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进展

曾亮;曹亚

关键词:肿瘤, 转移, 信号, 基因
摘要: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转移相关基因的调节涉及复杂的机制及多条信号传导途径,其中胞浆蛋白激酶介导的调节逐渐被认识,常见的蛋白激酶有MAPK、PKC、PKA、CAMK、PI-3等,而MAPK通路是研究多的激酶通路.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泰素系植物类抗癌药,其抗癌机理在于它能够促使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不具活性的微管聚合物,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细胞死亡.本文简要报告50例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行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如下:

    作者:卞志远;苑星;琚勤昌;任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为疟疾抗癌前景展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息胚学说与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创立者提出以动物源全息胚分化促进剂系列药抗癌,其中提及低等动物[1].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发现疟疾与肿瘤发病率之间呈反变消长关系[2],并作了抗癌疗效观察[3].疟疾抗癌实为一种生物疗法.本文对其作简要综述,旨在唤起同仁对该法的认同与重视,早日以该法治疗相关癌症,造福患者.

    作者:莫纲;杨光彩;王明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肿瘤放疗后脑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意义. 方法 37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采用脱水药、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立体定向或和开颅手术等治疗. 结果 60%的病人症状改善,20%部分改善,20%无效.结论对脑组织放射性损伤进行再治疗及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将会使放射性脑损伤减少到小程度,越早期治疗越好且有望症状改善或部分恢复,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治疗.此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防止放射性脑损伤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锐;孙立;康静波;聂青;田增民;李士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超声诊断

    视网膜母细胞瘤属视网膜神经源性[1]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常因瞳孔区呈黄色而就诊.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实性光团,内含强回声钙斑及声影,有时可见暗区.本文运用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总结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声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彭斌;巩丽青;项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伽玛刀加体外照射治疗脑转移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加体外照射(SRS+R)及单纯放疗(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5月~2000年12月,38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S+R治疗,中心剂量50~60Gy,周边剂量20~25Gy,全脑外照射30~40Gy/3~4周.46例R治疗,全脑照射同前,缩野追加至40~60Gy.结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SRS+R组分别为10月、60.5%及92.1%;R组分别为5.3月、17.4%及21.7%(P<0.01).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优于R组.

    作者:冯纪祥;任庆荣;徐崇明;张九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监测宫颈鳞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16例宫颈鳞癌治疗前后进行SCC测定.结果 SCC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性为73.28%,特异性为95.10%.SCC阳性率在宫颈鳞癌大细胞角化型及非角化型中较高,在小细胞型中较低.并且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在根治性治疗后SCC阳性者均转阴性.结论 SCC是宫颈鳞癌较好的一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监测疾病状态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华;杨宇星;董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整合素与肿瘤

    整合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其配体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MC)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整合素通过识别这些胞外基质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反应并接受、传导级联信号以及调节细胞的存活、运动、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侵袭转移、炎症、伤口愈合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Hynes提出整合素以来,对整合素所涉及的细胞粘附、运动行为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机制方面所参与的环节、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1,2].目前,在癌症研究方面,对整合素的研究已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其仅起细胞粘附作用的认识,对整合素在肿瘤形成、生长、侵袭和转移、细胞凋亡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信号传导机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此就整合素与肿瘤的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张惠静;卢晓;蔡绍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目的观察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有8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给予动脉化疗,A组49例予PDD+Fudr方案,B组40例予PDD+5Fu方案,方法与剂量两组相同.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3.7%(41/49),其中CR10.2%,PR73.5%,SD16.3%;B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CR2.5%,PR72.5%,SD25%,统计学上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溃疡在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Fud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辅助化疗中是安全、低毒、高效的,值得推荐.

    作者:朱又华;任庆荣;孙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青春前期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癌变1例

    1 病案摘要女,14岁,学生.因发现双乳肿块半年余,于1995年1月17日就诊.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有多个黄豆大小的肿块,无红、肿、痛和乳头溢液,后双侧乳腺迅速增大.患者尚未初潮,家中无乳腺肿瘤病病史.体检: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双乳呈球形膨隆,皮肤高度紧张,部分区域静脉怒张,乳头未发育,无溢液,左乳肿块约13.0×12.0㎝2,右乳肿块约16.0×15.0㎝2,均呈多个结节,占据整个乳腺,质地硬、边清,有一定活动度.锁骨上及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提示:乳腺纤维腺瘤,部分细胞有异形.于1995年1月24日在插管全麻下予双侧乳腺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结节状,结节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约8.5×8.5×6.0㎝3.病理报告: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并局灶性癌变.术后未予放疗、化疗.随访6年余,未见复发.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抑制裸鼠胃癌腹腔种植腹水生成

    目的研究As2O3对裸鼠胃癌腹腔种植腹水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BALB/C-nu/nu裸鼠腹腔内接种胃癌MKN-45细胞株后,随机分为5组,然后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表阿霉素及不同剂量的As2O3,观察癌细胞株对各组裸鼠的致瘤率、腹水生成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As2O3作用后腹腔内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阿霉素、低剂量As2O3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抑制裸鼠腹水的生成,延长生存期(P<0.01);中高剂量As2O3还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消除腹腔内肿瘤细胞、抑制腹水产生、而使裸鼠寿命明显延长.结论 As2O3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抑制或消除裸鼠胃癌腹腔种植及腹水的生成,不同程度地延长生存期.

    作者:邓志华;师水生;蔡洪培;李石;沈健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的外科处理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25例,占同期收治的大肠癌643例的3.89%,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家耀;黄绍华;黄显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能引起多种动物发生癌变,主要诱发肝癌.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中,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品污染严重,尤其花生、花生油和玉米污染为严重.黄曲霉毒素M1(AFM1)是机体从粮油食品中摄入AFB1后,经体内代谢后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而且又是肝癌高发地区之一.通过本研究,揭示广西肝癌高发区儿童暴露于AFB1与肝癌高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涂文升;黎丹戎;黎远冬;黄天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cl-2、CD4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预后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研究83例原发性肺癌及16例肺良性疾患.结果 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表达强度与肺癌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但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Bcl-2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D44v6 阳性可能对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免疫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特异性的肿瘤,以头颈部多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本文收集1992年~2002年期间儿童头颈部RMS 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友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与顺铂合用抗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顺铂(PDD)联合抗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作用性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等实验方法.结果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在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端粒酶活性等方面均较各自单药的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肝癌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增强了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汤秀红;秦叔逵;陈惠英;王锦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硇砂提取液裸小鼠肿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矿物中药硇砂成份分析和有效提取,制备出A、N和Z剂进行动物肝癌治疗研究.方法体外以人7721肝癌细胞系进行不同药物成份及浓度杀癌细胞效果评价;体内用裸小鼠7721肝癌模型肿瘤内注射治疗效果观察.结果体外与抗癌药物表阿霉素、无水乙醇及冰醋酸等比较,所筛选有效成分均优于或相当于对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体内实验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直至瘤块坏死吸收消失.结论抗肿瘤药硇砂有效成分提取剂在肝癌动物模型治疗上,效果优于无水乙醇,是肝癌局部治疗一种可供选择方法.

    作者:孙铭;朱争艳;方淑昌;周立波;赵均铭;楮建新;杜智;宋继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及4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各期乳腺癌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Ⅳ期乳腺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 <0.05),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结论血浆ET-1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血浆ET-1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结肠癌nm23-H1、CD44V6、PCNA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探讨nm23-H1、CD44V6及PCNA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及估计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王勇;孙菊杰;高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24例女阴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女阴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复习临床、病理学资料,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P法. 结果 24例中发生于外阴13例,阴道7例,宫颈4例.17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6例,2年4例,3~4年3例,4例存活5年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m23阳性14例中淋巴结转移者仅2例阳性,9例者淋巴结转移者中6例p53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女阴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53表达者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阴性病例高,有预后意义.

    作者:孙军;漆楚波;赵美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