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目的观察经颞浅动脉灌注PDD+Fudr/5-Fu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有8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给予动脉化疗,A组49例予PDD+Fudr方案,B组40例予PDD+5Fu方案,方法与剂量两组相同.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3.7%(41/49),其中CR10.2%,PR73.5%,SD16.3%;B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CR2.5%,PR72.5%,SD25%,统计学上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溃疡在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Fud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辅助化疗中是安全、低毒、高效的,值得推荐.
作者:朱又华;任庆荣;孙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星形细胞瘤恶性进展与年龄、组织类型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对54例复发性星形细胞瘤两次住院手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人组星形细胞瘤复发间期明显低于青少年组,且复发时恶性程度有增加趋势,其中间变性星形组织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复发时恶性程度往往增加,分别占首次发病例数的77.8%和78.6%.结论星形细胞瘤恶性进展与年龄、肿瘤的病理分级和组织类型有关.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恶性进展过程更快.
作者:陶红兵;袁先厚;袁忠惠;俞苏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25例,占同期收治的大肠癌643例的3.89%,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家耀;黄绍华;黄显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合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等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4%及6.7%,直肠腺瘤中VEGF及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16%及28%,直肠癌中VEGF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及84.9%.结论综合检测VEGF与PCNA,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敏;吴建平;夏小勤;吴昌鸣;任辉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活性与c-myc的表达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TRAP-ELISA法和RT-PCR分别测定肝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htert和c-myc表达;将c-myc表达质粒与含有htert启动子序列的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COS-7细胞后测定启动子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株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htert和c-myc mRNA表达明显增高;外源性c-myc可上调htert启动子活性.结论在肝癌细胞株中,c-myc和htert的表达均增强且有着重要的相关性;c-myc对htert基因调控可能是激活端粒酶诱发肝癌发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林勇;曾欣;谢渭芬;陈伟忠;张忠兵;张新;陈岳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意义. 方法 37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采用脱水药、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立体定向或和开颅手术等治疗. 结果 60%的病人症状改善,20%部分改善,20%无效.结论对脑组织放射性损伤进行再治疗及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将会使放射性脑损伤减少到小程度,越早期治疗越好且有望症状改善或部分恢复,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治疗.此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防止放射性脑损伤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锐;孙立;康静波;聂青;田增民;李士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与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腺癌的关系及鉴别诊断.方法术后标本中,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DPC)32例.其中用开放手术标本诊断率为2%(8/409),用经尿道电切方法诊断率为7.2%(24/311),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果手术方法与IDPC的诊断密切相关,IDPC的发病率伴随BPH逐年同步增加.结论 IDPC与BPH同源,是BPH腺体的局部恶变,部分临床癌是IDPC恶化的结果.
作者:付红霞;魏志勋;张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及4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各期乳腺癌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Ⅳ期乳腺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 <0.05),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结论血浆ET-1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血浆ET-1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术前准确判断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对3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了螺旋CT检查,以便为胃癌的术前分期在临床中有所帮助.
作者:李文惠;高峰;杨文举;韩小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息胚学说与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创立者提出以动物源全息胚分化促进剂系列药抗癌,其中提及低等动物[1].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发现疟疾与肿瘤发病率之间呈反变消长关系[2],并作了抗癌疗效观察[3].疟疾抗癌实为一种生物疗法.本文对其作简要综述,旨在唤起同仁对该法的认同与重视,早日以该法治疗相关癌症,造福患者.
作者:莫纲;杨光彩;王明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泰素系植物类抗癌药,其抗癌机理在于它能够促使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不具活性的微管聚合物,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细胞死亡.本文简要报告50例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行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如下:
作者:卞志远;苑星;琚勤昌;任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定性检测大肠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E-钙粘素(E-Cad)的表达;定量测定正常上皮与大肠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JIC).方法鼠大肠癌与对照组织中Cx43和E-Cad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JIC用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结果大肠癌Cx43和E-Cad阳性率(40%,43%)明显低于对照组织(90%, 87%),33%肿瘤标本二者皆不表达,该组肿瘤的分化度也较差;大肠癌细胞HR,Lovo,HT-29间GJIC明显低于正常上皮细胞.结论在鼠大肠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伴有Cx43与E-Cad的表达抑制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刘国龙;吴红瑛;罗荣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加体外照射(SRS+R)及单纯放疗(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5月~2000年12月,38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S+R治疗,中心剂量50~60Gy,周边剂量20~25Gy,全脑外照射30~40Gy/3~4周.46例R治疗,全脑照射同前,缩野追加至40~60Gy.结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SRS+R组分别为10月、60.5%及92.1%;R组分别为5.3月、17.4%及21.7%(P<0.01).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优于R组.
作者:冯纪祥;任庆荣;徐崇明;张九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女阴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复习临床、病理学资料,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P法. 结果 24例中发生于外阴13例,阴道7例,宫颈4例.17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6例,2年4例,3~4年3例,4例存活5年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m23阳性14例中淋巴结转移者仅2例阳性,9例者淋巴结转移者中6例p53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女阴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53表达者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阴性病例高,有预后意义.
作者:孙军;漆楚波;赵美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肿瘤中有基因缺失或突变并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为探讨TGFβⅠ、Ⅱ型受体(TβRⅠ和TβR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及其意义,对二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
作者:谢续标;黄循;杨罗艳;杨竹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整合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其配体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MC)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整合素通过识别这些胞外基质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反应并接受、传导级联信号以及调节细胞的存活、运动、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侵袭转移、炎症、伤口愈合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Hynes提出整合素以来,对整合素所涉及的细胞粘附、运动行为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机制方面所参与的环节、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1,2].目前,在癌症研究方面,对整合素的研究已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其仅起细胞粘附作用的认识,对整合素在肿瘤形成、生长、侵袭和转移、细胞凋亡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信号传导机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此就整合素与肿瘤的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张惠静;卢晓;蔡绍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As2O3对裸鼠胃癌腹腔种植腹水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BALB/C-nu/nu裸鼠腹腔内接种胃癌MKN-45细胞株后,随机分为5组,然后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表阿霉素及不同剂量的As2O3,观察癌细胞株对各组裸鼠的致瘤率、腹水生成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As2O3作用后腹腔内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阿霉素、低剂量As2O3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抑制裸鼠腹水的生成,延长生存期(P<0.01);中高剂量As2O3还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消除腹腔内肿瘤细胞、抑制腹水产生、而使裸鼠寿命明显延长.结论 As2O3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抑制或消除裸鼠胃癌腹腔种植及腹水的生成,不同程度地延长生存期.
作者:邓志华;师水生;蔡洪培;李石;沈健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探讨nm23-H1、CD44V6及PCNA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及估计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王勇;孙菊杰;高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16例宫颈鳞癌治疗前后进行SCC测定.结果 SCC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性为73.28%,特异性为95.10%.SCC阳性率在宫颈鳞癌大细胞角化型及非角化型中较高,在小细胞型中较低.并且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在根治性治疗后SCC阳性者均转阴性.结论 SCC是宫颈鳞癌较好的一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监测疾病状态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华;杨宇星;董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