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乔宝成;胡继国;陶文芳

关键词:保留脾脏, 胰体尾切除术, 外分泌功能, 抗肿瘤能力, 剖腹探查, 免疫功能, 临床资料, 上腹部, 挤压伤, 并发症, 胰腺, 小儿, 术式, 术后, 认识, 患儿, 断裂
摘要:以往小儿施行胰体尾切除术,常同时切除脾脏,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的认识,保留脾脏的术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施行了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7、10、12岁.3例患儿均为上腹部挤压伤,剖腹探查发现为单纯的胰体部断裂,施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为提高小儿肝胆外科诊治水平而努力

    小儿肝胆外科是小儿腹部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院统计小儿肝胆外科疾病占腹部外科住院总人数的8.7%,其中很多属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这些疾病东方民族的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国家,我国这些病的发病数居世界之首.

    作者:李振东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致尺神经损伤2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很多,经皮穿针内固定因其效果确实、并发症少,应用广泛.但近笔者收治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致尺神经损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6岁.因左肘关节外伤后疼痛、功能障碍2小时入院.体检:左肘关节轻度肿胀,明显压痛,尺、桡动脉搏动好,腕及手指的感觉、运动无异常.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马承宣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严重外伤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探讨

    介绍Mckay手术加隐动脉皮瓣治疗小儿严重外伤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应用情况,本组按Mckay原则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同时采用带血管蒂岛状隐动脉皮瓣,交腿移植修复踝跟部皮肤缺损创面,共治疗5例.术后随访,踝跟部外观满意,无片状瘢痕或溃疡,踝关节背伸10~20°,跖屈15~25°,内、外踝连线与足底纵轴线夹角为80~90°.评分优4例,良1例.该术式对矫正小儿严重外伤性马蹄内翻足踝部畸形,恢复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显文;向代理;刘正全;张德文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9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本院1992年底开展此项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占治疗总数的20%,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海;吴光林;张荣良;王文睿;庄聪文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重症胰腺炎11例的外科治疗

    为了提高对儿童重症胰腺炎的诊治水平,对11例经手术证实为小儿重症胰腺炎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986年以前以单纯腹腔引流为主治疗4例,病死率50%;1986年以后以腹腔灌洗,胰床广泛切开,多管引流等综合措施为主治疗7例,病死率14.3%.早期手术,胰床广泛切开,术后加用腹腔灌洗,彻底引流,营养支持以及及时进行重症监护等综合措施,对改善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华网孝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胆道闭锁合并肝外胆管囊肿

    本院近年收治5例合并肝外胆管囊肿的胆道闭锁,报告并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共5例,均因生后早期出现黄疸、排陶上样大便就诊.入院年龄为出生后1~7个月.女4例,男1例.体检:肝脏有不同程度增大,质硬.均未触及囊性肿物.

    作者:马继东;叶蓁蓁;马汝柏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胫骨旋转成形术

    对膝周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行常规保留肢体的手术,多会给患儿带来双下肢不等长,而在患侧膝关节平面上有一个能主动运动的关节将使患肢功能大大优于膝上截肢者.为此,介绍一种外科治疗此类患儿的术式--胫骨旋转成形术.

    作者:应明;李光业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儿童浮膝损伤的治疗

    儿童浮膝损伤较少见,多由于强暴力所致,并发生在同侧股骨、胫腓骨完全性骨折时.本院1971~1994年12月共收治11例,患儿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5岁.男8例,女3例.1例为双侧浮膝损伤.平均随访5.5年.随访5年以上5例.随访时无跛行,下肢肌肉未见萎缩,膝关节无肿胀、疼痛,关节活动正常,无不稳定现象.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股骨弯曲2例,2年后骨髓腔开始通畅,弯曲逐渐纠正.

    作者:王雅芹;马承宣;李浩宇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第二届全国小儿肝胆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1996年6月24~27日第二届全国小儿肝胆外科学术会议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83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32篇,其中大会宣读77篇.张金哲、金百祥和王慧贞教授分别在大会上做了专题讲座.此次大会学术空气浓厚,代表们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起到了交流经验,促进发展的作用.下面分专题进行介绍.

    作者:牛爱国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颅骨瓣腹壁皮下埋藏与再植

    17例小儿自体颅骨瓣左下腹壁皮下埋藏及再植修复颅骨缺损,年龄6~14岁.特重型颅脑损伤6例,重型11例.右侧8例,左侧9例.颅骨瓣直径大者9 cm×8 cm,小者5 cm×3.5 cm,疗效满意.

    作者:孙守波;贺志刚;黄登朝;逯德胜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原发性胆管结石27例

    小儿原发性胆管结石较少见,其疗效不尽满意.本院1975~1995年收治该病27例,占同期治疗胆石症病例的0.77%,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2~15岁,平均12.2岁;病程4天~12年,平均4.6年.

    作者:樊翌明;李荣;高焱明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治疗方式的探讨

    为了对小儿肝前型门脉高压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寻找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本院20年来收治的27例小儿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行断流术者14例,分流术8例,单纯切脾和大网膜包肝包肾术5例.随访16例,5例有再出血史.随年龄增长出血逐渐停止,全组无死亡.结论:小儿肝前型门脉高压症主要是由于门静脉主干或脾静脉梗阻、栓塞而致门静脉压力增高,而肝脏功能、结构均正常,预后好.自然侧支循环形成为本症好的结果.因此提倡做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手术,如大网膜包肝包肾、脾肺固定术.断流术主要用于救治大出血者及反复多次出血者.分流术及脾切除的目的在于降低门脉系统压力避免静脉曲张,并能刺激自然侧支分流.所以分流术以远端分流较好,并只主张行巨脾切除.

    作者:邱晓虹;张金哲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假性胰腺囊肿的乙醇注射治疗

    1992年6月~1994年8月,应用超声引导对小儿假性胰腺囊肿(PPC)行经皮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乙醇注射治疗3例,报告如下.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6~14岁.胰腺炎1例,腹外伤2例,病程1~6周.PPC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2例,直径8~10 cm.

    作者:李新丰;刘祖民;魏剑锋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先天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

    介绍临床以肝脾肿大、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少见的遗传病一先天性肝纤维化的概念、诊断与治疗.1993年以来收治先天性肝纤维化3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行睥切除、贲门胃底断流术.术后随访1~3年,患儿发育、营养佳,无再出血,肝功能正常,近期疗效满意.复习文献结合本组病例诊治认为,临床发现肝脾肿大、门脉高压、肝内胆管多发性扩张、肝功能基本正常者应想到该病.肝脏组织学特点为汇管区纤维增生明显,肝小叶结构正常.为预防术后并发症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王慧贞;王夫;王之章;王维林;黎明;曲日斌;吕良英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脾多发性囊性淋巴管瘤1例

    患儿:女,7岁,因左上腹肿块1年半入院.发现肿块时如核桃大小,入院前4个月肿块明显增大.无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体检:精神佳,活动玩耍自如,发育营养良好.腹平软,肝脏不大,左中上腹可触及8 cm×8 cm×10cm的包块,质地中等硬度,边缘清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移动度好,无触压痛.

    作者:王炳海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肝破裂的非手术治疗

    报道我院近5年收治的32例小儿肝损伤病例,男27例,女5例.年龄;新生儿1例,1~3岁7例,~6岁11例,~13岁13例.病因为撞伤29例,碾压伤2例,新生儿产伤1例.病变部位:肝包膜下出血17例,肝破裂15例.合并胸外伤3例,合并骨折2例,合并肾挫伤1例.

    作者:麻晓鹏;詹江华;房志勤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先天性食管旁疝20例报告

    为了回顾和评价先天性食管旁疝各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总结近十余年中经手术治疗的食管旁疝20例.患儿男15例,女5例,年龄3天~6.5岁.本组半数误诊为肺脓肿或其他疾病.治疗结果:2例行Belsey术,均复发;15例行Nissen术,术后1例折叠过紧,1例并发回肠套叠,2例食管下段轻度狭窄,余11例随访2~10年,2例有折叠部分疝出;Thal手术2例,近期效果好.由于该病易发生胃扭转或嵌顿,确诊后应立即手术.应注意防治Nissen手术后发生折叠过紧及滑脱等并发症,Thal术的近期疗效好.

    作者:江泽熙;皮名安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后内侧松解足背皮瓣旋转治疗马蹄内翻足

    为了提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和复发率,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经后内侧松解足背皮瓣旋转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1例(35足),其中8例(13足)行内侧韧带重建.手术年龄5个月~3岁.随访18例(32足),根据足外形、踝关节活动度、步态、行走时疼痛和X线表现,并参照Jerry等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优26足(81%),良5足(16%),差1足(3%).改进后的手术方法使足内侧软组织松解满意,可在无张力下缝合内侧切口,跗骨关节能完全复位,增加了足内侧稳定性,减少了远期并发症和降低了复发率.

    作者:胡月光;陈永军;王祖耀;张国波;蒋映兰;雷敏;褚先秋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1例严重肝胆胰十二指肠损伤处理体会

    患儿:男,5岁.三轮车压伤致腹部疼痛、呕吐3小时入院.体检:患儿意识清楚,精神差,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及血压微弱,心率124次/分.腹膨隆,腹肌紧张.满腹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腹腔穿刺见不凝固血性液体.入院后在积极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肝右叶前缘有3 cm裂口,胃窦部前壁有2 cm裂口,十二肠降部严重挫伤,胆总管下段及胰头完全离断.

    作者:黄先和 刊期: 1996年第05期

  • 小儿门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术的远期随访及评价

    为了观察小儿门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术的远期疗效,随访行脾肾静脉分流术后3年以上的患儿26例.手术时小年龄5岁.术前有呕血、便血者19例,其余均有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属Child A级13例、B级11例、C级2例.肝内型20例.1980年前的10例均行传统的睥肾静脉分流术,1980年后的16例行改良脾肾静脉分流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25例(96.1%)获访,平均随访9年.死亡6例.通过对1980年前后两组对比观察,术后10年以上生存率及病死率1980年后组优于前者(P<0.05).认为脾肾静脉分流术对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肯定价值,联合手术可提高其疗效.

    作者:李振东;牛爱国;陈新英;时保军 刊期: 1996年第05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