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光;呙连胜;朱大江;缪雪阳;明亚芳
中华小儿外科学分会胸心学组,于1997年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112篇,出席会议代表96人,来自全国15个省市,38个单位,中华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潘少川教授、顾问张金哲教授、中华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朱晓东教授到会讲话表示祝贺,全国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苏鸿熙教授、汪曾伟教授、丁文祥教授参加大会作了专题报告和参加了讨论.
作者:李仲智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肛门失禁及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肛门失禁的机制.方法:采用一种半导体力敏式测压仪对正常儿童、各种原因的肛门失禁及肛门失禁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后患儿进行静态、动态及模拟状态下的测压.结果:失禁者肛管大拖出力明显降低(P<0.005);反映横纹肌功能的球海绵体肌反射、肛皮反射及主动收缩均明显降低或缺乏(P<0.05);低感觉气量明显升高,尤其是在骶脊膜膨出失禁组(P<0.001);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后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提示不同原因所致的肛门失禁机制不完全相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改善肛门控制在于增加肛管长度、恢复了肛管感觉、建立了主动意识控制.
作者:杨刚;赖炳耀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肠壁内在神经变化及其与小肠功能和免疫排斥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13例,术后定期测肠壁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一氧化氮(NO)神经(组织化学法)活性反应.5例正常大鼠对照研究.结果:术后早期各种神经活性下降,短期恢复,排斥期前VIP和SP活性再次明显下降,但NO神经反应性仍可维持.结论:小肠移植后肠壁内在神经成分和活性可保存,其变化特点可用于判断移植小肠功能和监测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孙晓毅;王果;魏明发;胡道松;茹立强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先证者(Ⅳ_1):男,10岁,因颈椎半脱位收住院,2年前曾行颈部神经纤维瘤切除术.体检:全身皮肤有散在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牛奶咖啡样斑,尤以颈部皮肤居多,成片状,可扪及硬性皮下结节,胸式呼吸减弱,X线片示颈推半脱位,MRI示C2~C3椎管内有瘤体占位,脊髓受压变扁向前移位.
作者:孙琳;于凤章;邓京城;张学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88~1994年,笔者采用多根三棱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13岁,平均5.6岁.新鲜骨折2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3例.骨折部位:中段17例,上段8例,粗隆下3例.
作者:何慕舜;何汉京;吴彪 刊期: 1997年第05期
血清铁蛋白(SF)是一种贮存铁的蛋白质,许多恶性实体肿瘤患者SF增高.SF对恶性肿瘤诊断、预后估计有重要作用.笔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小儿恶性实体肿瘤SF,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毕迅;陈琦;贾莉婷;杨启政;许华峰;刘东峰 刊期: 1997年第05期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小儿恶性淋巴瘤中P53抑癌基因和bcl-2癌基因表达水平,探讨两种基因的改变与小儿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作者:宋万波;吴莎;王天有;朱琪;林久治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生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疗20例,恢复良好15例,治愈率为75%;死亡5例,病死率25%.结论:对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小儿神经功能恢复率大于成人.
作者:陈谦学;王国安;叶应湖;陈坚;陈治标;王以诚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髂腰肌脓肿超声诊断及导向引流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观察脓肿的范围及邻近组织结构.结果:超声诊断骼腰肌脓肿24例,其中16例经腹膜背侧面切开手术引流,另外8例经皮肤穿刺抽吸脓液.将收集到的脓液作培养,15例培养出葡萄球菌.结论:超声容易诊断小儿髂腰肌脓肿,治疗可采用经皮腹膜后引流.
作者:全学模;刘正全;谈必龙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方法:1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中,右冠状动脉瘘13例(72.2%),常见的瘘入心腔为右心室(55.6%).除1例施行冠状动脉瘘支直接结扎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瘘在诊断明确后,应及时手术治疗;体外循环下直视修复术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庄建;张镜芳;陈伟达;杨小慧;陈欣欣;熊卫萍;岑坚正;陈寄梅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2天,因其母产前B超检查时发现患儿胃呈两个连通的球形,生后出现腹胀、无胆汁的呕吐入院.体检: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轻度脱水征.腹软,可见胃型.通过胃管向胃内注入少量钡剂转动体位见胃部出现双球征,远侧球内钡剂不能再流入近侧,有少量钡剂进入小肠,12小时后观察胃仍旱双球形,有钡剂残留.拟诊为胃输出道梗阻.
作者:曲修水;张中广;信明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93年以来我科应用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儿童手、足瘢痕挛缩19例,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4.9岁.手部瘢痕挛缩7例,足部瘢痕挛缩12例.
作者:汪广嘉;周启星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我院1985年8月~1995年8月,对48例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X线监视下手法整复闭合经皮穿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民;周传凯;任中元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性别畸形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性染色体、尿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同醇、选择性尿道或尿生殖窦造影、性腺活检,对1984~1995年收治37例性别畸形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分成四类:女性假两性畸形17例、男性假两性畸形13例、真两性畸形3例、混合性腺发育不全2例.另有Turner综合征1例、Klinefeher综合征1例.结论:不能单凭外牛殖器的形态或性染色体来诊断性别畸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希圣;陈美章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2个月.因右侧阴囊红肿渐加重,伴发热40天入院.患儿生后20天因哭闹、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右侧阴囊红肿,疑为睾丸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此后阴囊红肿时轻时重,持续发热,体温在38℃左右,能正常吃奶,排便排尿正常.
作者:孔燕;王翔;魏华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在1995年,我们对30例阑尾炎患儿采用右下腹横纹切口皮内缝合的方法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
作者:李龙;张金哲;潘云港;李晓军;徐延波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对小儿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对防止术后复发的措施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收治小儿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44例,均经病理证实.该病术后复发率颇高,12例因复发而再次或多次手术,复发率达36%.其中胫骨为常见的复发部位,占67%.结果:35例行刮除病灶植骨术,术后11例复发.其中胫骨13例,复发7例.对9例胫骨以前方破坏为丰的病变,手术方法由刮除病灶植骨术改进为蝶形切除病灶植骨术,术后1例复发.结论:蝶形切除病灶植骨术是防止小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术后复发的较好方法.
作者:万树斌;马书进;张质彬;张学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近7年来应用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联合阴囊中缝皮管治疗重型尿道下裂的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57例,平均年龄3.8岁,阴茎阴囊型30例,阴囊型20例,会阴型7例.平均重建尿道长度4.5 cm.所有病例在术后1个月内检查1次,其中30例得到1~5年的随访.结果:一期手术成功率87.8%,阴茎外观满意.尿瘘6例(10.5%),尿道口狭窄再次成形1例(1.7%).本组中27例伴有阴茎发育不良,术前应用hCG或睾丸素霜以改善阴苇大小及包皮量,术后尿瘘发生率11.1%.结论: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加阴囊中缝皮管为矫治重型尿道下裂的一种较理想术式,对阴茎发育不良的尿道下裂,术前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重型尿道下裂不作近侧转流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绍基;黄鲁刚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8个月.出生后20天发现脐部间断有尿液和粪臭肠液流出,于咳嗽、哭闹、大便和排尿时明显.脐部体检:脐部呈粘膜息肉状,中央有瘘口,脐周皮肤呈湿疹样改变.
作者:祁永波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鞘膜突未闭畸形的先天性疾病,一般均不能自愈,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效果可靠的方法.但因不少家长惧怕手术和某些非专业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使相当数量的患儿接受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导致其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索损害,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理贤 刊期: 199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