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任光明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进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髋臼双柱骨折,男36例,女10例,年龄28~61岁,平均35.8岁.采用前后联合进路复位内固定,其中12例后路行大转子截骨改良K-L入路.结果 复位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24例、满意复位14例、不满意复位8例.功能评定按AAOS标准,优28例、良10例、可8例,优良率82.6%.结论 治疗髋臼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进路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作者:凌义龙;魏平洋;韦金忠;何小勇;胡关彪;张胜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able-Pin系统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Cable-Pin系统治疗组、张力带钢丝固定组、胸骨针钢丝环扎术组、聚髌器固定组四组,各2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3.2个月.采用Cable-Pin系统治疗组优良率100%,其中优占85%,占四组中首位.结论 Cable-Pin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稳固,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作者:李守民;徐玮;孔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越来越受到重视.MP感染以儿童多发[1].近年来MP感染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成年人感染率明显上升.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门诊检查发现60例成人MP感染病例,现作一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晓兰;王淑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畸形,由于下垂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视功能,甚至造成弱视[1].多数人以美容为目的而就诊,十分重视上睑下垂的美容治疗效果.本科采用上睑提肌折叠缩短前移这一改良术式治疗上睑下垂,获得了满意的美容效果.现将一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刘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良好的睡眠能促进机体康复和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旺盛[1];睡眠差可影响患者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延长住院时间[2].对于严重交通伤患者,精神上的打击、应激障碍的噩梦、躯体的疼痛及手术都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针对睡眠紊乱治疗及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70%以上创伤后患者的睡眠障碍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3].
作者:罗惠;陈利英;钱莉萍;葛学娣;邹丽华;施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急性重症心肌炎又称暴发型心肌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突出表现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单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早期联合使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DF)能提高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柯亨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胶囊内镜对46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小肠45例,滞留于小肠内1例(经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38例明确出血原因(诊断率82.6%),其中血管畸形15例、小肠肿瘤4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血管瘤5例,憩室1例、息肉1例、小肠溃疡9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胜祥;陈洪梅;马兴刚;王昌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急性胃扩张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急性极度膨胀[1],在短时间内胃壁肌肉张力降低或麻痹使胃内容物不能顺行排出,胃腔内潴留大量液体,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以及循环衰竭,若抢救处理不及时可因休克或胃壁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而死亡[2].
作者:祁彬;颜秀侠;许海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长期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对哮喘治疗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病情发作时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而是要在尽量控制发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正规抗哮喘药物的应用是控制哮喘发作的重要治疗措施.为了解正规治疗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作者采用儿童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券(PAQLQ)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雪典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重症哮喘指的是哮喘急性发作,常规平喘药物不能控制的哮喘,是急诊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1].重症哮喘病情复杂、变化快,若处理不及时可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致死亡.对哮喘急性发作的积极正确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院急救中心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抢救哮喘急性发作患者79例,现对其临床特征作一分析,并对救治措施作一探讨.
作者:宋文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用不同浓度的CXCL12处理后,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组中PANC-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MMP-9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CXCL12作用后,人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细胞和上清液中MMP9和VEGF的表达亦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结论 CXCL12可以通过上调MMP-9和VEGF的表达从而增强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刘晓毅;仇广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1].为了使患者安全渡过化疗期,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可应对和减轻化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为探讨系统护理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效果,作者采用半随机方法将60例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实施系统护理模式和现行的常规护理模式,作比较分析.
作者:吴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医疗中抢救急危重患者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广泛,特别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能及时、快速地气管切开,不但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为各临床专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尤其为患者各生命脏器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1].本科2000年2月至2009年6月行气管切开208例,现作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花荣;延青;王娜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腹水中CEA、CD44的表达量,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7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腹水标本,经real-time PCR定量测定CEA、CD44基因的表达情况,数据采用2-ΔΔCT法处理.结果 经过9~55个月随访,107例胃癌患者中19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CD44基因的表达含量与术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CEA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r=0.83,P<0.01).结论 胃癌腹水中CEA的含量能够证实肿瘤分期,而CD44的含量能够预测肿瘤的转移可能性,因此胃癌患者腹水中CEA、CD44的表达对肿瘤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作者:陈磊;陶怡菁;袁向亮;吕文杰;刘颖斌;毕建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骨科老年脊柱患者的手术率逐年上升,术后出现的认知障碍也越来越多,它可导致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加、死亡率提高、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本科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60岁以上的老龄脊柱患者348例,在脊柱手术后发生认知障碍27例.
作者:杜香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上常见病,可累及心血管、肾等重要器官.糖尿病性慢性血管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血小板参数和纤维蛋白原(Fib)在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时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作者分别检测有、无微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及健康人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以及Fib水平指标,并作对照分析.
作者:于广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密切相关[1].纤维蛋白原(Fg)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血浆糖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血凝过程,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当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时其浓度发生改变,二者浓度升高反映了机体凝血继发纤溶的亢进.
作者:荆卫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感染后咳嗽是指在发生轻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的干咳,通常发生在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季节[1].目前治疗感染后咳嗽的药物种类及方法较多.本文总结分析本科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疗效.
作者:陈建波;谢伟国;谢诤;江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颅脑损伤多发生于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及打击伤,常合并有复合伤,四肢骨折是颅脑损伤合并伤中的常见类型.以往认为该类患者创伤严重、死亡率高,四肢骨折早期手术风险大,多主张保守治疗.近年来由于骨科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固定材料的改良,使合并伤四肢骨折能够得到早期的手术处理.
作者:谢军;陈卫民;张荣超;刘展飞;王军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芪对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和对减少过敏性紫癜复发的作用.方法 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未经治疗的14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冲剂治疗.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25+)及细胞因子(IL-4、IL-6、IFN-γ、TNF等)的表达水平变化,并与健康儿童作对比.结果 随访3~6个月,黄芪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者占92.3%,一般治疗组占7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1,P=0.013);黄芪治疗组过敏性紫癜复发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分别为31.43%,49.15%;χ2=4.207,P=0.040);过敏性紫癜患儿及一般治疗组血IL-6、TNF-α水平较健康儿童上升,而黄芪治疗组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芪能调节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细胞功能,可有效减少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对改善过敏性紫癜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宇文;陈业欢;傅海东;刘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