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屹;赵国贵;王常林;王宪刚;侯英
目的:证实~(99m)锝标记二琉基丁二酸(~(99m)TC-DMSA)肾皮质闪烁照相是诊断急性肾盂肾炎及肾瘢痕敏感而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对8例13侧有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肾脏作了~(99m)TC-DMSA检测.结果:11侧肾皮质分别有1~4级瘢痕形成,检出率11/13.肾皮质损害程度与返流严重性呈正相关.同期相应的IVU及B超检查并未发现有肾皮质损害.结论:与IVU及B超相比,对VUR病例进行~(99m)TC-DMSA检测能早期发现肾瘢痕.
作者:葛琳娟;曾纪华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一侧肾发育异常伴对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致急性无尿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患儿中,3例急诊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2例切开肾盂造痿.结果:术后0.5~1.0个月3例肾功能改善,择期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效果良好,1例造痿术后1个月肾功能未完全恢复而放弃治疗,另1例长期留置造瘘管导致严重上尿路感染,终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本病一经确诊,应尽快行穿刺造痿或切开肾盂造瘘,待肾功能改善后尽早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
作者:王明和;任喜斌;陈绍基;黄鲁刚;胡廷泽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第3届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于1996年7月11~13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代表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120人,大会收到论文256篇,会上交流50篇.黄澄如、金百祥、龚以榜及赵国贵教授分别对小儿后尿道外伤的治疗、围产期泌尿外科诊断、小儿输尿管返流的诊治和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作了学术讲座.会议期间,代表们就泌尿系肿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后尿道外伤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小儿隐睾症及尿路结石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摘要介绍如下.
作者:赵国贵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睾丸引带的组织学特性和解剖学特征,探索睾丸引带在睾丸下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解剖14具不同胎龄死胎,记录睾丸位置、引带形态及末端附着部位并切取引带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睾丸引带为横纹肌,末端附着十耻骨联合和腹股沟韧带并且随睾丸下降逐渐缩短变细.结论:人类睾丸引带在睾丸下降过程中可能起引导和牵引睾丸通过腹股沟管的作用,但不能牵入刚囊,睾丸引带缺如或提前退化可能足隐睾的重要因素.
作者:曲金龙;岳军正;蔡辉;毕元芬;丁爱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患儿:男,5个月.因左腹包块1周,当地医院B超检查疑肾积水而收入院.1周前小儿哭闹,家长按摩腹部时发现有包块.既往无排尿困难、尿频和血尿史,无腹部外伤史.
作者:王学文;张敬悌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我院自1989年9月~1995年1月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睾丸内胚寞瘤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1~3岁5例,4岁1例,平均2.2岁.左侧5例,右侧1例.病程长1.5年,短1个月,平均8.3个月.主要症状为患侧睾丸肿大,B超均提示阴囊增大,睾丸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作者:汪敏标;谷兴琳;华洁;陈永福;马耿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同期收治的一组出生前、一组出生后诊断的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后随访评价其产前诊断早期治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方法:根据症状、B超、静脉尿路造影、核素及我院肾病研究所制定的肾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对两组共44例的术后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9例出生前诊断患儿中平均手术年龄72天,随访率100%,除1例双侧巨大肾积水患儿合并一侧肾下盏小结行外,余均正常.35例出生后诊断纽平均手术年龄5岁,随访率65.7%;受检者核素动静态扫描全部异常;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肾小管功能五项指标均呈阳性反应.结论:在同期不等数的病例对照的随访研究中,均可证实先天性肾积水的产前诊断及出生后早期手术的可行性、优越性、重要性.产前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程泽和;刘唐彬;李穗生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患儿:女,13.5岁.因消瘦、多汗2年,伴便秘半年,咳嗽、心悸、气促4个多月于1994年9月20日入院.曾在外院检查发现高血压、左心衰、Rigitine试验(+)、B超及CT检查示右盆腔包块.有排尿后头晕,无血尿、尿频、尿痛.体检:BP 22.0/17.0~14.5/11.0 kPa,HR 120次/分,律整,心尖区Ⅱ/Ⅵ级柔和SM.
作者:陈创奇;李穗生;刘唐彬 刊期: 1997年第01期
1987~1995年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尿瘘25例,一次修复成功率达96%.年龄2~14岁,平均5岁.瘘孔直径2~15 mm,除3例痿孔位于会阴部外,余均位于阴茎体部.瘘孔多者为5个.17例曾行尿瘘修补术,其中3次手术者4例.本组复杂性尿瘘诊断标准为符合下列任何一项者:①2个以上瘘孔;②伴有尿道部分缺损或做过多次手术,局部瘢痕严重,必须重建新尿道;③合并尿道狭窄、憩室或阴茎下弯.
作者:杨光华;张先觉;李金华;陈士祥;田方兴;李娟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尤其是<1岁小儿睾九卵黄囊瘤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资料:Ⅰ期10例,其中<1岁7例,Ⅱ期4例,均实行高位精索睾丸切除.9例辅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Ⅰ期5例.Ⅱ期4例,仅1例有阳性发现,术后均末行规则的化疗.结果:获访12例中生存9例(<1岁Ⅰ期仪行单纯高位精索睾丸切除5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4例,前者全部生存,时间25个月至10年),死亡3例.均大于1岁,死凶为肺和腹膜后转移.结论:对无转移及复发的年龄<1岁之Ⅰ期患儿,单纯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分期的准确及密切观察.
作者:刘国昌;耿进妹;王春华;王圣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切开治疗男童外伤性后尿道狭窄与闭锁的适应证及记忆合金支架的应用.材料与方法:53例患几年龄4~12岁,平均7岁,狭窄35例,闭锁18例.其中切开后放置钛镍螺旋形记忆合金支架23例.结果:随访3个月~8年.未放记忆合金支架组治愈23例,好转3例,尿失禁3例,改开放手术1例;放置记忆合金支架组治愈7例,好转1例,带支架正常排尿8例,改开放手术7例.结论:本法适用千治疗短段尿道狭窄或闭锁,狭窄或闭锁段<1 cm者,不需放置记忆合金支架,1~2 cm者,放置记忆合金支架效果较好,>2 cm者不适宜内切开治疗.
作者:白继武;黄澄如;梁若馨;孙宁;张潍平;田军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精索静脉曲张与精索内静脉的解剖关系,探讨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3例5~12岁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儿,在施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中,静脉插管作顺行性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精索内静脉属正常解剖型者5例(39%),8例(61%)伴有血管变异畸形.结论:静脉顺行性造影可充分显示精索内静脉的走行及与交通支连接情况,提示血管变异畸形是导致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时必须重视血管畸形的存在.
作者:郭宗远;吴荣德;于启海;季海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MAGPI术于1986年在我国首次开展以来,为无阴茎下弯或有轻度阴茎下弯的冠状沟型抹道下裂的患儿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手术方法.可是在冠状沟型尿道下裂中仍有部分伴有中度或以上的阴茎下弯畸形,仅用MAGPI术则难于解决阴茎下弯的问题.而用尿道延伸术又易造成尿道口的狭窄或尿道远端的缺血坏死,甚至尿道回缩等.因此,我们将尿道延伸术加以改进,并与MAGPI术联合应用于10例有中度阴茎下弯的冠状沟型尿道下裂,均获成功.
作者:陈于明;邹大卫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鞘膜囊内注射药物后对睾丸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周龄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用手术解剖出有睾丸后,分别将其浸泡于99%乙醇、30%尿素、5%四环素、生理盐水溶液内5分钟,然后放回阴囊.喂养2个月,再分别切取各组睾丸进行重量、体积及组织学等检查.结果:显示乙醇、尿素、四环素溶液组的睾丸不但其重和体积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而且组织学上也有明显的损害.结论:鞘膜囊内注射药物对幼鼠睾丸造成了损害.提示不宜进行鞘膜囊内注射药物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作者:林涛;龚以榜;李旭良;魏光辉;林国安;何大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从1992年12月至1995年4月,我们应用筋膜皮瓣修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14例,共17个瘘口.年龄:3.5~14岁.尿瘘修补距上次手术时间13天~2年.原尿道下裂修复疗法:包皮瓣10例,皮管皮条法3例,膀胱粘膜再造尿道1例.尿瘘口位置:2处位于冠状沟,5处位于阴茎体,10处位于阴茎根部,有2个瘘口和3个痿口各1例.
作者:郑清健;张文瑛;柯金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对腹股沟管型隐睾患儿20例的附睾形态及光镜、电镜下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年龄小为9个月,大14岁.右侧隐睾12例,左侧2例,双侧6例.在行睾丸牵引固定术中观察睾丸及附睾形态,并剪开附睾头部被膜切取1 mm×1 mm×1 mm大小组织,3%戊二醛固定.光镜组常规HE染色,电镜组枸橼酸铝及醋酸铀双染色后进行观察.
作者:陶文芳;王文杰;李召铸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尿道下裂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阴茎向腹侧弯曲.本症是前尿道发育不全,故尿道口位于正常尿道口近侧至会阴部的途径上,而阴茎腹侧皮肤缺少.系带缺如,背侧包皮堆积如帽状.
作者:黄澄如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我院1976~1996年共收治有滴尿症状的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14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4例均为女性.年龄小2岁,大12岁.患儿除正常分次排尿外均兼有持续性滴尿.结合术中所见,13例异位开口之输尿管来源于畸形伴发育不全的肾脏,其中患侧重复肾,上肾段输尿管异位开口者9例;单侧单一输尿管异位开口者4例,均有严重发育不良的肾脏,手术探查肾区未找到肾脏,在髂嵴水平腹膜后间隙找到1.5 cm×2.0 cm左右的肾组织,伴有输尿管状结构.1例双侧肾无畸形,但左侧输尿管开口异位.病理检查均见患肾有上肾段发育不全、肾实质萎缩、肾积水等表现.异位开口的输尿管下段迂曲狭窄,上段有不同程度扩张.14例术后滴尿均消失.
作者:胡瑛;王瑛珣;孙德霞;周锡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技术,选用分别定位于X及21号染色体的AR和UT762微卫星标记位点,对50例肾母细胞瘤进行MSI测定.结果:AR位点MSI阳性14例(28%),UT732位点阳性10例(20%),同一病例两位点均阳性2例(4%),至少一个位点阳性22例(44%).按NWTS-Ⅱ临床病理分期,早期肿瘤(Ⅰ、Ⅱ期38例,16例阳性)阳性率42.1%与晚期肿瘤(Ⅲ、Ⅳ期12例,6例阳性)阳性率50.0%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照NWTS-Ⅱ病理分期,问变型(14例,阳性10例)阳性率71.4%,显著高于无间变型(36例中12例阳性)阳惟率33.3%(P<0.05),并发现2例病理阴性者手术切缘组织MSI阳性.结论:MSI可能是肾母细胞瘤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其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步星耀;金百祥;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肾癌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975~1995年6月收治的3~15岁儿童肾癌8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0.3岁;左侧5例,右侧3例;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例;死亡2例,生存6例,已生存5个月~16年4个月.结论:检查方法宜以B超与IVU结合进行,必要时在B超检查之后可作CT检查;儿童肾癌应与肾母细胞瘤鉴别;根治性肾切除术后配合静脉联合化疗有助提高疗效;影响预后主要因素是肿瘤侵润范围和临床分期.
作者:陈春光;陈小华 刊期: 199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