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承新;薛崇德

关键词:血管瘤增生, 退化机制, 细胞外基质, 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 自然病程, 中心环节, 新生儿期, 良性肿瘤, 结构形成, 蛋白分解, 增生期, 管状, 管道
摘要:血管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良性肿瘤,90%可在10岁内完全退化.其自然病程包括增生期(proliferate phase)、退化期(involuting phase)、退化完成期(involuted phase)三个阶段[1].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2].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在血管瘤中起重要作用[3,4].目前已知,血管形成中心环节包括: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分解;内皮细胞的移行、增生;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状结构形成和管道再通[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脐膨出伴膀胱外翻一例

    患儿:男,3小时.出生后即发现脐部包块及下腹红色肿物伴溢液,于1993年10月12日急症入院.体检:体重3.7gk,心肺正常.脐部见一囊性包块约5cm×4cm×4cm,表面有一层光泽而透明的囊膜,其内可见肠管.在囊顶偏上方有脐带附着,囊膜下部不完整,与下腹部红色肿物相连,乃外翻的粘膜包块,其中持续溢液.腹壁皮肤与囊膜及粘膜融合.耻骨在中线连合.阴茎和睾丸正常.脐与肛门间距离缩短.肛门正常.

    作者:郑光海;魏孝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杂志上经常应用的名词,但尚未见有作者给其一个明确的含义.综合文献报告大致可定义为:对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预防并发症,减少手术病死率,促使早日康复的措施称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蔡威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脾脏恶性肿瘤二例

    例1:女,6岁.因左上腹肿块疼痛2个月入院.体检:体温37.8℃,全身情况欠佳,消瘦.左上腹可触及包块,有压痛,表面有结节感.超声波显示脾脏增大,脾径增厚,睥内有散在低回声区.胸部x线片示脾影增大,左膈肌抬高及左胸腔少量积液.钡餐见胃大弯侧有压迹.血红蛋白为7.5g/L.术前诊断脾功能亢进,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光滑,固定,与膈及侧腹壁形成广泛粘连.

    作者:祁永波;李权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恶性实体瘤患儿IL-2R的变化及其表达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恶性肿瘤患儿免疫紊乱发生饥制,检测了30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患儿外周血IL-2R、CD16的含量变化,并观察经PHA刺激后培养0,24,48,72小时肿瘤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IL-2R的活性表达,目的是了解肿瘤患儿免疫功能受抑的程度,探讨机体免疫机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李世光;陈兰萍;岳月娥;赵俊萍;陈博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纵隔肿瘤27例

    我院自1982年至1994年收治纵隔肿瘤患儿27例,本文就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小儿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进行了重点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0例.3岁以下6例,3~7岁8例,7+~14岁13例.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者23例,脑转移者1例,肺实变体征8例,上腔静脉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者3例.主要依靠X线、CT、MRI确立诊断.术前误诊为肺炎3例,胸腔包裹性积液1例.肿瘤全部切除26例(2例合并肺叶切除),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作者:于法盛;岳洪义;薛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神经母细胞瘤的多方案联合序贯式化疗初探

    采用多方案联合序贯式化疗对7例Ⅲ、Ⅳ期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术前及术后化疗,使患儿的二年生存率达42.8%,平均生存时间为670天.而传统化疗的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74天,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意义(0.02<P<0.05)(时序检验),且多方案联合序贯式化疗组并未产生严重的化疗副作用.

    作者:郑修军;董蒨;江布先;黄婉芬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提高小儿肿瘤的诊治水平与生活质量

    癌症发病逐年增加,在小儿亦不例外.据上海市的发病数与人口比率的推算,全国每年至少有2万至3万新病例发生,加以临床就诊时大多已非早期,从而成为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疾病.在发达国家中,继意外伤亡之后,恶性肿瘤已是第二位死亡原因.为此引起普遍关注,小儿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应该有更多的学者从事这一课题.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新生儿腹腔睾丸畸胎瘤一例

    患儿:男,1月.以腹部包块2天之主诉于1993年4月24日入院.2天前患儿哭闹时,无意中发现在下腹有桃子大小包块,活动,无压痛,无发热及哭闹不安.大小便正常.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家中无遗传及类似病史.

    作者:徐泉;李恭才;张宪生;郭正团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单纯性肾囊肿二例

    例1:男,13岁,因腰痛,腹胀伴左上腹肿块2个月入院.体检:除左中上腹部触及表面光滑、拳头大小肿块外,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IVP:左肾无功能,右肾正常.B超:左肾重度积水,右肾正常.术前诊断为左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可能.

    作者:张顺兴;卜强;张克贤;陈向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肾上腺巨大无功能腺瘤一例

    患儿:女,2岁.因左上腹包块1个月于1986年2月18日收住院.体检:BP 10/7 kPa,发育正常,无肥胖,性征无异常.左上腹饱满,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固定,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血、尿常规正常.

    作者:朱干启;陈福连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办的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5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收到论文149篇,交流94篇,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DNA含量、N-myc基因扩增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本文比较分析了1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DNA含量、N-myc基因扩增、临床分期、原发部位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有N-myc基因扩增的死亡率(7/10)明显高于无扩增的(1/8);DNA含量增高与肿瘤的恶性度成正比;临床分期与N-myc基因扩增情况相结合与病死率的关系极为密切.

    作者:刘获;吴建新;呼守生;马汝柏;林久治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25例临床病理研究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较少见,常因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而易与其他骨囊肿或巨细胞瘤等相混淆,故诊断较困难.我院1981~1993年共收治2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作者:张品南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当前儿童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

    基于对儿童肿瘤病理生理的认识提高和各种诊治手段的不断更新,儿童肿瘤的化疗原则和处理概念亦已有很大变更,治疗目的不仅满足于生存率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且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原则已由过去的安全、根治变迁为肿瘤根治、功能维持、心理健康的三者有机结合.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神经母细胞瘤S-100蛋白免疫组化研究及图象分析DNA倍体的预后价值

    本文对32例病理确诊的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有病理标本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同时进行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其中28例进行了瘤细胞DNA定量测定及倍体分析.结果表明: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反映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程度,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出现是该肿瘤分化成熟及预后良好的表现,DNA异倍体是预后良好的可靠标志.

    作者:周鹏飞;周蓉儿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已被临床医学所认识.个体的生理活动经常是与其心理活动同时存在和进行的,不论疾病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都会影响到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引起心理的、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其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并且可以影响疾病的进程.由此可见,单纯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已远远不够,还应从患儿的精神状况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治疗问题.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延期和二次手术的指征与时机

    小儿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早期转移和延误诊治,确诊时已为Ⅲ、Ⅳ期晚期肿瘤者可达50%~70%.对于此类晚期患儿,争取原发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转移灶的满意控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年,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应用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即通过术前化疗使原发肿瘤缩小,为完整切除创造条件,同时能有效地杀灭循环血液中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作者:高解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小儿围手术期管理中,体温是重要环节之一.新生儿、婴幼儿期,体温受外环境影响很明显,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要求的中性环境温度较高,体温调节限度又显然较成人差.其代偿性产热主要依靠增加氧耗和提高代谢率.减少热量损失也主要依赖血管收缩,同时提高热量产生.高热、低温都严重干扰机体的内环境,直接关系患儿术中安全及术后的恢复.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颈纵隔神经母细胞、神经节细胞瘤一例

    患儿:女,5岁.咳嗽、气喘伴颈右侧隆起1年于1995年3月11日入院.1年前出现阵发性咳嗽、气喘,咳嗽呈刺激性干咳.偶伴发热,经青、链霉素肌注可缓解.同时发现颈右侧隆起,咳嗽时明显增大,过正中线至对侧,咳嗽停止时,即可恢复原来大小.睡眠时可闻及气喘声.体检:体温36.7℃、呼吸27次/分,脉搏108次/分,体重14 kg.发育、营养略差,神志清楚,自动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

    作者:徐泉;李恭才;张宪生;高亚;郭正团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技术在小儿实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1964年由Perdce创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也称杂交组织化学(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细胞杂交(cytological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作者:董岿然;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