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耀;黄绍华;黄显实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顺铂(PDD)联合抗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作用性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等实验方法.结果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在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端粒酶活性等方面均较各自单药的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肝癌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增强了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汤秀红;秦叔逵;陈惠英;王锦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肿瘤中有基因缺失或突变并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为探讨TGFβⅠ、Ⅱ型受体(TβRⅠ和TβR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及其意义,对二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
作者:谢续标;黄循;杨罗艳;杨竹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针吸细胞图像光度学及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量化差异和鉴别价值.方法用MPIAS-500多媒体细胞图像分析仪,对50例乳腺癌分胞体、胞核、胞浆三大结构进行了细胞图像光密度值12项指标的计量研究,并以3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结果在12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胞体及胞核分别有3项;胞浆有4项.特异度有5项指标≥80%(1项为100%);灵敏度有7项指标≥80%(2项为100%),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参数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中.结论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乳腺癌进行光度学分析,其多参数的光密度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及可比性,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治兰;王昌富;郭华雄;龚平;胡聪明;张国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诱导血管生成,而血管新生是实体瘤生长、浸润、转移与复发的重要前提.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MVD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范伟;卢丽艳;王世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预后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研究83例原发性肺癌及16例肺良性疾患.结果 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表达强度与肺癌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但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Bcl-2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D44v6 阳性可能对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特异性的肿瘤,以头颈部多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本文收集1992年~2002年期间儿童头颈部RMS 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友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矿物中药硇砂成份分析和有效提取,制备出A、N和Z剂进行动物肝癌治疗研究.方法体外以人7721肝癌细胞系进行不同药物成份及浓度杀癌细胞效果评价;体内用裸小鼠7721肝癌模型肿瘤内注射治疗效果观察.结果体外与抗癌药物表阿霉素、无水乙醇及冰醋酸等比较,所筛选有效成分均优于或相当于对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体内实验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直至瘤块坏死吸收消失.结论抗肿瘤药硇砂有效成分提取剂在肝癌动物模型治疗上,效果优于无水乙醇,是肝癌局部治疗一种可供选择方法.
作者:孙铭;朱争艳;方淑昌;周立波;赵均铭;楮建新;杜智;宋继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合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等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4%及6.7%,直肠腺瘤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6%及28%,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及84.9%.结论综合检测VEGF与PCNA,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敏;吴建平;夏小勤;吴昌鸣;任辉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余年收治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结果随访1月~10年不等,未见因本病死亡者.结论对腹部包块伴雌激素刺激症状的妇女,应该注意此类肿瘤的可能,要警惕不典型及异位的肿瘤.抑制素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敏感性很强的标记物,但目前由于诊断试剂盒等方面的原因,临床应用尚有困难.
作者:韩炜珍;刘元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息胚学说与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创立者提出以动物源全息胚分化促进剂系列药抗癌,其中提及低等动物[1].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发现疟疾与肿瘤发病率之间呈反变消长关系[2],并作了抗癌疗效观察[3].疟疾抗癌实为一种生物疗法.本文对其作简要综述,旨在唤起同仁对该法的认同与重视,早日以该法治疗相关癌症,造福患者.
作者:莫纲;杨光彩;王明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及4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各期乳腺癌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Ⅳ期乳腺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 <0.05),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结论血浆ET-1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血浆ET-1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184例,126例接受术后放疗,58例行单纯手术,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在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5%、21.9%(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8.2%,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在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两组的5年生存率为35.6%、29.4%(P>0.01).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属视网膜神经源性[1]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常因瞳孔区呈黄色而就诊.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实性光团,内含强回声钙斑及声影,有时可见暗区.本文运用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总结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声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彭斌;巩丽青;项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骨损伤(RBI)愈合能力降低的机制.方法 60Coγ射线15Gy单次照射并致兔右胫骨骨折,以半环槽氏外固定器固定,未照射组为对照组.术后3d、1、3、6、12、24周通过组织学、血流量测定及免疫组化(BMP与TGF-β1)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较对照组晚12~16周,且骨折端血流量明显降低;BMP与TGF-β1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RBI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骨组织血运障碍与抑制BMP与TGF-β1的综合作用.
作者:张艳玲;李建福;梁后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转移相关基因的调节涉及复杂的机制及多条信号传导途径,其中胞浆蛋白激酶介导的调节逐渐被认识,常见的蛋白激酶有MAPK、PKC、PKA、CAMK、PI-3等,而MAPK通路是研究多的激酶通路.
作者:曾亮;曹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能引起多种动物发生癌变,主要诱发肝癌.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中,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品污染严重,尤其花生、花生油和玉米污染为严重.黄曲霉毒素M1(AFM1)是机体从粮油食品中摄入AFB1后,经体内代谢后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而且又是肝癌高发地区之一.通过本研究,揭示广西肝癌高发区儿童暴露于AFB1与肝癌高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涂文升;黎丹戎;黎远冬;黄天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尼莫地平对化疗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将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短期原代培养,分别将BCNU、VCR、PCB单独或与尼莫地平联合作用于培养的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联合应用尼莫地平的细胞存活率较单独应用BCNU、VCR、PCB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尼莫地平可明显增加化疗药物的肿瘤抑制作用,对于化疗耐药有较好的逆转效果.
作者:荆俊杰;王守森;王如密;李琦;张锡增;赵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 病案摘要女,14岁,学生.因发现双乳肿块半年余,于1995年1月17日就诊.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有多个黄豆大小的肿块,无红、肿、痛和乳头溢液,后双侧乳腺迅速增大.患者尚未初潮,家中无乳腺肿瘤病病史.体检: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双乳呈球形膨隆,皮肤高度紧张,部分区域静脉怒张,乳头未发育,无溢液,左乳肿块约13.0×12.0㎝2,右乳肿块约16.0×15.0㎝2,均呈多个结节,占据整个乳腺,质地硬、边清,有一定活动度.锁骨上及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提示:乳腺纤维腺瘤,部分细胞有异形.于1995年1月24日在插管全麻下予双侧乳腺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结节状,结节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约8.5×8.5×6.0㎝3.病理报告: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并局灶性癌变.术后未予放疗、化疗.随访6年余,未见复发.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PH-20)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在鸡胚胎中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PH-20 cDNA转染到人乳腺癌细胞株MDA231中(MDA231-PH20),细胞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观察肿瘤大小;对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染色,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变化;PCR扩增远端CAM中Alu DNA序列,观察PH-20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 MDA231-PH20在CAM上增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也增多,同时远端CAM出现Alu DNA序列,而对照组无.结论 PH-20明显促进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长,并促进乳癌细胞增殖和远端转移.
作者:高锋;曹曼林;王杰军;王蕾;Lurong Zhang;Charles B.Underhill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25例,占同期收治的大肠癌643例的3.89%,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家耀;黄绍华;黄显实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