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丹;滕占喜;张严东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是在慢性病毒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疽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作者:刘莹;过建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舒林酸(sulin-dac)对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前列腺素E2(PGE2)释放的影响,以及舒林酸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抗癌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尼美舒利和舒林酸作用前后细胞上清液中PGE2水平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舒林酸对结肠癌细胞SW116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舒林酸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放免检测发现,尼美舒利、舒林酸作用1h即可出现细胞上清液中PGE2水平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MTT比色法显示舒林酸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FCM分析结果显示舒林酸能促进细胞的凋亡且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降低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NSAIDs能抑制结肠癌SW1116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促进细胞凋亡、抑制PGE2的释放等有关.
作者:陈光侠;何晓华;陆敬华;韩新臣;费素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为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急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48~74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肺水肿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需要紧急处理.结论 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尽快控制病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屈亚新;唐立荣;宣守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量皮肤扩张术在治疗颈部中重度瘢痕孪缩畸形中的效果.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颈部皮肤超量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部肤色好,挛缩搬痕得到松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颈部超量扩张术治疗颈部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安全,有效.
作者:王禾;陈守万;何学东;贾叙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RP测定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8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白细胞(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CRP水平为(24.3±41.5)mg/L,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的CRP水平为(5.3±4.4)mg/L;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CRP水平与WBC计数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CRP水平对鉴别患儿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指导抗生素应用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戴越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颅脑损伤常伴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CVS,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已得到广泛重视.作者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对tSAH 18例患者采用尼莫同溶液术野灌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一问;贺志华;宋惠明;曾刚;彭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臀上皮神经炎又称臀上皮神经嵌压综合征或臀上皮神经损伤,是指由于腰臀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受凉等原因引起局部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刺激压迫臀上皮神经,产生的一种疼痛综合征.作者自2006年4月至2009年9月采用臭氧局部注射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炎患者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手术经验,探讨中上段食管癌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左颈部吻合组:左胸径路、胃由食管床提至左颈部与近端食管行手工单层、宽边吻合;胸内器械吻合组:左胸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行左胸膜顶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的阳性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胸内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较颈部吻合组缩短(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左颈部吻合组低(0% vs 7.5%,0%vs 5.8%,2.7%vs 16.7%,P<0.05,0.05,0.01),但其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阳性率明显高于颈部吻合组(0% vs 6.7%,P<0.01);两组患者乳糜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上段食管癌采用左胸顶部器械吻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易发生癌组织残留,术中快速切片检查是必要的.
作者:熊辉;周东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热疗对前列腺炎有一定疗效,但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不明确,本文探讨高频透热治疗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完整随访的124例前列腺炎患者,接受高频透热治疗,且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3个月后接受精液分析.不同时间的结果采用ANOVA法和两两比较的SNK法分析,在P<0.05水平,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后相比,精液质量部分参数发生变化(P<0.05),但是在治疗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高频透热治疗前列腺炎,改善其症状的同时,不会对男性的精液质量产生永久的损害.
作者:杨二江;姚启盛;王晓康;陈从波;杨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男性自35岁以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BPH已成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
作者:金科敏;秦红宇;姚琴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ICU患者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因其常严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需紧急处理,若不及时救治,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以往常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洋地黄等,转复率70%~80%左右.
作者:周三军;楼黎明;丁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眼科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确定管理对策,以减少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的发生.方法 对7年内发生的52例护理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工作第1~5年的护士发生差错率高(59.6%),差错发生有个人、制度及管理层面等原因.结论 管理者应制定差错防患对策,重视工作程序、方法以及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改进,转变观念,实施人性化管理,科学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等.
作者:董维玲;陆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附件中的规定设计处方评价表,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处方进行处方评价,反馈评价结果.2008年各项处方评价指标为用药品种总数11471个,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2.3种,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2106张,抗菌药使用的百分率41.8%,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1092张,注射剂使用的百分率21.7%,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10683个,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93.1%,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11471种,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100%,处方总金额816529.7元,平均每张处方的金额162.0元.通过处方评价使处方审评有了统一的标准,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纪庆红;郑军;张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实验动物解剖,以及对2例患者资料分析,为临床工作特别是临床麻醉中所遇到的异常阻滞平面提供佐证,提醒麻醉医师在工作中注意硬脊膜下腔的存在,及时认识到某些临床症状根源于硬脊膜下腔阻滞,而尽早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避免出现由于硬脊膜下腔阻滞所引起的严重危险性.方法 解剖离体牛脊柱和解剖活体狗脊柱,同时分析以往临床中出现广泛阻滞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离体牛脊柱上硬脊膜下腔较易分离,暴露完全;活体狗的硬脊膜下腔基本暴露完全,亦可证实硬脊膜下腔的客观存在性;临床患者术后X线征象表明硬膜外导管位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硬脊膜下腔.结论 从动物解剖学和临床角度分析2例患者资料,表明硬脊膜下腔的客观存在性.
作者:杜鑫丹;滕占喜;张严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产后6~8h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称为产后尿潴留.它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传统采用诱导排尿、热敷,也可药物兴奋膀胱,促进排尿,常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无效予导尿.本院自2006年1月采用开塞露纳肛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卵泡发育不孕症是现代产科的常见疾病,如何精确地监测卵泡发育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经阴道超声检查以其高分辨率、优良的图像、直接准确、客观、动态地反映卵泡发育时期的微小变化,倍受临床产科医生的重视.作者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8例不孕症患者的卵泡发育进行监测,总结如下.
作者:裘晓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假冒伪劣药品不在此范畴)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英文缩写ADR).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癌、致畸胎、致突变、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过度作用、首剂效应等.
作者:施晓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玫瑰糠疹(PR)是一个常见的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1 P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既往推敲本病可能与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有关[1],但皆无证据支撑.近多年来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认为有少数病例于发疹前或同时伴有系统性病毒感染的症状,有相对聚集的发病,病程有自限性,病愈后几乎无复发病例,以及注射PR恢复期血清的病人可以极大缩短病程……等[1],支持病毒感染模式.
作者:李学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各病理类型Ⅳ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特点与规律.方法 将361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Ⅳ期肺癌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鳞癌155例,腺癌130例,小细胞癌51例,腺鳞癌25例;比较各病理类型肺癌不同器官远处转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各病理类型中,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高,为50.77%(P<0.005);腺鳞癌的肝转移发生率高,为40.00%,P<0.05.小细胞癌的脑及肾上腺转移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分别为45.10%及15.69%(P<0.005)(P<0.05),鳞痛的各脏器转移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有其各自的远处转移特点,应针对性地选择检杏和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熊士忠;刘华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966年Bloom等首次发现了由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s,MIF)[1].有研究报道MIF在乳腺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膀胱癌、及食管癌等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2~3].因此MIF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就MIF与恶性肿瘤相关性作一阐述.
作者:宁国龙;李德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