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东莞地区6242例乳腺肿瘤病理统计分析

何建芳;赵东晖;刘旭明

关键词:乳腺肿瘤, 统计分析, 病理学
摘要:目的了解乳腺肿瘤在东莞市区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对近5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242例乳腺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42例中良性肿瘤5719例(91.62%),恶性肿瘤523例(8.38%),良、恶性之比10.9:1,男女之比为1:50.2,其好发部位均以左侧多见,良性常可双侧同时发生,恶性者多为单侧.女性良性肿瘤中以腺病(38.96%)、纤维腺瘤(32.54%)多见,好发年龄为20~30岁(33.29%);恶性肿瘤中以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为多见,占78.97%,好发年龄为40~50岁(28.30%),其次为30~40岁(23.90%).结论掌握发病特点和规律,为东莞地区乳腺肿瘤的诊断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EA、CYFRA21-1、CA153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0引言肺癌的快速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和治愈率的关键.目前,肺癌的确诊仍多依赖病理和细胞学检查,需要通过活检有创性获取组织,且不易重复获取,而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又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利用肿瘤标志物协助肺癌的筛查和临床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同.

    作者:郑晓莉;黄震英;董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yclinD1、CDK4和Rb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CDK4和Rb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b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7%、78.6%和85.7%.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Rb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yclin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CDK4和Rb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作者:陈小贺;孟文格;孟繁杰;谢绍建;李保东;付泽娴;蔡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0引言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发现,新生淋巴管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对淋巴管标记物和新生淋巴管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肿瘤转移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即对两者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熊健;钟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直肠癌组织中TAM计数与EMMPRIN、IL-8、MCP-1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1例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5例上切缘非癌粘膜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分别染TAM、EMMPRIN、IL-8和MCP-1.结果癌组织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高、中分化腺癌和肿块大径≤5cm病例,TAM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肿块大径>5cm病例;癌细胞未浸及浆膜层病例TAM计数及EMMPRIN、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细胞浸润浆膜层病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病例;EMMPRIN、IL-8和MCP-1表达阳性直肠癌TAM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直肠癌中EMMPIN、IL-8和MCP-1表达之间存在密切正相关系(P<0.05).结论TAM计数及EMMPRIN、IL-8和MCP-1表达可能是反映直肠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作者:余丹;杨竹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颈静脉重建治疗喉癌

    0引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和各种肌皮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颈部晚期淋巴结转移癌侵及大血管切除后的血管及组织缺损一期重建恢复功能开辟了广阔前景.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利用颈外静脉重建颈内静脉的方法切除侵及颈内静脉颈部转移癌1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25Ⅰ粒子植入在宫颈癌复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技术治疗宫颈癌综合治疗后盆腔未控或复发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10月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技术治疗宫颈癌综合治疗后盆腔未控或复发患者9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肿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进展(PD)3例.结论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局部复发转移宫颈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的优点.

    作者:刘孜;王国庆;罗伟;郑伟;张龙;刘隽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其发生及恶性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68例GIST组织中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68例GIST中,PCNA均呈阳性表达,其平均灰度值在良性组为144.95±3.37,潜在恶性组为139.54±4.91,恶性组为135.71±6.11,依次递减,即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增强,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68例GIST中,bcl-2阳性表达者35例(51.47%),其平均灰度值在良性组为144.32±3.80,潜在恶性组为142.35±12.30,恶性组为140.35±12.06,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IST中PCNA和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GIST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PCNA检测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bcl-2在GIST早期阶段就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但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

    作者:陶雪勤;熊永炎;姚兴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 000mg/m2静滴,第1,8天,卡铂AUC5静滴,第1天,3周为1周期.结果可评价疗效48例,有效率为52%,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但均可耐受.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程先鸣;王红民;余意;潘伟;倪荣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肠腺癌组织中VASP和PCNA的表达

    目的研究大肠腺癌组织中VASP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5例大肠腺癌组织中VASP及PCNA的表达.结果VASP阳性21例(84%),PCNA阳性18例(72%),两者均为阳性16例(64%),均为阴性2例(8%);VASP表达率和PCNA表达率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VASP表达与PCNA表达均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在合并后的Duke's分期A、B和C、D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ASP随着大肠腺癌分期、分级增加而表达增强的特性提示,VASP变化可能成为辅助判断大肠腺癌的转移和增殖特性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张京伟;魏蕾;李华;彭小春;袁宏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阳性率55%(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85%(51/60);HIF-1α在淋巴结、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中表达有显著差异.乳腺癌中PCNA阳性率75%(60/80),其中原位癌为65%(13/20),浸润癌为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PCNA显著正相关(r=0.693,P<0.01).结论HIF-1α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增殖、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和侵袭转移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耕;郝朗松;谭最;易建华;惠震;王明华;孙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胶质瘤细胞NF-κB表达和NO生成的调控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C6胶质瘤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和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以脂多糖(LPS)和佛波酯(PMA)诱导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表达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大量NO,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和NO荧光探针监测细胞内NO浓度变化,逆转录基因扩增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EGb761对C6胶质瘤细胞中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这一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EGb761能明显降低C6胶质瘤细胞中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抑制IκB-α的降解和阻止p65/RelA进入细胞核.结论EGb761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C6胶质瘤细胞iNOS基因表达和NO的生成进行调控.

    作者:张申;李晓阳;卫涛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0引言肿瘤细胞端粒酶RNA有11个核苷酸为端粒合成的模板,本研究利用反义寡核酸的靶向作用封闭端粒酶RNA模板序列,干预端粒合成,有望使永生化细胞的无限增殖受限.

    作者:邓志华;王琦;韩子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iRNA对生长抑素基因表达的抑制效应

    目的研究siRNA对生长抑素(SOM)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SOM全长cDNA序列设计和合成RNA干扰的靶序列,应用T7RiboMAXTM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经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SO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iRNA可以特异性抑制SOM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体外合成siRNA可以特异性抑制SOM基因的表达,为筛选抑制SOM基因表达的有效序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晓燕;岳保红;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K和CD1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K和CD105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MK和CD105表达水平,并对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0例中,MK阳性表达率为72%.MK为阳性时CD105标记的MVD值(71.73±6.99)明显高于MK为阴性组的MVD值(66.09±7.49)(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结论MK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联合CD105作为一组有价值的肿瘤标记和预后指标.

    作者:李伟芳;史成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宫颈癌患者血清及组织TGFβ对激素替代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对83例HRT和NHRT宫颈癌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及40例对照进行血清TGFβ含量测定,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3例宫颈癌病灶以及正常宫颈组织30例进行TGF-β表达检测.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TGFβ高于正常对照者.宫颈癌Ⅱb~Ⅲ期患者血清TGFβ含量明显高于Ⅰ~Ⅱa期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内,宫颈癌组织TGFβ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手术/放疗前、手术/放疗后、手术/放疗后半年),行HRT的宫颈癌与NHRT的宫颈癌血清TGFβ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TGFβ表达与患者血清TGFβ水平无相关.结论宫颈癌患者TGFβ与恶性肿瘤有关,但与HRT无明显相关.

    作者:潘忠勉;李力;张玮;陈心秋;姚忠强;梁新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VEGF-C和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乳腺导管癌及邻近正常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并将表达结果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导管癌中分别有78%和83%的VEGF-C、VEGF-R3阳性表达,而癌旁及正常乳腺组织散在性弱表达或无表达.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评分中位数为6,而在非淋巴结转移组评分中住数为1,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VEGF-R3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非转移组表达评分中位数分别为6.0、2.0,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VEGF-C与VEGF-R3在乳腺癌的侵袭进展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汪蕊;陈睿;杨婉华;马湘一;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尼美舒利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L-H446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尼美舒利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L-H446增殖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常规培养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L-H446,MTT法检测尼美舒利的细胞毒性作用;倒置显微镜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MTT显示尼美舒利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抑制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L-H446的增殖;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变小、变圆、皱缩、部分细胞脱落飘浮于培养基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缩、荧光强度增强、染色质边集、核破碎,凋亡小体形成等.FCM检测结果表明尼美舒利既可诱导NCL-H446细胞凋亡,又可引起坏死,400μmol/L的尼美舒利作用细胞24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7.65%,晚期凋亡率为29.76%,细胞坏死占23.9%.结论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L-H446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与坏死有关.

    作者:刘英杰;马远方;刘广超;吴雄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SG101在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TSG101在人消化道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SG101在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SG101蛋白在25例食管癌、32例胃癌及40例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0%(13/25),28.1%(9/32),62.5%(25/40),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各组TSG101蛋白表达率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降低.结论TSG101的表达与人消化道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其表达率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

    作者:陈艳宇;曾子华;郑佩娥;李红;方力;郭莉;康小玲;蒋光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放疗配合化疗治疗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化疗治疗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28例NSCLC常规外照射后局部复发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加全身化疗(NP方案化疗2周期).结果28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4例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NC),2例进展(PD).总有效率(CR+PR)75.0%(21/28).1、2年生存率分别为53.6%(15/28)、10.7%(3/28).结论放疗后局部复发的NSCLC采用3DCRT合并NP方案化疗近期疗效满意,局部疗效好,远期疗效及晚期并发症有待观察.

    作者:曹凤军;陈萍;潘东风;魏娟;蔡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东莞地区6242例乳腺肿瘤病理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乳腺肿瘤在东莞市区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对近5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242例乳腺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42例中良性肿瘤5719例(91.62%),恶性肿瘤523例(8.38%),良、恶性之比10.9:1,男女之比为1:50.2,其好发部位均以左侧多见,良性常可双侧同时发生,恶性者多为单侧.女性良性肿瘤中以腺病(38.96%)、纤维腺瘤(32.54%)多见,好发年龄为20~30岁(33.29%);恶性肿瘤中以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为多见,占78.97%,好发年龄为40~50岁(28.30%),其次为30~40岁(23.90%).结论掌握发病特点和规律,为东莞地区乳腺肿瘤的诊断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何建芳;赵东晖;刘旭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