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0例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併发症的探讨

涂仲凡;高尚志;林道明;沈家宜

关键词:小儿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后, 发症, Children, 先天性心脏畸形, 防治方法, 矫治术, 资料, 分析, 病例
摘要: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1年5月,对14岁以下小儿各类型先天性心脏畸形,行心内直视矫治术其中资料较完整者100例进行分析.此数占我院体外循环病例总数的48.4%.本文着重探讨有关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併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右上腹包块

    病历摘要病儿;张×,男,8岁.因右上腹包块7月于1978年12月入院.2~3年来时感上腹隐痛,7月前发现右上腹鸡蛋大包块,质稍硬,有轻压痛.在县医院作剖腹探查,发现为横结肠后有一拳头大的包块,因估计切除困难而中断手术转来我院.术后包块逐渐长大并出现右上腹胀痛,渐消瘦,食欲不振,但一直不发烧,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基本正常.

    作者:四川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小儿外科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Bronsther副教授专题讲课纪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副教授Brons-ther博士,于1981年8月应邀来北京儿童医院讲学,做了七次专题报告,摘述如下:一、小儿手术年龄问题1.隐睾:既往,小儿隐睾在9~12岁手术;后提早至5~7岁;目前公认的手术年龄是2岁以后.即使是单侧隐睾,如不治疗,患侧睾丸对健侧也是有害的.双侧隐睾如不治疗,70%不生育.对高位不能拉下的隐睾,尤是双侧,可用显微外科做睾丸移植.

    作者:赵玉元;章希圣;黄澄如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肾胚胎瘤外周血染色体变化的初步观察(附5例分析)

    我院自1963~1977年14年的统计(1),肾胚胎瘤的发病率占同时期住院胚胎性肿瘤的68.8%.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证明:实体性肿瘤染色体异常的频率达80~100%.为探讨其发病与染色体变化的关系,我院自1980年7月至1981年7月,对5例肾胚胎瘤病儿术前进行了外周血细胞遗传学的检查.

    作者:江泽熙;孙吉庆;周玲;尉廷华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环行肌层超微结构的观察

    先天性小儿巨结肠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已有一些学者报导,但是缺乏重点观察环行肌及其神经支配的文章.鉴于环行肌痉挛性收缩系造成肠狭窄的重要因素及曾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证明本病环行肌层内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1)及肾上腺素能神经增生,故本实验针对狭窄段环行肌层及其内的神经成份进行观察,企图在超微水平上对肌及神经改变的特征,及其与狭窄肠段痉挛性收缩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一些线索.

    作者:艾民康;武忠敬;陈桃香;胡道松;王果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胆总管囊肿全切除术的新方法

    胆总管囊肿全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一种方法,过去沿用的切除手术的死亡率在7~40%之间,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Lilly氏介绍一种囊肿全切除的新方法,并为4例病儿作了手术,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损伤邻近的血管、胆管及胰腺结构,术后也无并发症.

    作者:陈自敏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131)碘-玫瑰红扫描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附7例临床分析)

    过去,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采用钡餐检查、静脉胆囊造影、腹部平片和超声波检查,诊断率较低.本组7例病儿采用131碘一玫瑰红扫描,术前均获得正确诊断.临床资料我科自1976年至1981年共收治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儿,女性6例,男性1例.1~3岁者2例,4~8岁者4例,9岁以上者1例.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6例可触及包块,6例有黄疸,5例有发烧.

    作者:教桂珍;邓佐苗;张龙石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处理

    脾破裂在小儿腹部钝性损伤中是常见的损伤,有人认为在全部腹腔脏器损伤中占首位(1,2).自Aristotle提出脾脏并非生命的必须(3)的观点后,把脾切除当作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唯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免疫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婴儿噬菌和抗体的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脾切除术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成人为高(4).Costanpoules指出,小儿脾切除术后造成免疫功能缺陷,易于暴发感染之侵袭,严重者出现感染症状10~18小时后即可死亡(5).有人报导死亡率可在80%以上(6).

    作者:欧阳恺;莫景颂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经皮穿刺股动脉的小儿选择性脑血管造影

    选择性脑动脉造影术能够通过导管插入所选择的脑血管进行造影,既使病人避免多次造影的痛苦,又可清晰地显示脑部的血管.我院曾施行7~12岁的小儿12例.造影方法一、造影工具:(1)动脉穿刺针:用外径小于2.4毫米的Seldinger针.(2)引用导丝:长约145厘米,外径小于导管内径.(3)可透X线的塑料导管:用长100厘米的聚氯乙烯管,常用口径与穿刺针外径一致,导管前端塑成一定形状,顶端有开口.目前国产导管不透X线,不须塑形.(4)其他:包括三通接头、尖头手术刀,血管钳,加压注射装置,普通注射器等.

    作者:李龄;胡国栋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肌电图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初步应用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肠道畸形,各个病儿肠道的病变范围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使诊断发生一定的困难.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钡剂灌肠和肠壁的病理检查.肛门直肠测压法和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测定法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记录巨结肠远端无神经节肠管的异常电生理活动,是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肌电图是记录肠壁活动的生物电,通过对生物电的分析,以判断肠壁肌活动有无神经节细胞支配.这种无损伤性诊断技术,不仅可能确定病儿便秘性质,还可帮助测定病变范围.

    作者:张胜华;童尔昌;南登崑;邹惠兰;林惠钧;赵正权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骶尾路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痿和阴道瘘23例分析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约90%的女性病儿合并有直肠瘘,其中以前庭瘘和阴道瘘为多见(1、2).通过会阴切口进行成形术,术后常有创口裂开,疤痕狭窄,大便失禁或瘘管复发.作者采用骶尾路肛门成形术(3)治疗前庭瘘和中,低位阴道瘘29例,无手术死亡,效果较好.

    作者:张佳勋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前列腺恶性肿瘤2例报告

    例1:男性,8岁.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2月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膀胱结石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膀胱颈部肿瘤,作耻骨上造瘘后转来我院.体检;全身无特殊发现.会阴部有压痛,肛门指诊前列腺肿大约4.5×5厘米大小、尚光滑、质软、触痛(+).血象正常,碱性磷酸酶17单位,尿素氮3毫克%.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偶见.入院诊断:前列腺恶性肿瘤.

    作者:沈慎敏;强英忠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外伤性右主支气管完全断裂-早期修复成功1例报告

    我科曾收治外伤性右主支气管完全性断裂1例,经急诊修复,恢复良好.病例:男,7岁.因拖拉机压伤,胸部迅即肿胀,呼吸困难,1979年10月5日入院.曾在当地作右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加重,急转我院.检查:神清,呼吸困难,唇绀、四肢末梢青紫发凉.血压110/70毫米汞柱,脉率140次/分,呼吸42次/分,面、颈、腹部及双上肢有大量皮下积气,气管偏左,右胸呼吸运动显著减弱,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胸腔引流有大量气体排出.右大腿肿胀呈畸型.

    作者:涂仲凡;程邦昌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100例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併发症的探讨

    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1年5月,对14岁以下小儿各类型先天性心脏畸形,行心内直视矫治术其中资料较完整者100例进行分析.此数占我院体外循环病例总数的48.4%.本文着重探讨有关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併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作者:涂仲凡;高尚志;林道明;沈家宜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新生儿及幼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误诊原因分析

    新生儿、幼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以下简称NEC),已成为一种临床的独立疾病.近廿年来,国外有关该病的报导不断增加.国内报导甚少,就已知文献中,误诊及死亡率均高(1~3)应该引起重视,现将我院1963~1981年间临床误诊,经手术或尸解证实的NEC 7例(表1、2)报告如后:

    作者:彭明惺;郎诗民;胡廷泽;唐泽媛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新生儿宫内肠套叠致肠闭锁3例分析

    例1:男,2天.1975年12月3日入院.第二胎,足月顺产,发育营养佳,生后3小时呕吐,无胎便.呕吐为黄绿色液体,每天4~5次,在外院用石腊油洗肠后排出少许粘冻样便.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鸣活跃,肛检;直肠空虚,并有少量粘冻样便.腹透有小肠梗阻.手术探查:腹腔有少量黄色渗液,呈盲端型闭锁,近端小肠扩张,直径4~5厘米(距屈氏韧带80厘米);远端闭锁之小肠直径约0.5厘米,近闭锁端稍扩大约1厘米.盲端相连,剪开闭锁远端,见有粪石1块,且有条索状组织,长约4厘米,其远端与肠壁有粘连.切除此段肠管,两断端行开放式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切口一期愈合.

    作者:陈幼容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涤纶袋治疗巨型脐膨出1例报告

    自schuster(1967)设计了巨型脐膨出分期修补术后,治疗效果显著改观,其后不少作者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异,但大体上是用内层衬有硅膜的网眼涤纶片与肌肉筋膜层缝合成袋形,然后逐渐加压,使内脏纳入腹腔.

    作者:郑玉衡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重度烧伤的真菌感染

    广东天气适宜真菌生长,大面积烧伤易合并真菌感染,我院自1970年1月~1981年5月收治重度、特重度烧伤小儿260例,合并真菌感染者27例,现报告于后.

    作者:利天增;苏爱云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外伤致睾丸扭转坏死1例报告

    病儿:李×,男,13岁.于1976年10月7日因左侧腹股沟部疼痛两天入院.入院前两天在跨下牛背时,左下腹与牛背挤压,左侧腹股沟区骤然疼痛,为持续性,且肿块逐渐增大.

    作者:汪维安;刘锦修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脾破裂修补术的初步体会

    脾破裂是常见的腹部外伤急症.自1932年Mc Indoe(1)强调脾破裂应作脾切除以来,其死亡率由90%降至27%,至今仍在外科临床上认为是一种常规的传统方法,但自1952年King(2)等首先报告小儿切脾后发生致命性感染.近20年来,由于内科、血液病、免疫学者的努力,对脾功能与免疫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通过实验及临床验证,对切脾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引起了外科工作者的重视,从而采用非手术疗法、局部止血剂的应用、脾部份切除术、脾修补术及脾组织移植术等措施来保存脾功能.我院在1980年共收治脾破裂27例,其中小儿8例.

    作者:王德生;王永征;涂景林 刊期: 1981年第04期

  • 小儿胃粘膜脱垂症1例报告

    病儿:男,6岁.因复发性上腹痛伴有呕吐3月余,于1978年1月4日入院.间歇发作时,上腹部持续痛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为食物残渣,无咖啡色物质.二便正常.检查:营养发育正常,全身皮肤及浅表淋巴结无特殊,心肺正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周柏华 刊期: 1981年第04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