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3届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赵国贵

关键词:小儿外科学, 泌尿外科, 外科学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尿道外伤, 综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母细胞瘤, 中华医学会, 输尿管返流, 泌尿系肿瘤, 早期诊断, 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 外科诊断, 尿路结石, 尿道下裂, 尿道上裂, 牡丹江市, 黑龙江省
摘要: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第3届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于1996年7月11~13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代表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120人,大会收到论文256篇,会上交流50篇.黄澄如、金百祥、龚以榜及赵国贵教授分别对小儿后尿道外伤的治疗、围产期泌尿外科诊断、小儿输尿管返流的诊治和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作了学术讲座.会议期间,代表们就泌尿系肿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后尿道外伤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小儿隐睾症及尿路结石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摘要介绍如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嵌顿疝并发睾丸坏死11例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睾丸坏死的多种原因.临床资料:收治小婴儿嵌顿疝致睾丸坏死11例.年龄16天~4个月,平均50天.嵌顿时间为7~96小时,平均41小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1例均切除患睾,痊愈出院.结论:对小婴儿嵌顿疝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避免睾丸坏死.

    作者:徐国栋;房志勤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小儿左侧多房性肾囊性变1例

    患儿:男,5个月.因左腹包块1周,当地医院B超检查疑肾积水而收入院.1周前小儿哭闹,家长按摩腹部时发现有包块.既往无排尿困难、尿频和血尿史,无腹部外伤史.

    作者:王学文;张敬悌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小儿排尿异常与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的成功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于临床上出现排尿异常症状的216例患儿作了226次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结果:206例一次造影成功(95.0%),10例二次造影成功(5.0%);195例下尿路有异常(90.3%),21例无异常(9.7%).结论: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排尿异常患儿必作的检查;保持一定姿势和诱发排尿是造影成功的关键;造影有可能引起VUR及尿路感染.

    作者:王学文;张敬悌;刘浩;卫永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膀胱恶性化学感受器瘤1例

    患儿:女,13.5岁.因消瘦、多汗2年,伴便秘半年,咳嗽、心悸、气促4个多月于1994年9月20日入院.曾在外院检查发现高血压、左心衰、Rigitine试验(+)、B超及CT检查示右盆腔包块.有排尿后头晕,无血尿、尿频、尿痛.体检:BP 22.0/17.0~14.5/11.0 kPa,HR 120次/分,律整,心尖区Ⅱ/Ⅵ级柔和SM.

    作者:陈创奇;李穗生;刘唐彬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儿复杂性尿瘘25例报告

    1987~1995年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尿瘘25例,一次修复成功率达96%.年龄2~14岁,平均5岁.瘘孔直径2~15 mm,除3例痿孔位于会阴部外,余均位于阴茎体部.瘘孔多者为5个.17例曾行尿瘘修补术,其中3次手术者4例.本组复杂性尿瘘诊断标准为符合下列任何一项者:①2个以上瘘孔;②伴有尿道部分缺损或做过多次手术,局部瘢痕严重,必须重建新尿道;③合并尿道狭窄、憩室或阴茎下弯.

    作者:杨光华;张先觉;李金华;陈士祥;田方兴;李娟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青春期前小阴茎患儿的临床和内分泌观察

    目的:观察小阴茎患儿使用hCG治疗前后阴茎、睾丸及性激素变化规律,探讨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自身用药前后对照设计,排除合并隐睾、隐匿性阴茎、埋藏阴茎及两性畸形等有外阴畸形的患儿,共纳入29例阴茎形态正常,尿道开口于阴茎尖端之患儿.诊断标准:静息状态下学龄前儿童阴茎小于1.5 cm(L)×0.8 cm(Φ).学龄儿童小于3.0 cm(L)×1.0 cm(Φ).所有患儿先用游标卡尺测定静息状态下阴茎及睾丸大小,放射免疫法测定睾丸酮(T)、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使用hCG 1 000 U,im,每周2次,共5周,停药后1个月再观察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儿在使用hCG一个疗程后,其睾丸均有明显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62.1%(18例)的患儿血T浓度及阴茎长度均有明显增加(P<0.05),9例(31.0%)患儿血T及阴茎改变不明显(P>0.05),另有2例(6.9%)患儿血T升高(P<0.05)而阴茎改变不显(P>0.05).结论:对于小阴茎患儿应加强其临床和内分泌观察,给予hCG治疗可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胡廷泽;蒋学武;刘文英;王明和;胡显良;黄鲁刚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儿童精索静脉曲张对睾丸的影响

    目的:了解精索静脉曲张对小儿睾丸的影响.方法:43例患儿中,B超观察22例术前及28例术后患儿双侧睾丸体积差异,并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13例及9例患侧挈丸标本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前患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健侧(P<0.01).术后睾丸体积有增大改变,但1年内仍小于健侧,3年后同健侧.光镜下10例睾丸标本可见曲细精管界膜增厚和未成熟的精细胞脱落.电镜下3例睾丸标本支持细胞和闻质细胞有改变.结论:小儿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睾丸的发育,治疗后睾丸体积能逐渐恢复,提示这种改变是可逆的,故确诊后及早治疗对保证睾丸的正常发育颇为重要.

    作者:杨屹;赵国贵;王常林;王宪刚;侯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目的:随访、复查腰骶部囊性脊柱裂术后患儿,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情况.方法:对38例行尿流动力学、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B超及(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结果:①脊髓脊膜膨出占囊性脊柱裂的62%,脊髓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为96%;②骨质缺损≥1.5 cm×1.5 cm者多为脊髓脊膜膨出(P<0.005);③共有8例上尿路功能受损者,残余尿量均≥60 ml,其中4例充盈期膀胱内压力≥1.96 kPa(20 cm H_2O),而3例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者伞部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①腰骶部囊性脊柱裂骨质缺损≥1.5 cm×1.5 cm者易并发神经源性膀胱;②允盈期膀胱内压力增高、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残余尿量明显增多是上尿路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作者:郑百俊;李恭才;张宪生;徐泉;高亚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并发尿瘘的治疗

    目的:总结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并发尿瘘的治疗经验.临床资料:尿道下裂修复后并发尿瘘25例,其中7例并有尿道狭窄,3例有不完全性阴茎阴囊转位,在修复尿瘘同期修复了尿道狭窄和阴茎阴囊不全转位.治疗结果:一次修补成功23例(92.0%).结论:尿瘘修补应同期解决尿道狭窄,也可以同期解决阴茎阴囊转位.为避免缝合的尿瘘与外层皮肤缝合缘重叠,故以皮瓣推进法为好.

    作者:郑金荣;黄澄如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鞘膜囊内注射药物对睾丸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鞘膜囊内注射药物后对睾丸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周龄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用手术解剖出有睾丸后,分别将其浸泡于99%乙醇、30%尿素、5%四环素、生理盐水溶液内5分钟,然后放回阴囊.喂养2个月,再分别切取各组睾丸进行重量、体积及组织学等检查.结果:显示乙醇、尿素、四环素溶液组的睾丸不但其重和体积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而且组织学上也有明显的损害.结论:鞘膜囊内注射药物对幼鼠睾丸造成了损害.提示不宜进行鞘膜囊内注射药物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作者:林涛;龚以榜;李旭良;魏光辉;林国安;何大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尿道下裂治疗现状

    尿道下裂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阴茎向腹侧弯曲.本症是前尿道发育不全,故尿道口位于正常尿道口近侧至会阴部的途径上,而阴茎腹侧皮肤缺少.系带缺如,背侧包皮堆积如帽状.

    作者:黄澄如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隐睾患儿附睾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对腹股沟管型隐睾患儿20例的附睾形态及光镜、电镜下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年龄小为9个月,大14岁.右侧隐睾12例,左侧2例,双侧6例.在行睾丸牵引固定术中观察睾丸及附睾形态,并剪开附睾头部被膜切取1 mm×1 mm×1 mm大小组织,3%戊二醛固定.光镜组常规HE染色,电镜组枸橼酸铝及醋酸铀双染色后进行观察.

    作者:陶文芳;王文杰;李召铸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先天性肾积水出生前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目的:研究同期收治的一组出生前、一组出生后诊断的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后随访评价其产前诊断早期治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方法:根据症状、B超、静脉尿路造影、核素及我院肾病研究所制定的肾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对两组共44例的术后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9例出生前诊断患儿中平均手术年龄72天,随访率100%,除1例双侧巨大肾积水患儿合并一侧肾下盏小结行外,余均正常.35例出生后诊断纽平均手术年龄5岁,随访率65.7%;受检者核素动静态扫描全部异常;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肾小管功能五项指标均呈阳性反应.结论:在同期不等数的病例对照的随访研究中,均可证实先天性肾积水的产前诊断及出生后早期手术的可行性、优越性、重要性.产前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程泽和;刘唐彬;李穗生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睾丸引带的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目的:了解睾丸引带的组织学特性和解剖学特征,探索睾丸引带在睾丸下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解剖14具不同胎龄死胎,记录睾丸位置、引带形态及末端附着部位并切取引带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睾丸引带为横纹肌,末端附着十耻骨联合和腹股沟韧带并且随睾丸下降逐渐缩短变细.结论:人类睾丸引带在睾丸下降过程中可能起引导和牵引睾丸通过腹股沟管的作用,但不能牵入刚囊,睾丸引带缺如或提前退化可能足隐睾的重要因素.

    作者:曲金龙;岳军正;蔡辉;毕元芬;丁爱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明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肾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5例肾母细胞瘤中PCNA表达阳性者12例,其中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3例,阳性率为34.29%,其阳性率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P<0.05);PCNA阳性者其S期细胞指数及增殖指数(PI)均显著高于PCNA阴性者(P<0.05),而其五年牛存率,16.67%,则显著低于PCNA阴性者的73.91%(P<0.01).结论:在肾母细胞瘤中,PCNA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敏感指标,在其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方;刘国华;张忠德;蔡威;徐卯升;何建华;李衷初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应用~(99m)锝标记二巯基丁二酸闪烁照相诊断肾瘢痕

    目的:证实~(99m)锝标记二琉基丁二酸(~(99m)TC-DMSA)肾皮质闪烁照相是诊断急性肾盂肾炎及肾瘢痕敏感而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对8例13侧有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肾脏作了~(99m)TC-DMSA检测.结果:11侧肾皮质分别有1~4级瘢痕形成,检出率11/13.肾皮质损害程度与返流严重性呈正相关.同期相应的IVU及B超检查并未发现有肾皮质损害.结论:与IVU及B超相比,对VUR病例进行~(99m)TC-DMSA检测能早期发现肾瘢痕.

    作者:葛琳娟;曾纪华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尤其是<1岁小儿睾九卵黄囊瘤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资料:Ⅰ期10例,其中<1岁7例,Ⅱ期4例,均实行高位精索睾丸切除.9例辅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Ⅰ期5例.Ⅱ期4例,仅1例有阳性发现,术后均末行规则的化疗.结果:获访12例中生存9例(<1岁Ⅰ期仪行单纯高位精索睾丸切除5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4例,前者全部生存,时间25个月至10年),死亡3例.均大于1岁,死凶为肺和腹膜后转移.结论:对无转移及复发的年龄<1岁之Ⅰ期患儿,单纯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分期的准确及密切观察.

    作者:刘国昌;耿进妹;王春华;王圣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改良MAGPI术治疗中度阴茎下弯的冠状沟型尿道下裂

    MAGPI术于1986年在我国首次开展以来,为无阴茎下弯或有轻度阴茎下弯的冠状沟型抹道下裂的患儿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手术方法.可是在冠状沟型尿道下裂中仍有部分伴有中度或以上的阴茎下弯畸形,仅用MAGPI术则难于解决阴茎下弯的问题.而用尿道延伸术又易造成尿道口的狭窄或尿道远端的缺血坏死,甚至尿道回缩等.因此,我们将尿道延伸术加以改进,并与MAGPI术联合应用于10例有中度阴茎下弯的冠状沟型尿道下裂,均获成功.

    作者:陈于明;邹大卫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46,××男性综合征4例报告

    目的:探讨46,××男性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资料:4例46,××男性,均有尿道下裂,2例伴有隐睾,2例为同胞兄弟.全部病例性腺活检,均为睾丸组织,1例双侧睾丸上方有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治疗结果:4例均作男性方案处理,例1及例2已成功地用膀胱粘膜作了尿道成形术.结论:尿道下裂伴隐睾或有多发畸形者,应作性染色体检查及性腺活检.手术治疗应尽早施行,以减少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压力.

    作者:谢家伦;刘文旭;李桂生;刘唐彬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治疗输尿管异位开口

    目的:探讨输尿管异位开口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用粘膜下隧道法)治疗17例.结果:14例经1~12年随访,排尿正常,无腰部酸痛和其他不适,尿常规和细菌培养均阴性,常规IVU检查显示移植输尿管和所属肾段显影良好.结论:本术式是治疗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较好方法.

    作者:谢平迅;黄洪才;方海林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