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瓜蒌皮注射液干预急性心肌梗塞药效与舒张血管机制的研究

王鹏;赵启韬;高兆慧;黄臻辉;琚姝;张永清

关键词:瓜蒌皮, 内皮素,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心肌梗塞, 冠心病
摘要:目的:研究瓜蒌皮注射液干预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脉动脉,制备冠心痛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参注射液为阳性对照药.大鼠腹腔注射给药.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TTC),测定心肌梗死率;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浆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5项心肌酶活性,确定心肌细胞坏死程度;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明确瓜蒌皮注射液调节血管舒张的能力.结果: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瓜蒌皮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其心肌梗死率及血浆中5项心肌酶活性,提高eNOS活性及NO分泌量,降低ET含量,维护缺血心肌正常生理功能,作用效果与丹参注射液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瓜蒌皮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ET的合成、激活eNOS活性,提高NO分泌量,增强冠状动脉的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从而实现对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干预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治疗6周后,称重脾脏并计算脾脏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脾脏CD4+、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计算CD4+/CD8+比值.结果:黄连解毒汤治疗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脾脏指数明显升高,脾脏CD4+、CD8+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1),且明显优于二甲双胍对照组(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对2型糖尿病引起的T细胞亚群异常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文军;赵兴国;蔡欣蕊;崔秋环;钱秋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64例患者采用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而对照组64例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观察组患者的24 hUMA、SCr、CCr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和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芪降糖片与西药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葛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相关性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在本科室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试验组1),另随机选出10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作为对照组1.对两组病人分别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结论,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然后把100例有斑块的病例再次分为试验组2和对照组2各50例,试验组服用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每晚1次,另服用本科室经验方—软脉化斑汤,对照组仅服用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每晚1次,两组病人均低脂饮食及适当锻炼.观察12周,重新测定斑块的大小及性质,并重新进行体质辨识,通过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无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体质辨识中首先以痰湿质、瘀血质,其次以阳虚质为多见.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经过12周的治疗,试验组斑块的大小及性质变化优于对照组,经缩小及稳定斑块治疗,患者的原体质评价得分已有明显降低.结论:与无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体质辨识中首先以痰湿质、瘀血质,其次以阳虚质为多见.软脉化斑汤与瑞舒伐他汀协同使用,有助于缩小颈动脉斑块,并增强其稳定性.缩小及稳定斑块有助于体质的改善.

    作者:文秀华;张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钟罩灸防治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钟罩灸防治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40例病人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神阙、关元、双足三里穴钟罩灸)20例和对照组(服用地榆升白片)20例.结果:放化疗后第7天观察组白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15天观察组白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钟罩灸(神阙、关元、双足三里穴)能有效防治肿瘤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并能减少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用量.

    作者:徐丹;黄映君;吕霞;刘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聂惠民运用泻白散与经方合方治疗肺热咳喘验案

    聂惠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对经方多有独到的见解.临床中聂教授不仅善用仲景经方,更善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症.文章总结了聂教授运用泻白散与经方小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的合方治疗肺热咳喘的临床验案,与读者共飨.

    作者:郭玉娜;郭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调和营卫法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

    目的:观察调和营卫法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患者,在常规应用抗菌素的基础上,应用桂枝汤,黄连解毒汤,当归六黄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桂枝汤可有效治疗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其机理为:桂枝汤可调节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营卫.结论: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患者可用调和营卫法治疗.

    作者:王燕;杨学青;田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资生经》灸法学术思想初探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执中所撰写的一部针灸著作,其对灸法理论贡献巨大,继承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对我国灸疗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文从灸法的取穴,施灸的体位、顺序,灸炷的大小,施灸的壮数、施灸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灸法与针药相结合的临床用法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资生经》的灸法学术思想.

    作者:艾坤;王德军;刘密;张泓;李铁浪;常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萎胃康及其拆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对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分子机制进行拆方研究.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水杨酸钠灌胃为主复制CAG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全方组、补益组、祛邪组、西药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萎胃康水煎液、拆方Ⅰ号水煎液、拆方Ⅱ号水煎液和维霉素混悬液,1次/d.给药30 d后,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及Bcl、Bax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明显改善,其中以全方组效果好.模型组Bcl-2、Bax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18.36±1.24、8.94±0.65,较正常组的(11.19±0.82)、(16.98±0.96)分别明显升高和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胃黏膜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显著升高(P<0.01),以全方组大鼠胃黏膜Bcl-2的平均光密度(11.93±1.17)低,较补益组(14.68±1.16)、西药组(14.19±1.64)和祛邪组(13.00±0.9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ax的平均光密度(14.43±0.57)高,较西药组(11.56±0.76)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胃康能明显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的情况,推测其分子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于佳宁;林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健脾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的中医药治疗疗效,为筛选有效的治疗肝癌的中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健脾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的患者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疗程12周,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情况及治疗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结果:①在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78.13%、63.33%;在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积分分别为20.31±9.19、24.63±5.6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生活质量改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积分分别为74.06±7.96、66.97±8.02,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甲胎蛋白(AFP)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818.63±327.13) ng/mL、(744.88±235.46) ng/mL,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术后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应用健脾消痰散结方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李斌;王玉华;张霄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肥胖的中医研究思路

    从预后和代谢两个角度出发阐述肥胖的中医研究思路.提出在现有肥胖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科研方法学,多学科、多途径、多手段地对肥胖进行再认识.

    作者:段娟;刘莱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量效关系谈李可老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特点

    目的:从量效关系角度谈李可老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的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经验指导.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就仲景本源剂量、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量效之间的关系、大剂量用药安全性控制策略及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饮片剂量观等方面对李老进行了访谈.再者,对李老所编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里的相关处方按照本课题组选定的常用50味药物(TOP50)统计了小量、大量、常用量以及常用量与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上限值的相对比.结果:李老某些药物使用剂量极大,如炮附子600 g,生石膏500 g,柴胡250 g等,在选定的药物中有16味药物使用量超过100 g,占30.77%.李老用药的剂量阈比较宽泛,如大黄、生黄芪、炙甘草等13味药,其剂量阈值均过百.而在其常用剂量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的上限值的比较中,18味药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一致,且有3味药物:生石膏、大黄、黄柏的常用剂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结论:李老在急危重症中,尤其在亡阴亡阳时,其剂量大,一日数剂,且急煎频服.对于毒性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值得当代临床医生在急救时效仿.对于稳定期或者恢复期患者的常用剂量仍多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接近.

    作者:倪胜楼;严芳;何丽清;傅延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施肥与中药材质量相关性研究概况

    文章综述了施肥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概况,分析了科学合理施肥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指出了目前中药材施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GAP的要求,对中药材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聂金娥;郭庆梅;王真真;周凤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尿中医治法初探

    肾炎性血尿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结合叶景华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肾炎性血尿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其病机在热蓄肾与膀胱,迫血妄行而尿血,热有实热与虚热之分.其病位在肾与膀胱,治疗上运用清利凉血法、滋阴清利法、健脾补肾法、活血祛瘀法进行辨证论治,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肾炎性血尿的方法.

    作者:韩海燕;王新华;路建饶;黄卫;茅伟安;虞仲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述评

    过去的一年,由于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促进,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更为活跃,主要集中在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中医象思维研究及中医临床思维研究等几个方面.但由于思维科学本身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之中医界学人思维基础知识的相对欠缺,中医思维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还有待加强.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价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中方法学运用现状,并提供较为可靠的评价和建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检索2003年1月-2013年1月间文献,根据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各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作者:詹理睿;周萌;程先祥;姬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47例尪痹患者中医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尪痹的辨证施护及其他护理方法.方法:47例旭痹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及中药熏洗、情志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以缓解病情.结果:47例患者2例因病情需要转外科治疗,45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受累关节未进一步发展,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结论:对本病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防止致残及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谢珍惠;覃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

    通过剖析中医之气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比中医之气与量子概念的系统结构和内涵,利用命题思维和演绎推理等逻辑学方法,推定中医之气与量子具有同构性.同时总结六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之气与电磁波(量子)的密切相关性,论证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形态.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韩金祥;韩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营卫理论的体质与外感病相关性研究

    为探讨体质与外感是否存在相关性,设计问卷,对健康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体质状态与既往感冒情况,收集有效问卷688份,以SPSS 18.0软件采用双向有序列联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体肤表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外感环境的适应与抗邪能力与营卫的盛衰和功能相关,后者取决于脾胃功能的强弱.说明体质的强弱不仅影响外感病的发病与否,对证候的形成与愈后转归存在显著影响.为营卫理论以及外感病发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杨学;孔祥亮;岳小强;徐武牧;李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平稳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8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戒烟,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体吸入,辅助药物治疗氧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辨证治疗,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年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22%、生存质量总分(90.34±15.34)分,高于对照组的83.33%、(70.60±12.34)分;观察组年发作次数(0.98±0.45)次、住院时间(14.67±3.56)天,低于对照组的(1.77±0.67)次、(24.56±4.45)天(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能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减少发作次数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慧君;陈贤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1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而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2,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显著的改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陆勇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