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低不同转移特性骨肉瘤亚克隆细胞系的分离与鉴定

石晓兵;陈安民;蔡贤华

关键词:转移, 骨肉瘤, 克隆, 鉴定
摘要:目的建立高低不同转移特性人成骨肉瘤MG-63亚克隆细胞系,为研究成骨肉瘤转移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和裸鼠体内移植,初步分离并建立了2个亚克隆细胞系A1和A2,并利用细胞电泳、细胞增殖、琼脂克隆形成、体外侵袭实验、裸鼠体内异位和原位移植对两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定.结果 A1和A2的电泳率、琼脂克隆形成能力、体外侵袭能力、自发性肺转移率分别为(1.08±0.12) μm,(0.64±0.13)μm;21.0±2.3,9.5±2.9;186.0±16.7,84.0±12.6;100.00%,6.67%,A1均明显高于A2,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低不同转移特性的人成骨肉瘤MG-63亚克隆细胞系的建立,能为成骨肉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实验模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缓解脑缺血性神经血管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在宿主缺血区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tMCAO)并将其随机分成:(1)对照组;(2)细胞悬液磷酸盐缓冲液(PBS)移植组;(3)神经干细胞移植组;(4)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例.立体定向法将BrdU标记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到tMCAO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半暗区.移植后2~12周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并与其他3组比较.移植后12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分化、迁徙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构,并计每例动物以移植点为中心的一个100倍视野下内皮细胞数.结果移植后2~12周(4)组NSS评分均数分别为5.8、5.0、4.6、4.0、4.0、3.8,均低于其他3组.其中第8周显著低于(1)、(2)组(P=0.008),第12周显著低于(1)、(2)、(3)组(P=0.000).移植后12周,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部分分化成神经元.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构相对完整,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多于其他3组.结论转染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宿主局部血管和神经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巍;毛颖;周良辅;汪洋;江永;朱剑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及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并传代,进行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MSC中BDNF和NGF mRNA的表达.用NYU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15 000个BMSC注射到损伤脊髓中.1~5周后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BMSC在脊髓中的迁移,进行NF、GFAP和Gal-C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BMSC贴壁生长,免疫细胞染色CD44(+)、CD45(-)和CD71(+),表达BDNF和NGF mRNA.移植BMSC后脊髓损伤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5周后BBB评分从对照组的(11.6±1.7)分提高到(15.4±2.2)分.BMSC在脊髓内向头、尾两侧迁移约5 mm,未检测出向神经细胞诱导转化.结论 BMSC表达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移植后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吴永超;郑启新;谢宗平;王运涛;郝杰;刘晓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基因重组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对大鼠脊髓损伤组织C9和Clusterin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可溶性补体受体I型(sCR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lust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观察sCR1组与生理盐水(NS)组在伤后12 h、1、3、7、14 d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中C9和Clusterin表达的部位及时程,并采用斜板实验评定两组大鼠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sCR1组及NS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中C9、Clusterin表达增强,并存在动态变化过程.sCR1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C9表达均明显轻于NS组(P<0.01);sCR1组在伤后12 h、1、3 d时间点Clusterin表达明显轻于NS组(分别为P<0.01、P<0.01、P<0.05),伤后7、14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R1组在伤后3、7、14 d时间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NS组(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基因重组sCR1可显著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C9和Clusterin的表达,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机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作者:李良满;朱悦;范广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抗痨药--磁性多孔磷酸三钙陶瓷药物释放系统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抗痨药--磁性多孔磷酸三钙(A-MPTCP)药物释放系统(DDS).方法将MPTCP及多孔磷酸三钙 (PTCP)浸于抗痨药溶液,真空、吸附,冻干,制得A-MPTCP及A-PTCP.测定其体外及体内释放抗痨药浓度及持续时间,抑菌试验检测其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结果 A-MPTCP体外释放异烟肼达36 d以上,而A-PTCP为24 d;A-MPTCP释放有效浓度链霉素达28 d,而A-PTCP为18 d.兔股骨中维持异烟肼达8周以上,链霉素达6周;2~8周体内取出的A-MPTCP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A-MPTCP体内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结论 A-MPTCP可望成为治疗骨结核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游洪波;陈安民;孙淑珍;赵家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小移植物组(B组);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的小移植物组(C组);应用缺血预处理(IPC)的小移植物组(D组);应用PDTC+IPC的小移植物组(E组).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检测小移植物植入后5个时间点肝脏组织中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检测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结果 A组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很弱.B、C、D、E 4组NF-κB变化趋势相仿,一般在恢复灌注后即活化,峰值出现在3 h(IPC);活化峰值强度B组>C组>D组>E组.再灌注2 h后B、C、D、E组肝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开始升高,6 h达到峰值,其值B组>D组>C组>E组(P<0.05),随后逐渐下降;至12 h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MDA的结果变化和iNOS表达水平变化类似,SOD呈相反变化.结论 NF-κB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小移植物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供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早期供肝组织中iNOS表达和氧自由基水平,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供肝保护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钱建民;张浩;吴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和他汀类药物对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PM)和他汀类药物在大鼠移植心脏慢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CR)模型,并分别给予赋形剂、RPM、他汀类药物及环孢素(CsA)等药物处理,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药物对于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PM处理组的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程度显著减轻(P<0.01),CsA处理组有所减轻(P<0.01),而他汀类药物组动物未见明显减轻.结论 RPM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预防新内膜形成和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本实验未能证实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亮;王长希;陈立中;何晓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90在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时肠系膜血管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定位.方法 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用门静脉部分结扎法制作门静脉高压模型.4周后取肠系膜血管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在蛋白及mRNA水平测定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HSP90的表达.结果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HSP90的表达增强,且保持在蛋白及mRNA水平上的一致.HSP90不仅在血管内膜而且还在血管平滑肌层有明显的表达.结论 HSP90可能参与了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病变的形成,从而为进一步揭示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艾建华;杨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

    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组织代谢活性较低,创伤和手术等所致的软骨损伤或缺损难以自我修复或以纤维软骨、纤维组织所填充替代[1].为了重建软骨表面,恢复关节功能,人们通常采用各种动物,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动物实验结果常常难以重复,或难以应用到临床.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物种、不同部位间,关节软骨的厚度,细胞密度,基质成分以及力学特征不同[2].因此只有全面了解人和动物关节软骨的生物学和结构特征,才能制造出更为理想的实验模型[3].

    作者:高刚;卫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肝衰犬模型的制作

    肝衰模型的制作有很多种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诱导等方法.我们建立了一种生存期合适,制作周期不长的模型.

    作者:王宁;陈洋;郭仁宣;郭克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种耐药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我们以IHC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癌(ECC)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IIa(Top-IIa)和肺癌耐药蛋白(LRP)表达情况,初步说明ECC的可能耐药机制及特点.

    作者:陈筠;王银全;陈孝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快,骨钙素、TGF-β1表达出现早,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骨钙素、TGF-β 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麻松;阎景龙;王新涛;杨显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动静脉病变的形态学研究

    我们采用光镜和电镜的方法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内脏血管进行观察,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和内脏高动力循环以及内脏血管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涛;杨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75%小肠切除大鼠随机分成空白(SB)组、生长激素(GH)组和GLP-2组.术后6 d行残留回肠黏膜形态学检测、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及原位末端标记(INST法)染色.结果 GLP-2组回肠黏膜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SB组(P<0.05),并且其黏膜厚度显著高于GH组(P<0.05).GLP-2组PCNA指数显著高于SB组(0.51±0.09与0.40±0.06比较,P<0.05),但和G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P-2组细胞凋亡显著低于SB组(67.7±10.1与81.7±12.9比较,P<0.05),但和G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P-2能刺激小肠黏膜上皮增生,抑制凋亡,显著促进短肠大鼠残留小肠黏膜的形态代偿.

    作者:陈吉;李杭;吴国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室重塑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抑制酶的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规律.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n=20)、心肌梗死组(I组,n=48),酶谱法测定心肌梗死后MMP-2,9活性蛋白的表达规律,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确定所消化条带酶的属性.结果正常心肌中无活性MMP-9的存在.MMP-2蛋白水平在心肌梗死后第1、2周活性增强、表达增加,MMP-9第1、2、4周活性增强、表达增加,TIMP-1蛋白含量减少.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内MMP-2,9的活性增高和蛋白含量增加,TIMP-1蛋白含量减少,是心室重塑机制重要组成部分.MMP-9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可能具有特殊的地位.

    作者:郭建中;高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相关基因的选择和克隆

    目的选择和克隆人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相关基因.方法根据当前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临床常规使用的肿瘤标记物和国内外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成果,选定了7个PCa上调表达,2个PCa下调表达基因和1个内参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从正常人外周血DNA中扩增出上述10个基因的探针片段,并克隆至pGEM-T质粒中.重组质粒经PCR鉴定、EcoR I单酶切或PSt I和Nco I双酶切鉴定,产物电泳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已经成功地将10个基因的探针序列克隆入pGEM-T质粒载体中.结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相关基因质粒构建与探针制备为临床前列腺癌的血清学诊断及与前列腺增生症的鉴别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钟惟德;何慧婵;刘文华;江福能;戴奇山;李俊玲;彭志强;谢克基;魏鸿蔼;刘良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喜树碱诱导人膀胱癌细胞RT4和MGH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CPT)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膀胱癌RT4和MGH细胞用CPT处理,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了CPT处理不同时间段,bcl-2与bax表达的变化,以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物酶(PARP)的活性的改变.结果 CPT处理膀胱癌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且CPT诱导的凋亡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CPT诱导膀胱癌细胞RT4和MGH后均未见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改变,但是可以观察到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和PARP的激活.结论 CPT能够诱导膀胱癌细胞RT4和MGH发生凋亡,其抑制膀胱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作者:叶章群;余虓;杨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L-精氨酸对大鼠阻塞性黄疸肝细胞线粒体内Ca2+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内Ca2+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组),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胆总管结扎+L-Arg(BDL+L-Arg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1 d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内MDA、SOD、Ca2+ 含量.结果 BDL+NS组各时间点肝细胞线粒体内Ca2+、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OD含量却明显降低.胆总管结扎7、14 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Ca2+、MDA含量BDL+L-Arg组比BDL+N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 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Ca2+、MDA含量BDL+NS组和BDL+L-Arg中都更进一步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扎7 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SOD含量BDL+L-Arg组比BDL+NS组高(P<0.05);14、21 d时,两组肝细胞线粒体内SOD含量都进一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rg在阻塞性黄疸早、中期有保护线粒体作用,减少Ca2+内流,不引起钙超载,减轻了阻黄时肝的损伤.

    作者:林木生;宫晓光;包仕廷;缪辉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 -2)凝胶微球 (rhBMP2-dex-HM)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单纯rhBMP-2(A组)、空白dex-GMA凝胶微球dex-HM(B组)和rhBMP2-dex-HM(C组)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含量.结果培养1~2 d后,3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 d时A、C组细胞计数和A值开始高于B组,但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8 d后,C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后,A、B、C 3组细胞数分别为(22.97±0.23)、(13.89±0.57)和(32.46±0.67)×104个细胞/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培养2 d后,A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6~8 d后,C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BGP含量,C微球组高,其次为A组.结论 rhBMP-2-dex-HM可以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rhBMP-2,作为rhBMP-2的缓释载体,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过度表达LRIG1基因逆转人胶质瘤侵袭性的机制

    目的探讨LRIG1基因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侵袭、浸润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3XFLAG-CMV9-LRIG1质粒转染入人神经胶质瘤H4细胞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LRI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试验观察H4细胞通过人工重组基底膜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3XFLAG-CMV9-LRIG1质粒后,H4神经胶质瘤细胞的LRIG1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EGFR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LRIG1质粒转染的H4细胞穿过人工重组基底膜的相对百分率为(13.3±1.8)%,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和转染空载体组的穿膜细胞百分率(24.7±1.8)%,(24.0±1.5)%(P=0.008和P=0.010).结论 EGFR的过表达促进了胶质瘤的侵袭、浸润;LRIG1通过抑制EGFR逆转了恶性胶质瘤侵袭、浸润.

    作者:叶飞;郭东升;易伟;牛洪泉;舒凯;万锋;卢运萍;雷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通过调节生长抑素受体和Cmet表达抑制肝癌生长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SST)对Bel7402肝癌细胞株增殖侵袭黏附能力和对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对SST抑瘤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方法以噻唑蓝(MTT)法测量SST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细胞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生长抑素受体2(SSTR2)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为材料,观察SST对种植瘤生长的影响,以免疫组织化学观察SSTR2和Cmet的表达影响.结果 SST处理的7402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的侵袭和黏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静止期(G0/G1)的比例显著增加,但未见凋亡峰,细胞表面Cmet的表达明显受抑,但SSTR2的表达增加,裸鼠人肝癌种植瘤在SST治疗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免疫组织化学也可见种植瘤内SSTR2 表达增加,而Cmet的表达明显受抑制.结论 SST通过与SSTR起作用抑制肝癌的生长,减少Cmet的表达是SST起作用的重要方式.此外,长期的SST治疗可以上调SSTR2的表达,加大SST抑制肝癌的效果,但短期的处理反而诱导SSTR2的脱敏和抑瘤效果下降.

    作者:梁力建;华赟鹏;赖佳明;梁惠珍;李绍强;黄洁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