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龄;胡国栋
先天性小儿巨结肠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已有一些学者报导,但是缺乏重点观察环行肌及其神经支配的文章.鉴于环行肌痉挛性收缩系造成肠狭窄的重要因素及曾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证明本病环行肌层内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1)及肾上腺素能神经增生,故本实验针对狭窄段环行肌层及其内的神经成份进行观察,企图在超微水平上对肌及神经改变的特征,及其与狭窄肠段痉挛性收缩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一些线索.
作者:艾民康;武忠敬;陈桃香;胡道松;王果 刊期: 1981年第04期
胃扭转又名胃翻转,是一少见的疾病,我院曾收治1例小儿急性全胃360度扭转,伴绞窄性坏死,经手术治疗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病儿:男,4岁.持续性上腹部剧痛,伴呕吐,8天,于1980年6月26日入院,8天前因吃糯米棕子后,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后转为持续性疼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大便为咖啡色而转外科治疗.
作者:周德佑 刊期: 1981年第04期
我院自1963~1977年14年的统计(1),肾胚胎瘤的发病率占同时期住院胚胎性肿瘤的68.8%.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证明:实体性肿瘤染色体异常的频率达80~100%.为探讨其发病与染色体变化的关系,我院自1980年7月至1981年7月,对5例肾胚胎瘤病儿术前进行了外周血细胞遗传学的检查.
作者:江泽熙;孙吉庆;周玲;尉廷华 刊期: 1981年第04期
病儿:周××,女,9月.生后健康,入院前3天排水样大便,每天10余次,无脓血及粘液,伴呕吐,每日2~3次.呕出物为食物残渣,无发热、咳嗽及抽搐.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入院.入院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前囱微陷,唇略干,皮肤稍松驰,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软,无压痛,无肿块扪及,血常规无特殊发现,大便检查有粘液少许.入院后24小时内排尿1次,量少.
作者:张惠东;黄奕宽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小儿肾输尿管结石一般认为不多见,但在泌尿系结石多发地区则不少见,并且往往由于诊治延误,易致严重损害肾功能和机体,甚至造成死亡.我院1953~1980年住院病儿中,患有肾输尿管结石者51例,占同期小儿泌尿系结石233例的21.9%.
作者:赖炳耀;谢家伦;刘唐彬;陈郁林;梅骅;麦国健;郑克立 刊期: 1981年第04期
病儿:男,6岁.因复发性上腹痛伴有呕吐3月余,于1978年1月4日入院.间歇发作时,上腹部持续痛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为食物残渣,无咖啡色物质.二便正常.检查:营养发育正常,全身皮肤及浅表淋巴结无特殊,心肺正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周柏华 刊期: 1981年第04期
胆总管囊肿全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一种方法,过去沿用的切除手术的死亡率在7~40%之间,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Lilly氏介绍一种囊肿全切除的新方法,并为4例病儿作了手术,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损伤邻近的血管、胆管及胰腺结构,术后也无并发症.
作者:陈自敏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肠道畸形,各个病儿肠道的病变范围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使诊断发生一定的困难.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钡剂灌肠和肠壁的病理检查.肛门直肠测压法和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测定法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记录巨结肠远端无神经节肠管的异常电生理活动,是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肌电图是记录肠壁活动的生物电,通过对生物电的分析,以判断肠壁肌活动有无神经节细胞支配.这种无损伤性诊断技术,不仅可能确定病儿便秘性质,还可帮助测定病变范围.
作者:张胜华;童尔昌;南登崑;邹惠兰;林惠钧;赵正权 刊期: 1981年第04期
自schuster(1967)设计了巨型脐膨出分期修补术后,治疗效果显著改观,其后不少作者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异,但大体上是用内层衬有硅膜的网眼涤纶片与肌肉筋膜层缝合成袋形,然后逐渐加压,使内脏纳入腹腔.
作者:郑玉衡 刊期: 1981年第04期
病历摘要病儿;张×,男,8岁.因右上腹包块7月于1978年12月入院.2~3年来时感上腹隐痛,7月前发现右上腹鸡蛋大包块,质稍硬,有轻压痛.在县医院作剖腹探查,发现为横结肠后有一拳头大的包块,因估计切除困难而中断手术转来我院.术后包块逐渐长大并出现右上腹胀痛,渐消瘦,食欲不振,但一直不发烧,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基本正常.
作者:四川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小儿外科 刊期: 1981年第04期
病儿:男性,2岁半.1977年9月29日早餐暴食油炸米面粑粑10个,约4两,又食猪肉,鹅肉,并大量饮水,当天即减食,并腹泻4次.次晨起腹部隐痛,表现软弱、乏力、口渴、排淡酱色稀便.10月2日起精神更差,食后即吐,腹痛剧烈,上腹部拒按.10月3日曾服小儿四环素4片及驱虫净1片,下午3时起吐暗红色血约100毫升,呕血共10余次,当晚10时入院.
作者:许积豪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同种输血蕴藏着许多并发症,甚至还有很危险的因素.这些常影响治疗的进行与开展.自体输血用于成人在国内外均有报导,但应用于儿童还很少见,现将我院儿外科进行的小儿自体输血40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兴国;滕传玲;刘翠霖 刊期: 1981年第04期
我科曾收治外伤性右主支气管完全性断裂1例,经急诊修复,恢复良好.病例:男,7岁.因拖拉机压伤,胸部迅即肿胀,呼吸困难,1979年10月5日入院.曾在当地作右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加重,急转我院.检查:神清,呼吸困难,唇绀、四肢末梢青紫发凉.血压110/70毫米汞柱,脉率140次/分,呼吸42次/分,面、颈、腹部及双上肢有大量皮下积气,气管偏左,右胸呼吸运动显著减弱,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胸腔引流有大量气体排出.右大腿肿胀呈畸型.
作者:涂仲凡;程邦昌 刊期: 1981年第04期
脾破裂是常见的腹部外伤急症.自1932年Mc Indoe(1)强调脾破裂应作脾切除以来,其死亡率由90%降至27%,至今仍在外科临床上认为是一种常规的传统方法,但自1952年King(2)等首先报告小儿切脾后发生致命性感染.近20年来,由于内科、血液病、免疫学者的努力,对脾功能与免疫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通过实验及临床验证,对切脾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引起了外科工作者的重视,从而采用非手术疗法、局部止血剂的应用、脾部份切除术、脾修补术及脾组织移植术等措施来保存脾功能.我院在1980年共收治脾破裂27例,其中小儿8例.
作者:王德生;王永征;涂景林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小儿肾上腺皮质肿瘤较为少见.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肿瘤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5例资料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左侧3例,右侧2例;发病时年龄小为10个月,大7岁;就诊时病程短4个月,长2年6个月.
作者:陈绍基;王有麒;胡廷泽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约90%的女性病儿合并有直肠瘘,其中以前庭瘘和阴道瘘为多见(1、2).通过会阴切口进行成形术,术后常有创口裂开,疤痕狭窄,大便失禁或瘘管复发.作者采用骶尾路肛门成形术(3)治疗前庭瘘和中,低位阴道瘘29例,无手术死亡,效果较好.
作者:张佳勋 刊期: 1981年第04期
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1年5月,对14岁以下小儿各类型先天性心脏畸形,行心内直视矫治术其中资料较完整者100例进行分析.此数占我院体外循环病例总数的48.4%.本文着重探讨有关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併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作者:涂仲凡;高尚志;林道明;沈家宜 刊期: 1981年第04期
脾破裂在小儿腹部钝性损伤中是常见的损伤,有人认为在全部腹腔脏器损伤中占首位(1,2).自Aristotle提出脾脏并非生命的必须(3)的观点后,把脾切除当作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唯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免疫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婴儿噬菌和抗体的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脾切除术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成人为高(4).Costanpoules指出,小儿脾切除术后造成免疫功能缺陷,易于暴发感染之侵袭,严重者出现感染症状10~18小时后即可死亡(5).有人报导死亡率可在80%以上(6).
作者:欧阳恺;莫景颂 刊期: 1981年第04期
小儿鞘膜水囊肿的病理解剖,1958年已有人探讨(1).佘氏近年又作了研究(2).我院自1979年5月至1980年12月连续对98例100侧水囊肿进行解剖、观察.本文仅就此作一总结.
作者:龚以榜;李旭良;匡凤梧 刊期: 1981年第04期
选择性脑动脉造影术能够通过导管插入所选择的脑血管进行造影,既使病人避免多次造影的痛苦,又可清晰地显示脑部的血管.我院曾施行7~12岁的小儿12例.造影方法一、造影工具:(1)动脉穿刺针:用外径小于2.4毫米的Seldinger针.(2)引用导丝:长约145厘米,外径小于导管内径.(3)可透X线的塑料导管:用长100厘米的聚氯乙烯管,常用口径与穿刺针外径一致,导管前端塑成一定形状,顶端有开口.目前国产导管不透X线,不须塑形.(4)其他:包括三通接头、尖头手术刀,血管钳,加压注射装置,普通注射器等.
作者:李龄;胡国栋 刊期: 198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