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龙;吴红瑛;罗荣城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整合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其配体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MC)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整合素通过识别这些胞外基质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反应并接受、传导级联信号以及调节细胞的存活、运动、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侵袭转移、炎症、伤口愈合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Hynes提出整合素以来,对整合素所涉及的细胞粘附、运动行为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机制方面所参与的环节、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1,2].目前,在癌症研究方面,对整合素的研究已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其仅起细胞粘附作用的认识,对整合素在肿瘤形成、生长、侵袭和转移、细胞凋亡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信号传导机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此就整合素与肿瘤的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张惠静;卢晓;蔡绍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探讨nm23-H1、CD44V6及PCNA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及估计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王勇;孙菊杰;高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矿物中药硇砂成份分析和有效提取,制备出A、N和Z剂进行动物肝癌治疗研究.方法体外以人7721肝癌细胞系进行不同药物成份及浓度杀癌细胞效果评价;体内用裸小鼠7721肝癌模型肿瘤内注射治疗效果观察.结果体外与抗癌药物表阿霉素、无水乙醇及冰醋酸等比较,所筛选有效成分均优于或相当于对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体内实验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直至瘤块坏死吸收消失.结论抗肿瘤药硇砂有效成分提取剂在肝癌动物模型治疗上,效果优于无水乙醇,是肝癌局部治疗一种可供选择方法.
作者:孙铭;朱争艳;方淑昌;周立波;赵均铭;楮建新;杜智;宋继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合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等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4%及6.7%,直肠腺瘤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6%及28%,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及84.9%.结论综合检测VEGF与PCNA,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敏;吴建平;夏小勤;吴昌鸣;任辉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尼莫地平对化疗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将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短期原代培养,分别将BCNU、VCR、PCB单独或与尼莫地平联合作用于培养的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联合应用尼莫地平的细胞存活率较单独应用BCNU、VCR、PCB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尼莫地平可明显增加化疗药物的肿瘤抑制作用,对于化疗耐药有较好的逆转效果.
作者:荆俊杰;王守森;王如密;李琦;张锡增;赵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转移相关基因的调节涉及复杂的机制及多条信号传导途径,其中胞浆蛋白激酶介导的调节逐渐被认识,常见的蛋白激酶有MAPK、PKC、PKA、CAMK、PI-3等,而MAPK通路是研究多的激酶通路.
作者:曾亮;曹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与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腺癌的关系及鉴别诊断.方法术后标本中,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DPC)32例.其中用开放手术标本诊断率为2%(8/409),用经尿道电切方法诊断率为7.2%(24/311),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果手术方法与IDPC的诊断密切相关,IDPC的发病率伴随BPH逐年同步增加.结论 IDPC与BPH同源,是BPH腺体的局部恶变,部分临床癌是IDPC恶化的结果.
作者:付红霞;魏志勋;张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柯里拉京(Corilagin)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药效试验用MTT法,体内用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观察柯里拉京抑瘤活性及与其他化疗药的协同作用.结果柯里拉京体外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鼻咽癌细胞(KB)、骨肉瘤细胞(OS-73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IC50 值分别为0.25μg/ml、1.2μg/ml、7.42μg/ml及9.08μg/ml.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也显示出较显著抑制作用.结论柯里拉京体外对A2780、KB、OS-732和HCT-8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体内对小鼠肝癌H22,裸鼠移植人OS-732、HCT-8也显示出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朝阳;王徳昌;陈玉武;任丽娟;李克明;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女阴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复习临床、病理学资料,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P法. 结果 24例中发生于外阴13例,阴道7例,宫颈4例.17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6例,2年4例,3~4年3例,4例存活5年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m23阳性14例中淋巴结转移者仅2例阳性,9例者淋巴结转移者中6例p53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女阴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53表达者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阴性病例高,有预后意义.
作者:孙军;漆楚波;赵美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16例宫颈鳞癌治疗前后进行SCC测定.结果 SCC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性为73.28%,特异性为95.10%.SCC阳性率在宫颈鳞癌大细胞角化型及非角化型中较高,在小细胞型中较低.并且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在根治性治疗后SCC阳性者均转阴性.结论 SCC是宫颈鳞癌较好的一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监测疾病状态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华;杨宇星;董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骨损伤(RBI)愈合能力降低的机制.方法 60Coγ射线15Gy单次照射并致兔右胫骨骨折,以半环槽氏外固定器固定,未照射组为对照组.术后3d、1、3、6、12、24周通过组织学、血流量测定及免疫组化(BMP与TGF-β1)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较对照组晚12~16周,且骨折端血流量明显降低;BMP与TGF-β1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RBI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骨组织血运障碍与抑制BMP与TGF-β1的综合作用.
作者:张艳玲;李建福;梁后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应激性溃疡、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瘘等是食管、贲门癌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自1997年10月~2000年11月,我们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甲氰咪胍预防术后近期并发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184例,126例接受术后放疗,58例行单纯手术,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在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5%、21.9%(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8.2%,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在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两组的5年生存率为35.6%、29.4%(P>0.01).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有8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给予动脉化疗,A组49例予PDD+Fudr方案,B组40例予PDD+5Fu方案,方法与剂量两组相同.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3.7%(41/49),其中CR10.2%,PR73.5%,SD16.3%;B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CR2.5%,PR72.5%,SD25%,统计学上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溃疡在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Fud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辅助化疗中是安全、低毒、高效的,值得推荐.
作者:朱又华;任庆荣;孙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星形细胞瘤恶性进展与年龄、组织类型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对54例复发性星形细胞瘤两次住院手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人组星形细胞瘤复发间期明显低于青少年组,且复发时恶性程度有增加趋势,其中间变性星形组织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复发时恶性程度往往增加,分别占首次发病例数的77.8%和78.6%.结论星形细胞瘤恶性进展与年龄、肿瘤的病理分级和组织类型有关.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恶性进展过程更快.
作者:陶红兵;袁先厚;袁忠惠;俞苏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对苯二亚甲基硒腈(1,4-phenylenebis selenocyanate,p-XSC)对4NQO诱发大鼠舌癌发生的阻断作用. 方法在接触致癌剂过程中或之后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应用组织学切片、免疫组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观察癌变率、细胞增殖及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可显著降低舌癌发生,舌后部细胞增殖生物标记的表达显著降低,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DT-黄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在舌癌发生中有很强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李文荟;李文卓;周磊;蔡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及4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各期乳腺癌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Ⅳ期乳腺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 <0.05),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结论血浆ET-1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血浆ET-1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揭示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绒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考察了hCG对JEG-3绒癌细胞系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绒癌细胞系JEG-3表达MMP-8、-10、-12、-19,而其它亚型MMP的表达在本研究中未检测到.将JEG-3细胞在25 IU/ml hCG中温育50h后,细胞中MMP-8、-10、-12、-19的表达量均降低.结论 JEG-3绒癌细胞系的侵袭性与MMP-8、-10、-12、-19的表达有关,高浓度的hCG长时间温育可能通过降低MMP的表达而抑制绒癌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周君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泰素系植物类抗癌药,其抗癌机理在于它能够促使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不具活性的微管聚合物,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细胞死亡.本文简要报告50例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行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如下:
作者:卞志远;苑星;琚勤昌;任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