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平;王春友;张景辉
0引言我院乳腺病中心自2004年1月~2005年1月应用枸橼酸托瑞米芬(枢瑞,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乳腺增生症,并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宇飞;徐玲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P-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分析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65例散发性乳腺癌BRCA1第2,3,5,8,10,12,13,14,15,16,17,18,19,20和21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65例中共检测出4例突变,其中1例为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287 A>T),1例为12外显子的错义突变(4 285 G>A),1例为1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5 115 T>C),1例为18外显子的错义突变(5 206 T>A).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6.2%(4/65).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散发性乳腺癌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海添;陆云飞;曾健;廖清华;林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肺转移是鼻咽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晚期鼻咽癌肺转移长期生存者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俞志英;周菊英;许昌韶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药多糖在信号转导中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1、8h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诱导S180肉瘤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与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实验组培养液,分别加入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各100μg/mL、250μg/mL和500μg/mL,培养1、8h后细胞凋亡率有增高趋势.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多糖在早期能诱导细胞凋亡,在晚期能引起细胞坏死,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冯刚;罗利琼;孔庆志;黄涛;卢宏达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GPDA、CA72-4、CA50三项联检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技术,对125例胃癌、77例胃良性疾病、5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进行GPDA、CA72-4、CA50三项检测.结果胃癌组GPDA、CA72-4、CA50敏感性分别为62.4%、68.0%,54.4%;特异性分别为97.6%、97.6%、98.4%.三项联检敏感性提高到89.6%,与单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特异性并未明显降低,仍有93.7%.结论GPDA、CA72-4、CA50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三项联检可明显提高阳性检出率.
作者:黄玲莎;劳明;沈菁;陈艳华;赵惠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疗国人胃肠间质瘤(GI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本院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共52例,其中36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用法为伊马替尼400mg,口服,1/日.参照WHO实体瘤客观疗效标准观察和判定疗效,NCI-CTC 2.0版抗癌药的毒性标准观察和判定毒性.结果伊马替尼治疗的36例患者中,包括新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在内可以评价疗效的有28例,用药后获得部分缓解为14例(50%),疾病稳定10例(35.7%),疾病进展4例(14.3%);即有效率(RR)为50%,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5.7%.36例均可进行毒性评价,除了1例因胃部GIST合并脾脏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姑息切除术后口服格列卫同时进行CHOP方案化疗,结果发生了Ⅲ级骨髓抑制外,其他35例中毒副反应均为Ⅰ~Ⅱ级,而且大多数毒性可以控制或恢复正常.结论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国人GIST安全高效,耐受性好.
作者:廖世兵;秦叔逵;杨柳青;邵志坚;王琳;何泽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Smac/DIABLO被称为第二个线粒体来源的胱氨酸酶激活剂(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或低等电点IAP直接结合蛋白(direct IAP-binding protein with low Pi,DIABLO),是2000年才发现的一种存在于线粒体并且调节细胞凋亡的蛋白质[1],经过仅4年来的研究,现在成为了细胞凋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且在肿瘤治疗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作者:郭晓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抑制剂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抑制剂齐夫多啶(AZT)联合化疗药物丝裂霉素(MMC)治疗小鼠移植性膀胱癌(T24),观察其对抑瘤率、肿瘤端粒酶的表达及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ZT、MMC、MMC+AZT抑瘤率分别为12.1%、29.6%和43.6%,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0.23±0.89)%、(8.04±0.12)%和(24.09±1.81)%.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各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36.5%、43.6%和11.8%,与对照组比较,AZT、MMC均有减少肿瘤端粒酶活性的作用(P<0.05).AZT与MMC联用明显优于两者单独应用(P<0.05).结论MMC及AZT均能抑制小鼠膀胱癌T24细胞的生长及降低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二者联用有相加作用.
作者:范海涛;任明;白利群;张兵;朱德淳;刘禄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4年5月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6例B细胞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颖;徐健;王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本文着重探讨溶菌酶(Lysozyme,LYS)在胃癌中的表达状况,结合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期,分析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俊茹;齐凤英;魏守礼;陈秀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0年及2001年两年首程放射治疗(Ⅲ期、Ⅳa期加辅助化疗)的鼻咽癌303例,治疗后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28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辅助化疗的作用.结果远处转移发生与N分期有关(P<0.05),加用辅助化疗的Ⅲ、Ⅲa期病例远处转移发生率与单纯放疗的Ⅰ、Ⅱ期病例相似(P>0.05).结论辅助化疗能减少晚期鼻咽瘤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晚期鼻咽癌病例应综合治疗.
作者:秦日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工人,已婚,于2000年11月初无意中发现头顶部左侧有一粒如花生米大粉红色肿物,凸出头皮,表面无溃烂,肿物增大较快,于12月中旬来我院门诊,行肿物切除.
作者:吴光兴;黄楚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恶性肿瘤剖胸手术的病人常取侧卧位,为便利术者操作及病情需要,一般在麻醉时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进行单侧肺通气(OLV).
作者:刘义树;余鸣;薛亚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构建两个新型融合自杀基因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表达.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两个融合基因PNP-TK和PNP-CD,将二者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构建两个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DNA 3.0/PNP-TK和pcDNA 3.0/PNP-CD;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各个重组体.结果成功构建了两个新型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检测到二者的表达.结论两个基于PNP/Mep-dR系统的融合自杀基因表达载体是肿瘤基因治疗中杀瘤谱广、杀伤效应强大的理想载体.
作者:蔡晓坤;林菊生;刘址忠;周鹤俊;梁扩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CXCL12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乳腺癌患者,20例乳腺良性病变者,18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血浆中CXCL12的水平,分析CX-CL12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浆CXCL12水平高于两对照组,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有腋窝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更高,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CXCL12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两对照组血浆CXCL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在乳腺癌的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新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鲁向明;王仲;袁宏银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长托宁在颈、颌面部肿瘤手术前应用对腺体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颈、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1mg.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插管、拔管及术后患者口腔、上呼吸道分泌物量及镇静作用.结果插管、拔管时患者口腔、上呼吸道分泌物均减少,其中48例气管插管时口腔无明显分泌物;54例术毕气管拔管时口腔分泌物明显减少.麻醉苏醒时大部分病人较安静,无明显烦躁.术后不需追加抗胆碱药,90%患者不需追加镇静药.结论长托宁对M受体的亚型具有高度选择性、强大的腺体抑制作用和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更适用颈、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前用药.
作者:张曙明;余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分别进行MAF介入治疗和MAF介入+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并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同海;祁海平;沈鸿彬;王新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β-连环素(β-cat)、上皮钙黏附素(E-cad)和黏着斑激酶(FAK)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12例正常大肠黏膜,28例大肠腺瘤及49例大肠癌组织的β-cat、E-cad和FAK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β-cat异位表达率61.2%,显著高于大肠腺瘤(35.7%,P<0.05).大肠癌β-cat、E-cad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7.3%,57.1%,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瘤(P<0.01,P<0.01).大肠癌FAK阳性率65.3%,高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P<0.01).β-cat异位表达、β-cat和E-cad膜表达缺失、FAK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因素有关.大肠癌中,FAK表达与β-cat、β-cad膜表达缺失及β-cat异位表达呈正相关.结论β-cat异位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β-cat和E-cad膜表达缺失、β-cat异位表达、FAK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此过程中,FAK可能抑制了癌细胞之间的黏附.
作者:李刚;王万里;魏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0引言脑内转移瘤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严重,不治者多迅速致死.我院1996~2003年手术治疗脑内转移瘤共4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培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