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霞
笔者自1992-1999年,以大粗隆下斯氏针钻孔减压结合注入中药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4例,共174个髋,经随访1-7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晻;邰东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耳鸣,是指自觉耳内有响声,或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蚊叫.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听不真切,重者听觉丧失.耳鸣日久,可影响听力,导致耳聋.故《医学入门》谓“耳鸣乃是耳聋之渐也”.两者症状虽异,但其发病机理相似,故中医将耳鸣耳聋并称.传统理论多以肾开窍于耳为立论依据,将耳鸣耳聋多责之于肾,但从临床实际看,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耳鸣耳聋的生理、病理、防病、治病方面都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耳的正常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气血皆来源于脾胃.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
作者:刘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孕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它是导致胚胎流产,死亡或胎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因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疫苗,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拟“抗毒保胎汤”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先兆流产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京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7年,以自拟方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稳定期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东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2-1999年,以疏风化湿法治疗银屑病10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门诊.105例中,男61例,女44例;年龄小12岁,大64岁,其中12~34岁55例,35~44岁31例,45~55岁17例,55岁以上2例;病程短1周,长31年.均符合赵辨主编《临床皮病学》银屑病临床诊断标准.
作者:蒋蔚;赵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以肾阳虚为主,治宜温肾壮阳,填精补髓为主;以阴虚火旺为主,治宜滋阴清热为主;以肝气失疏而郁结,治宜疏肝理气解郁为主;以感受湿邪而致阳萎不起,治宜清热化湿为主.共观察148例,疗效满意.
作者:刘延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李德新教授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出发,认为治病首先调补脾胃,并运用其创立的燮理中宫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作者:夏永良;夏永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观察自拟方增脉汤治疗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33例的疗效,对照观察西药治疗30例,通过主要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进行前瞻性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6.6%.经过Ridit分析,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增脉汤治疗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作者:张晓波;杜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络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对络病的论述多散在各种文献之中,而缺少系统性.结合古今论述,提出络脉郁(瘀)滞为络病的基本病理,痒、麻、痛、肿、出血为络病的辨证依据,且和常用通络八法,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以隧道法切开、脱管、引流、垫棉,隧道内填塞祛腐生肌之红油膏纱布,外敷三石散治疗高位肛瘘181例,治愈180例,治愈率达99.4%.治愈时间21~49天,平均28天.随访1~5年无复发,亦未肛门失禁、移位畸形等后遗症.
作者:张平生;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麻杏石甘汤源出《伤寒论》,是以清宣肺热为主的方剂.笔者从1988年以来,以此方加味治疗鼻渊120例,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小结如下.
作者:卓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而成.主治阳郁四逆,手足不温.功专透解郁热,疏肝理脾.凡阳郁于里,不能外达或气血郁滞而变生诸证者均可用之.笔者衍其方用于治疗抽搐、胃脘痛,疗效较好,与同道共鉴.
作者:齐志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首次公布朱文锋教授长期从事疾病计量诊断研究的资料,明确了621个症状对内妇儿科410种疾病的诊断贡献度,并简要介绍临床实际运用的方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从肺脏免疫功能探讨老年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毒素清对其作用.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正常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氟哌酸组共5组.观察肺脏组织病理改变和肺泡灌洗液免疫球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肺炎老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明显.与老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灌洗液sIgA和FN降低,中性粒细胞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sIgA含量和用药各组FN含量升高,高剂量组中性粒细胞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多及sIgA、FN含量减少与老年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毒素清对肺炎的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提高sIgA、FN含量有关.
作者:李建生;童丽;张杰;杨戈;李仪奎;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本病缠绵难愈,现尚未有很理想的中西药物治疗,笔者自拟糖萎灵敷剂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明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温肾、补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作者:倪青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用清肝解郁方加小剂量抗甲药物(ATD)治疗64例Graves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12周,结果显示,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显著改善(均P《0.01);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TSH、FT3、FT4)显著改善(P《0.01);TGA、TMA显著下降(均P《0.01).本组病例肝功能的恢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相平行,提示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肝脏损害的因素之一.建议对初诊Graves病合并肝损害者,中西药并用,ATD宜小剂量,同时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
作者:刘芳;余江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大多以疏肝理气,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舒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临床尚有因肺气郁闭、中气不足与过敏等原因所致.
作者:关风岭;关思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年来,中药黄芪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实验以及临床资料证明,黄芪具有治疗心衰的作用,尤其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报道来看,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临床疗效也相当令人满意,兹就1989年以来各地的报道资料作总结如下.
作者:梁春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2蛋白尿精微和固精清利祛风通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蛋白尿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出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导致蛋白尿的漏出.中医理论认为,蛋白的漏泄可以认作精微的漏泄,宜加固涩.慢性肾炎表现为面色白、腰酸乏力,或者有浮肿.肾本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固精常作为传统治疗蛋白尿的方法.
作者:沈庆法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