5-FC对BxPC 3细胞的旁观者效应.结果 FCU1基因在BxPC-3细胞中可稳定表达;5-FC按10、30、50、70、110、130 mg/L处理BxPC 3/FCU1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依次为(97.30±0.17)%、(82.50±0.21)%、(71.20±0.35)%、(59.30±0.25)%、(35.40±0.19)%、(19.90±0.32)%、(19.20±0.17)%,与未转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混和细胞中,当BxPC-3/FCU1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0、10%、20%、50%、70%、100%时,5-FC对混合细胞的杀伤率依次为0、18.9%、47.2%、76.9%、87.6%、94.3%.结论 FCU1/5-FC自杀基因系统对胰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旁观者效应明显.
作者:郭学峰;陈纪伟;谢娜;林菊生;何跃明;贺银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们通过设计制作动物的人工关节,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及术后感染模型.一、材料与方法1.兔人工股骨头的设计与制作:日本大耳白兔10只,体重2500~3200 g,平均2950 g,雌雄不拘,处死后取下左股骨,根据股骨解剖和X线片,测出(1)头直径(7.85±0.43)mm;(2)颈长度(2.21±0.10)mm;(3)颈干角(121.43±3.91)°;(4)髓腔直径(4.20±0.11)mm.据此,设计出小、大号兔股骨假体二种,头直径分别为7.0 mm和8.0 mm,柄长15~17 mm,颈长2 mm,颈干角120°.在重庆机电院以医用不锈钢制作,股骨头抛光,假体表面镀铬处理.
作者:王子明;王爱民;唐桂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bcl-2表达在肝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其在肝门胆管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肝门胆管癌和10例正常胆管石蜡切片标本中bcl-2表达,分析其与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 肝门胆管癌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55.6%(20/36),正常胆管bcl-2阳性率10.0%(1/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阴性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2%,55%和25%,阳性组分别为33%和9%,无5年生存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门胆管癌中bcl-2有较高阳性表达率,bcl-2表达在肝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bcl-2表达可能是肝门胆管癌预后因素之一,阳性表达多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彭创;汤恢焕;吴金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上开辟了新的道路[1].我们对该技术治疗非病理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新鲜小牛胸腰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器械等,椎体骨密度测定提示骨密度正常.
作者:顾晓晖;杨惠林;张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内核因子-kappaB(NF-κB)的活化与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mRNA的表达在门静脉高压症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实验组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28例,住院期间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选取同期因外伤性脾破裂急诊人院行脾切除术患者12例.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脾脏动、静脉血管NF-κB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的MGP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MGPmRNA分别为0.23±0.10、0.26±0,13,显著低于PHT组脾动脉、脾静脉的0.58±0.19、0.5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NF-κB活性表达1.44±0.23、1.38±0.18,显著高于对照组脾动、静脉的0.19±0.12、0.2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HT组脾脏动、静脉MGP 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5;r=0.703,P<0.05).结论 肝硬化时PHT血管组织内NF-κB的活化,MGPmRNA的表达增强,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参与了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
作者:曹杰;陈孝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hTERT)启动子驱动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治疗裸鼠胰腺癌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hTERT启动子和常规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驱动的HSV-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DC312-TP-TK,PSU-CMV-TK.制备腺病毒液,检测病毒滴度为1.9×1010 pfu/ml和1.4×1010 pfu/ml.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以两种方法治疗后观察皮下移植瘤消退、HSV-TK基因表达情况、肝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肝功能.结果 PDC312-TP-TK组与PSU-CMV-TK组对肿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8.3%和65.6%,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杀伤方面具有一样的高效性;但其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小于PSU-CMV-TK组,PDC312-TP-TK组血清中ALT,AST,ALP分别为(54.00±1.97)、(147.00±12.67)、(33.00±2.59)U/L而PSU-CMV-TK组中为(334.00±9.81)、(511.00±11.24)、(98.0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肝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中,仅PSU-CMV-TK组有肝脏坏死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中也仅PSU-CMV-TK组检测到1143 bp的TK基因片段.结论 hTERT启动子驱动的HSV-TK基因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在具有治疗高效性的同时,更具有安全性.
作者:谢于;李德春;张子详;朱兴国;王凤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VP组40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联合治疗组)40例.单纯PVP组是在DSA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将骨水泥注射到患椎内.联合治疗组是PVP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单纯PVP组术后KPS评分分别为(92.5±7.1)分及(87.7±7.3)分,较术前(68.9±7.9)分及(69.4±8.3)分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肿瘤进展时间(TTP)为9.0个月,单纯PVP组TTP为8.9个月.结论 PVP具有创伤小,操作较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可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PVP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能增强抗肿瘤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
作者:杨祚璋;黄云超;许建波;孙洪瀑;刘鹏杰;吴中雄;袁涛;张晋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尽管以手术为主的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临床疗效仍不尽人意.资料显示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4%.面对严峻的现实,惟有多学科交叉合作,在胰腺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获得突破性进展,才有望根本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春友;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影响.方法 24只小型约克猪(体重35~40 kg)被随机分为4组.A组:于体外循环(CPB)开始后并行循环45 min,心肌缺血90 min,再灌注120 min;B组:升主动脉阻断前进行心脏缺血预处理(阻断升主动脉5 min、开放10 min,重复3次),余处理与A组相同;C组:并行循环45 min,心肌缺血90min,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开始进行缺血后处理(阻断升主动脉30 s后开放30 s,重复3次,共3min);D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在CPB前、缺血90分、再灌注30、60、90、120 min采静脉血检测血cTn Ⅰ、CKMB水平.结果 在再灌注30、60、90、120 min,A组cTn Ⅰ和CKMB分别为5.41、6.63、8.84、13.25 μg/L和18.61、21.53、25.54、29.73 μg/L,B组分别为2.61、2.97、4.60、5.97 μg/L和12.45、13.68、15.50、14.18 μg/L,C组分别为3.01、3.21、4.68、5.92 μg/L和14.01、14.51、16.48、16.71 μg/L,D组分别为2.63、3.06、4.68、6.04 μg/L和13.08、14.20、15.18、15.86 μg/L;血浆cTn Ⅰ和CKMB水平在B组、C组及D组显著低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与D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cTn Ⅰ的释放和CKMB漏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石凤梧;张文立;陈子英;刘苏;蔡文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素(Ngn)3在不同纯度大鼠胰岛中的表达.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成年大鼠胰腺,Ⅰ组(n=10):胰岛沉淀物不进行纯化;Ⅱ组(n=10):胰岛沉淀物加入25%Ficoll-400纯化,Ⅲ组(n=10):胰岛沉淀物依次加入25%、11%的Ficoll-400纯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和Ngn3 mRNA在不同纯度胰岛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Ⅰ组获得胰岛纯度为(43,60±6.29)%,Ⅱ组获得胰岛纯度为(65.30±4.40)%,Ⅲ组获得胰岛纯度为(77.60±6.36)%,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中Nestin和Ngn3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Ⅱ组、Ⅲ组,Ⅲ组中表达弱.结论 Nestin、Ngn3在不同纯度胰岛细胞中均有表达,但是在低纯度胰岛中表达明显,提示低纯度胰岛中可能携带较多的干细胞.
作者:薛栋;杜成友;杨闯;尹昌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肝癌细胞株HCC97-L经滤过富集后测定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以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采用该方法滤过富集32例肝细胞癌(HCC)患者、15例肝良性病变患者和10例正常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用细胞角蛋白8/18(CK8/18)行免疫荧光检测结合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判断并计数肿瘤细胞.结果 HCC97-L细胞检出率在40%~100%之间,平均为68%;Ⅰ~Ⅱ期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8.6%;Ⅲ~Ⅳ时,为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志愿者10例和肝良性病变患者15例外周血均未见CK8/18阳性肿瘤细胞.结论 全血滤过富集法能简单、快速、有效的检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部分早期肿瘤已有肿瘤细胞的血源性播散;随着肿瘤进展血中肿瘤细胞也增加.
作者:刘道永;孙冰生;武金才;李国才;任宁;高冬梅;钦伦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聚丙烯网(polypropylene mesh,PPM)+壳聚糖膜部分可吸收复合材料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单纯PPM修补组(Ⅰ组),PPM+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修补组(Ⅱ组)和商品化防粘连复合补片组(Ⅲ组).手术造成腹壁缺损,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补片修补,术后分期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组织学检查及抗张强度的测定.结果 Ⅰ组大鼠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高于Ⅱ组及Ⅲ组(分别P<0.05),而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术后90 d观察,Ⅰ组网片表面新腹膜的生长不规则,Ⅱ组网片表面有光滑、完整的新腹膜间皮细胞形成,Ⅲ组网片表面则没有新腹膜形成,而是形成纤维素性包裹层.术后60、90 d,三组网片修复腹壁缺损后的抗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中利用PPM与壳聚糖膜这两种廉价材料组合后设计的部分可吸收复合网片,可安全放置腹腔,能有效的防止术后的粘连,并维持良好的修复强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作者:曾德强;杨斌;陈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 70只清洁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线锯锯断两组大鼠左胫骨后复位外固定.于骨折后1、2、3、4、6、8周取静脉血保留血清;大鼠左下肢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VEGF.结果 糖尿病组4周可以看见纤维骨痂,8周才有较多骨性骨痂出现,较对照组明显滞后;HE染色镜下观察糖尿病组骨形成滞后;3周VEGF免疫组织化学灰度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42.8±3.8;对照组128.0±5.5,P<0.01);两组血清中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清中VEGF未减少,局部组织VEGF含量低是导致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差的原因之一.
作者:邢德国;宫明智;武士清;刘中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断流术前后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PHPH)大鼠胃黏膜的表达,探讨HIF-1α和VEGF在门静脉高压胃病(PHG)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取Wistar大鼠制备PHPH模型80只,设假手术组(SO)60只,在术后3周施断流术.检测HIF-1α、VEGF和CD34在大鼠胃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断流术前PHPH组大鼠胃壁中HIF-1α(5.8±1.3)和VEGF(12.0±3.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SO组[HIF-1α(0.037 50±0.051 75),VEGF(0.7±0.1),P<0.01].术后HIF-1α、VEGF和MVD均有升高趋势.结论 HIF-1α和VEGF可能参与了PHG的发生发展,断流术本身能通过某种机制影响HIF-1α和VEGF的表达,加重PHG.
作者:李珂;叶启发;冯留顺;明英姿;陈晚平;牛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基因转染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雌性BALB/C裸鼠18只,随机分为3组:转染Cbfa1基因的hBMSCs复合支架(A)、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B)和单纯支架组(C),每组6只.分别将各组人工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4、8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结果 Cbfal基因转染后,可诱导BMSCs骨钙素、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体内植入后,A组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组;植入细胞及宿主间质细胞呈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表达;4周时,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Cbfal基因转染BMSCs,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并提高移植细胞的生存率,明显促进异位成骨能力.
作者:原泉;李建军;安春厚;吕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DAPK抑癌基因在T24、5637、ScaBER三种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该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三种膀胱癌细胞中DAPK基因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三种细胞中的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观察甲基转移酶(DMNT)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各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的影响.结果 T24细胞中未检测到DAPK基因的表达,也未检测到启动子甲基化;5637细胞中该基因表达水平极低,在ScaBER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较前两者要高.5637细胞和ScaBER细胞中均有甲基化改变.2.5 μmol/l浓度的5-aza-CdR可以有效上调5637和ScaBER细胞的DAPK基因的表达.结论 抑癌基因DAPK的表达异常与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联系,且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在调节DAPK基因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礼炳;王国民;张利能;查锡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们通过对21例因有消化道症状而行胃、结肠镜检查发现明显黏膜异常而内镜活检仅示一般病变者短期内重复内镜活检病理检查,并和手术切除整体病检比较相符合情况,从而判断重复活检病理和切除病理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小刚;任重;朱风尚;王天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们在前期研究[1]的基础上,选择c-kit、CK7及两者的组合对原代肝细胞癌(HCC)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选,从肝癌细胞中分离与鉴定干细胞亚群.
作者:刘胜军;方驰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神经酰胺通路在大麻受体激动剂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噻唑蓝(MTT)法分别测定合用不同浓度C2-神经酰胺(5~20 μmol/L)或用烟曲霉毒素(FB1)(1,10 μmol/L)预处理24 h对AEA(1~10 μmol/L)抑制U25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定量分析10 μmol/L FB1预处理24 h后对10 μmol/L AEA促细胞早期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 AEA浓度依赖性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且与C2-神经酰胺具协同作用;10 μmol/L FB1预处理24 h可显著对抗AEA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EA(10 μmol/L)可诱导U25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21.3%),而FB1(10 μmol/L)预处理后凋亡发生率降为8.3%.结论 AEA可通过增加神经酰胺从头合成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早期凋亡.
作者:马超;袁先厚;江普查;文志华;李志强;曹长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