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免疫

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癌胚抗原, 痘苗病毒, T淋巴细胞
摘要: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目的观察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有8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给予动脉化疗,A组49例予PDD+Fudr方案,B组40例予PDD+5Fu方案,方法与剂量两组相同.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3.7%(41/49),其中CR10.2%,PR73.5%,SD16.3%;B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CR2.5%,PR72.5%,SD25%,统计学上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溃疡在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Fud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辅助化疗中是安全、低毒、高效的,值得推荐.

    作者:朱又华;任庆荣;孙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癌术前螺旋CT检查的价值分析

    在术前准确判断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对3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了螺旋CT检查,以便为胃癌的术前分期在临床中有所帮助.

    作者:李文惠;高峰;杨文举;韩小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CG抑制JEG-3绒癌细胞系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目的揭示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绒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考察了hCG对JEG-3绒癌细胞系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绒癌细胞系JEG-3表达MMP-8、-10、-12、-19,而其它亚型MMP的表达在本研究中未检测到.将JEG-3细胞在25 IU/ml hCG中温育50h后,细胞中MMP-8、-10、-12、-19的表达量均降低.结论 JEG-3绒癌细胞系的侵袭性与MMP-8、-10、-12、-19的表达有关,高浓度的hCG长时间温育可能通过降低MMP的表达而抑制绒癌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周君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cl-2、CD4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预后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研究83例原发性肺癌及16例肺良性疾患.结果 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表达强度与肺癌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但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Bcl-2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D44v6 阳性可能对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青春前期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癌变1例

    1 病案摘要女,14岁,学生.因发现双乳肿块半年余,于1995年1月17日就诊.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有多个黄豆大小的肿块,无红、肿、痛和乳头溢液,后双侧乳腺迅速增大.患者尚未初潮,家中无乳腺肿瘤病病史.体检: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双乳呈球形膨隆,皮肤高度紧张,部分区域静脉怒张,乳头未发育,无溢液,左乳肿块约13.0×12.0㎝2,右乳肿块约16.0×15.0㎝2,均呈多个结节,占据整个乳腺,质地硬、边清,有一定活动度.锁骨上及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提示:乳腺纤维腺瘤,部分细胞有异形.于1995年1月24日在插管全麻下予双侧乳腺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结节状,结节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约8.5×8.5×6.0㎝3.病理报告: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并局灶性癌变.术后未予放疗、化疗.随访6年余,未见复发.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的外科处理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25例,占同期收治的大肠癌643例的3.89%,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家耀;黄绍华;黄显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免疫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伽玛刀加体外照射治疗脑转移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加体外照射(SRS+R)及单纯放疗(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5月~2000年12月,38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S+R治疗,中心剂量50~60Gy,周边剂量20~25Gy,全脑外照射30~40Gy/3~4周.46例R治疗,全脑照射同前,缩野追加至40~60Gy.结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SRS+R组分别为10月、60.5%及92.1%;R组分别为5.3月、17.4%及21.7%(P<0.01).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优于R组.

    作者:冯纪祥;任庆荣;徐崇明;张九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透明质酸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231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PH-20)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在鸡胚胎中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PH-20 cDNA转染到人乳腺癌细胞株MDA231中(MDA231-PH20),细胞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观察肿瘤大小;对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染色,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变化;PCR扩增远端CAM中Alu DNA序列,观察PH-20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 MDA231-PH20在CAM上增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也增多,同时远端CAM出现Alu DNA序列,而对照组无.结论 PH-20明显促进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长,并促进乳癌细胞增殖和远端转移.

    作者:高锋;曹曼林;王杰军;王蕾;Lurong Zhang;Charles B.Underhill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氰咪胍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

    应激性溃疡、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瘘等是食管、贲门癌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自1997年10月~2000年11月,我们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甲氰咪胍预防术后近期并发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对大鼠舌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对苯二亚甲基硒腈(1,4-phenylenebis selenocyanate,p-XSC)对4NQO诱发大鼠舌癌发生的阻断作用. 方法在接触致癌剂过程中或之后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应用组织学切片、免疫组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观察癌变率、细胞增殖及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可显著降低舌癌发生,舌后部细胞增殖生物标记的表达显著降低,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DT-黄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在舌癌发生中有很强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李文荟;李文卓;周磊;蔡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肿瘤中有基因缺失或突变并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为探讨TGFβⅠ、Ⅱ型受体(TβRⅠ和TβR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及其意义,对二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

    作者:谢续标;黄循;杨罗艳;杨竹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针吸细胞图像光度学计量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针吸细胞图像光度学及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量化差异和鉴别价值.方法用MPIAS-500多媒体细胞图像分析仪,对50例乳腺癌分胞体、胞核、胞浆三大结构进行了细胞图像光密度值12项指标的计量研究,并以3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结果在12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胞体及胞核分别有3项;胞浆有4项.特异度有5项指标≥80%(1项为100%);灵敏度有7项指标≥80%(2项为100%),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参数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中.结论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乳腺癌进行光度学分析,其多参数的光密度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及可比性,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治兰;王昌富;郭华雄;龚平;胡聪明;张国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结肠癌nm23-H1、CD44V6、PCNA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探讨nm23-H1、CD44V6及PCNA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及估计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王勇;孙菊杰;高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184例,126例接受术后放疗,58例行单纯手术,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在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5%、21.9%(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8.2%,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在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两组的5年生存率为35.6%、29.4%(P>0.01).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直肠癌中VEGF与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合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等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4%及6.7%,直肠腺瘤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6%及28%,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及84.9%.结论综合检测VEGF与PCNA,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敏;吴建平;夏小勤;吴昌鸣;任辉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柯里拉京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柯里拉京(Corilagin)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药效试验用MTT法,体内用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观察柯里拉京抑瘤活性及与其他化疗药的协同作用.结果柯里拉京体外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鼻咽癌细胞(KB)、骨肉瘤细胞(OS-73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IC50 值分别为0.25μg/ml、1.2μg/ml、7.42μg/ml及9.08μg/ml.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也显示出较显著抑制作用.结论柯里拉京体外对A2780、KB、OS-732和HCT-8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体内对小鼠肝癌H22,裸鼠移植人OS-732、HCT-8也显示出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朝阳;王徳昌;陈玉武;任丽娟;李克明;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泰素系植物类抗癌药,其抗癌机理在于它能够促使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不具活性的微管聚合物,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细胞死亡.本文简要报告50例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行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如下:

    作者:卞志远;苑星;琚勤昌;任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特异性的肿瘤,以头颈部多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本文收集1992年~2002年期间儿童头颈部RMS 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友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24例女阴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女阴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复习临床、病理学资料,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P法. 结果 24例中发生于外阴13例,阴道7例,宫颈4例.17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6例,2年4例,3~4年3例,4例存活5年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m23阳性14例中淋巴结转移者仅2例阳性,9例者淋巴结转移者中6例p53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女阴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53表达者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阴性病例高,有预后意义.

    作者:孙军;漆楚波;赵美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