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升;黎丹戎;黎远冬;黄天壬
目的研究对苯二亚甲基硒腈(1,4-phenylenebis selenocyanate,p-XSC)对4NQO诱发大鼠舌癌发生的阻断作用. 方法在接触致癌剂过程中或之后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应用组织学切片、免疫组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观察癌变率、细胞增殖及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食物中加入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可显著降低舌癌发生,舌后部细胞增殖生物标记的表达显著降低,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DT-黄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苯二亚甲基硒腈在舌癌发生中有很强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李文荟;李文卓;周磊;蔡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与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腺癌的关系及鉴别诊断.方法术后标本中,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DPC)32例.其中用开放手术标本诊断率为2%(8/409),用经尿道电切方法诊断率为7.2%(24/311),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果手术方法与IDPC的诊断密切相关,IDPC的发病率伴随BPH逐年同步增加.结论 IDPC与BPH同源,是BPH腺体的局部恶变,部分临床癌是IDPC恶化的结果.
作者:付红霞;魏志勋;张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应激性溃疡、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瘘等是食管、贲门癌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自1997年10月~2000年11月,我们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甲氰咪胍预防术后近期并发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余年收治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结果随访1月~10年不等,未见因本病死亡者.结论对腹部包块伴雌激素刺激症状的妇女,应该注意此类肿瘤的可能,要警惕不典型及异位的肿瘤.抑制素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敏感性很强的标记物,但目前由于诊断试剂盒等方面的原因,临床应用尚有困难.
作者:韩炜珍;刘元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顺铂(PDD)联合抗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作用性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等实验方法.结果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在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端粒酶活性等方面均较各自单药的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肝癌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增强了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汤秀红;秦叔逵;陈惠英;王锦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息胚学说与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创立者提出以动物源全息胚分化促进剂系列药抗癌,其中提及低等动物[1].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发现疟疾与肿瘤发病率之间呈反变消长关系[2],并作了抗癌疗效观察[3].疟疾抗癌实为一种生物疗法.本文对其作简要综述,旨在唤起同仁对该法的认同与重视,早日以该法治疗相关癌症,造福患者.
作者:莫纲;杨光彩;王明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16例宫颈鳞癌治疗前后进行SCC测定.结果 SCC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性为73.28%,特异性为95.10%.SCC阳性率在宫颈鳞癌大细胞角化型及非角化型中较高,在小细胞型中较低.并且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在根治性治疗后SCC阳性者均转阴性.结论 SCC是宫颈鳞癌较好的一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监测疾病状态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华;杨宇星;董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有8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给予动脉化疗,A组49例予PDD+Fudr方案,B组40例予PDD+5Fu方案,方法与剂量两组相同.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3.7%(41/49),其中CR10.2%,PR73.5%,SD16.3%;B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CR2.5%,PR72.5%,SD25%,统计学上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溃疡在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Fud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辅助化疗中是安全、低毒、高效的,值得推荐.
作者:朱又华;任庆荣;孙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预后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研究83例原发性肺癌及16例肺良性疾患.结果 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表达强度与肺癌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但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Bcl-2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D44v6 阳性可能对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切片中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状况,统计分析VEGF表达与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VEGF阳性表达33/58,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Ⅲ级之间VEGF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37,VEGF表达阳性组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组且其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后者;COX模型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VEGF表达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结论乳腺癌中VEGF的表达显著影响预后,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作者:曹荣华;袁宏银;杨国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术前准确判断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对3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了螺旋CT检查,以便为胃癌的术前分期在临床中有所帮助.
作者:李文惠;高峰;杨文举;韩小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骨损伤(RBI)愈合能力降低的机制.方法 60Coγ射线15Gy单次照射并致兔右胫骨骨折,以半环槽氏外固定器固定,未照射组为对照组.术后3d、1、3、6、12、24周通过组织学、血流量测定及免疫组化(BMP与TGF-β1)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较对照组晚12~16周,且骨折端血流量明显降低;BMP与TGF-β1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RBI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骨组织血运障碍与抑制BMP与TGF-β1的综合作用.
作者:张艳玲;李建福;梁后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们近应用深圳先科公司的射频热疗机(SR-1 000型)对患者腹部进行透热治疗结合腹膜腔内灌注DDP和5-FU联合治疗恶性腹水患者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山顺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特异性的肿瘤,以头颈部多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本文收集1992年~2002年期间儿童头颈部RMS 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友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及4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各期乳腺癌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Ⅳ期乳腺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 <0.05),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结论血浆ET-1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血浆ET-1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转移相关基因的调节涉及复杂的机制及多条信号传导途径,其中胞浆蛋白激酶介导的调节逐渐被认识,常见的蛋白激酶有MAPK、PKC、PKA、CAMK、PI-3等,而MAPK通路是研究多的激酶通路.
作者:曾亮;曹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针吸细胞图像光度学及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量化差异和鉴别价值.方法用MPIAS-500多媒体细胞图像分析仪,对50例乳腺癌分胞体、胞核、胞浆三大结构进行了细胞图像光密度值12项指标的计量研究,并以3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结果在12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胞体及胞核分别有3项;胞浆有4项.特异度有5项指标≥80%(1项为100%);灵敏度有7项指标≥80%(2项为100%),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参数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中.结论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乳腺癌进行光度学分析,其多参数的光密度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及可比性,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治兰;王昌富;郭华雄;龚平;胡聪明;张国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诱导血管生成,而血管新生是实体瘤生长、浸润、转移与复发的重要前提.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MVD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范伟;卢丽艳;王世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加体外照射(SRS+R)及单纯放疗(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5月~2000年12月,38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S+R治疗,中心剂量50~60Gy,周边剂量20~25Gy,全脑外照射30~40Gy/3~4周.46例R治疗,全脑照射同前,缩野追加至40~60Gy.结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SRS+R组分别为10月、60.5%及92.1%;R组分别为5.3月、17.4%及21.7%(P<0.01).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优于R组.
作者:冯纪祥;任庆荣;徐崇明;张九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属视网膜神经源性[1]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常因瞳孔区呈黄色而就诊.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实性光团,内含强回声钙斑及声影,有时可见暗区.本文运用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总结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声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彭斌;巩丽青;项奕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