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康;夏慧敏;潘韶芳;余家康
患儿:男,7.5岁.因跑步跌倒后出现腹痛、心悸及面色苍白2小时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表情淡漠,四肢冰凉,桡动脉搏动细弱122次/分,血压6/4 kPa(50/30mmHg).腹饱满,全腹压痛,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B超:腹腔大量积液,脾门至脾尖区回声不均,肝包膜完整,示外伤性脾破裂.
作者:金先庆 刊期: 1996年第05期
小儿肝胆外科是小儿腹部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院统计小儿肝胆外科疾病占腹部外科住院总人数的8.7%,其中很多属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这些疾病东方民族的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国家,我国这些病的发病数居世界之首.
作者:李振东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为解决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胆道返流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囊肿切除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形术.1992年~1995年共手术治疗13例,男3例,女10例.年龄60天~12岁.凡能适合手术切除囊肿的患儿,不论囊肿大小及类型均适宜做该术式.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2周痊愈出院.
作者:赵莉;李振东;李索林 刊期: 1996年第05期
通过对46例外科性黄疸患儿核素肝胆显像特点的分析,结合B超及手术所见,探讨了核素肝胆显像在小儿外科性黄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桑士标;董慎安;顾志成;张锡庆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为了提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和复发率,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经后内侧松解足背皮瓣旋转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1例(35足),其中8例(13足)行内侧韧带重建.手术年龄5个月~3岁.随访18例(32足),根据足外形、踝关节活动度、步态、行走时疼痛和X线表现,并参照Jerry等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优26足(81%),良5足(16%),差1足(3%).改进后的手术方法使足内侧软组织松解满意,可在无张力下缝合内侧切口,跗骨关节能完全复位,增加了足内侧稳定性,减少了远期并发症和降低了复发率.
作者:胡月光;陈永军;王祖耀;张国波;蒋映兰;雷敏;褚先秋 刊期: 1996年第05期
小儿原发性胆管结石较少见,其疗效不尽满意.本院1975~1995年收治该病27例,占同期治疗胆石症病例的0.77%,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2~15岁,平均12.2岁;病程4天~12年,平均4.6年.
作者:樊翌明;李荣;高焱明 刊期: 1996年第05期
1992年6月~1994年8月,应用超声引导对小儿假性胰腺囊肿(PPC)行经皮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乙醇注射治疗3例,报告如下.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6~14岁.胰腺炎1例,腹外伤2例,病程1~6周.PPC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2例,直径8~10 cm.
作者:李新丰;刘祖民;魏剑锋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为了保护扩张的颈内静脉不致破裂,应用扩张静脉段包裹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本组共24例,经随访2年6个月至20年,23例治愈.手术要点是应用人造血管或自体阔筋膜对扩张的颈内静脉进行外包裹,从而避免了结扎血管,保留了该血管的通畅,尤其对双侧病变的治疗更为合理.先天性颈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儿童期频繁出现的胸腔压力增高为本病的主要诱因.该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刘贵麟;高艳华;彭少林;苏刚 刊期: 1996年第05期
婴幼儿难复性腹股沟嵌顿疝较常见,以往多采用给镇静剂后手法复位,但因其局部疼痛,患儿不能合作,哭闹,使局部肌肉收缩,疝环紧张,常致复位失败.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可使患处痛觉消失,肌肉松弛,使手法整复易于成功.
作者:王增章;陈予军;隋德华;赵君静;胡南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以往小儿施行胰体尾切除术,常同时切除脾脏,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的认识,保留脾脏的术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施行了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7、10、12岁.3例患儿均为上腹部挤压伤,剖腹探查发现为单纯的胰体部断裂,施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
作者:乔宝成;胡继国;陶文芳 刊期: 1996年第05期
儿童浮膝损伤较少见,多由于强暴力所致,并发生在同侧股骨、胫腓骨完全性骨折时.本院1971~1994年12月共收治11例,患儿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5岁.男8例,女3例.1例为双侧浮膝损伤.平均随访5.5年.随访5年以上5例.随访时无跛行,下肢肌肉未见萎缩,膝关节无肿胀、疼痛,关节活动正常,无不稳定现象.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股骨弯曲2例,2年后骨髓腔开始通畅,弯曲逐渐纠正.
作者:王雅芹;马承宣;李浩宇 刊期: 1996年第05期
1996年6月24~27日第二届全国小儿肝胆外科学术会议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83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32篇,其中大会宣读77篇.张金哲、金百祥和王慧贞教授分别在大会上做了专题讲座.此次大会学术空气浓厚,代表们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起到了交流经验,促进发展的作用.下面分专题进行介绍.
作者:牛爱国 刊期: 1996年第05期
对膝周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行常规保留肢体的手术,多会给患儿带来双下肢不等长,而在患侧膝关节平面上有一个能主动运动的关节将使患肢功能大大优于膝上截肢者.为此,介绍一种外科治疗此类患儿的术式--胫骨旋转成形术.
作者:应明;李光业 刊期: 1996年第05期
我院自1992年以来,在收治小儿烧伤患儿中,符合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诊断者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8个月~1岁5个月.烧伤面积15%~54%,其中三度烧伤面积8.75%±4.58%.临床表现:TSS发病时间为伤后24~72小时.本组6例体温39.5~41℃,心率180~210次/分,呼吸40~60次/分.腹泻5例,呕吐4例,腹胀3例,皮疹3例,皮疹后脱屑2例,精神障碍3例,少尿3例,休克2例.
作者:张文奎;乔骋;周宝宏 刊期: 1996年第05期
17例小儿自体颅骨瓣左下腹壁皮下埋藏及再植修复颅骨缺损,年龄6~14岁.特重型颅脑损伤6例,重型11例.右侧8例,左侧9例.颅骨瓣直径大者9 cm×8 cm,小者5 cm×3.5 cm,疗效满意.
作者:孙守波;贺志刚;黄登朝;逯德胜 刊期: 1996年第05期
笔者1980年以来诊治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5岁;左侧1例,右侧4例.桡骨头脱位方向:前方1例,前外侧4例.4例急症患儿早期手法复位并无困难,术者一手握持腕部旋转前臂,另一手在肘前方按桡骨头脱位的相反方向挤压还纳桡骨头,并渐屈肘90°,即可复位成功.复位后患肢前臂旋后位固定,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经平均3年5个月的随访观察,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满意.另外1例受伤1周后就诊,手法复位失败后采用切开复位加环状韧带修补,经半年随访,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接近于正常.
作者:裴宝岩;宋玉荣;马小龙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为了积极有效地治疗儿童肘部损伤后发生的肘外翻畸形,对肘外翻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本组共26例,肘部损伤时年龄2~14岁(平均7.5岁).儿童肘部损伤为肱骨外髁骨折14例,肱骨外髁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1例,肱骨髁上骨折8例,肱骨内髁骨折1例,桡骨小头脱位2例.肘关节提携角20~45°(平均28°).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19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19例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作神经松解前移术,平均随访6.6年,优良率88.2%.5例肘外翻作肱骨髁上截骨术,平均随访9.4年,肘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延误诊治、复位固定不良是儿童肘部损伤后发生肘外翻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准确复位和确切固定是减少肘外翻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有移位的骨折的反复手法复位可加重骨骺损伤.8岁以上严重肘外翻畸形可作肱骨髁上截骨术矫正,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应早期作尺神经松解前移术.
作者:黄耀添;刘金祥;李稔生;傅炳峨 刊期: 1996年第05期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可靠、彻底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些单位和个体行医者应用药物局部注射治疗腹股沟斜疝.本院于1993~1994年收治4例因药物局部注射后引起并发症的斜疝,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阳;马书进;童鹤翔;徐万华 刊期: 1996年第05期
患儿:女,7岁,因左上腹肿块1年半入院.发现肿块时如核桃大小,入院前4个月肿块明显增大.无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体检:精神佳,活动玩耍自如,发育营养良好.腹平软,肝脏不大,左中上腹可触及8 cm×8 cm×10cm的包块,质地中等硬度,边缘清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移动度好,无触压痛.
作者:王炳海 刊期: 1996年第05期
患儿:男,1岁6个月.出生后发现脊柱侧凸.体检:胸腰段脊柱左侧凸,背部有2 cm×3 cm血管痣,右足短1.5 cm,右下肢较对侧细1.0cm,肌力稍差.脊髓造影胸12~腰3呈岛屿征.CT检查:腰1水平见一骨嵴前后横穿椎管.脊髓探查术后患儿持续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兰斌尚;崔宽龙;王尚昆;程斌 刊期: 199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