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炜珍;刘元姣
目的定性检测大肠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E-钙粘素(E-Cad)的表达;定量测定正常上皮与大肠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JIC).方法鼠大肠癌与对照组织中Cx43和E-Cad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JIC用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结果大肠癌Cx43和E-Cad阳性率(40%,43%)明显低于对照组织(90%, 87%),33%肿瘤标本二者皆不表达,该组肿瘤的分化度也较差;大肠癌细胞HR,Lovo,HT-29间GJIC明显低于正常上皮细胞.结论在鼠大肠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伴有Cx43与E-Cad的表达抑制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刘国龙;吴红瑛;罗荣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加体外照射(SRS+R)及单纯放疗(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5月~2000年12月,38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S+R治疗,中心剂量50~60Gy,周边剂量20~25Gy,全脑外照射30~40Gy/3~4周.46例R治疗,全脑照射同前,缩野追加至40~60Gy.结果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SRS+R组分别为10月、60.5%及92.1%;R组分别为5.3月、17.4%及21.7%(P<0.01).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优于R组.
作者:冯纪祥;任庆荣;徐崇明;张九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PH-20)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在鸡胚胎中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PH-20 cDNA转染到人乳腺癌细胞株MDA231中(MDA231-PH20),细胞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观察肿瘤大小;对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染色,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变化;PCR扩增远端CAM中Alu DNA序列,观察PH-20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 MDA231-PH20在CAM上增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也增多,同时远端CAM出现Alu DNA序列,而对照组无.结论 PH-20明显促进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长,并促进乳癌细胞增殖和远端转移.
作者:高锋;曹曼林;王杰军;王蕾;Lurong Zhang;Charles B.Underhill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与野生型痘苗病毒(V-76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吴军;杨太成;赖晃文;王捷;郑文岭;王晓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术前准确判断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对3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了螺旋CT检查,以便为胃癌的术前分期在临床中有所帮助.
作者:李文惠;高峰;杨文举;韩小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女阴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复习临床、病理学资料,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P法. 结果 24例中发生于外阴13例,阴道7例,宫颈4例.17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6例,2年4例,3~4年3例,4例存活5年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m23阳性14例中淋巴结转移者仅2例阳性,9例者淋巴结转移者中6例p53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女阴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53表达者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阴性病例高,有预后意义.
作者:孙军;漆楚波;赵美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属视网膜神经源性[1]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常因瞳孔区呈黄色而就诊.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实性光团,内含强回声钙斑及声影,有时可见暗区.本文运用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总结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声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彭斌;巩丽青;项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骨损伤(RBI)愈合能力降低的机制.方法 60Coγ射线15Gy单次照射并致兔右胫骨骨折,以半环槽氏外固定器固定,未照射组为对照组.术后3d、1、3、6、12、24周通过组织学、血流量测定及免疫组化(BMP与TGF-β1)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较对照组晚12~16周,且骨折端血流量明显降低;BMP与TGF-β1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RBI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骨组织血运障碍与抑制BMP与TGF-β1的综合作用.
作者:张艳玲;李建福;梁后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顺铂(PDD)联合抗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作用性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等实验方法.结果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在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端粒酶活性等方面均较各自单药的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As2O3与PDD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肝癌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增强了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汤秀红;秦叔逵;陈惠英;王锦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预后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研究83例原发性肺癌及16例肺良性疾患.结果 Bcl-2、CD44s及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表达强度与肺癌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但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Bcl-2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CD44v6 阳性可能对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起一定作用.
作者:樊再雯;万毅新;安真光;张珍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余年收治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结果随访1月~10年不等,未见因本病死亡者.结论对腹部包块伴雌激素刺激症状的妇女,应该注意此类肿瘤的可能,要警惕不典型及异位的肿瘤.抑制素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敏感性很强的标记物,但目前由于诊断试剂盒等方面的原因,临床应用尚有困难.
作者:韩炜珍;刘元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息胚学说与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创立者提出以动物源全息胚分化促进剂系列药抗癌,其中提及低等动物[1].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发现疟疾与肿瘤发病率之间呈反变消长关系[2],并作了抗癌疗效观察[3].疟疾抗癌实为一种生物疗法.本文对其作简要综述,旨在唤起同仁对该法的认同与重视,早日以该法治疗相关癌症,造福患者.
作者:莫纲;杨光彩;王明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 病案摘要女,14岁,学生.因发现双乳肿块半年余,于1995年1月17日就诊.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有多个黄豆大小的肿块,无红、肿、痛和乳头溢液,后双侧乳腺迅速增大.患者尚未初潮,家中无乳腺肿瘤病病史.体检: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双乳呈球形膨隆,皮肤高度紧张,部分区域静脉怒张,乳头未发育,无溢液,左乳肿块约13.0×12.0㎝2,右乳肿块约16.0×15.0㎝2,均呈多个结节,占据整个乳腺,质地硬、边清,有一定活动度.锁骨上及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提示:乳腺纤维腺瘤,部分细胞有异形.于1995年1月24日在插管全麻下予双侧乳腺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结节状,结节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约8.5×8.5×6.0㎝3.病理报告:双侧乳腺多发性巨纤维腺瘤并局灶性癌变.术后未予放疗、化疗.随访6年余,未见复发.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16例宫颈鳞癌治疗前后进行SCC测定.结果 SCC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性为73.28%,特异性为95.10%.SCC阳性率在宫颈鳞癌大细胞角化型及非角化型中较高,在小细胞型中较低.并且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在根治性治疗后SCC阳性者均转阴性.结论 SCC是宫颈鳞癌较好的一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监测疾病状态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华;杨宇星;董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探讨nm23-H1、CD44V6及PCNA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及估计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王勇;孙菊杰;高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巨大实质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8例巨大实质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5例,15例随防1~9年,肿瘤复发1例,广泛转移1例.结论胸部X线,B超及CT检查应作为巨大实质性纵隔肿瘤常规检查手段;麻醉时体位及手术方式合理选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并注意防治复张性肺水肿.
作者:陈捷;苏廷宝;何悦概;何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尼莫地平对化疗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将新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短期原代培养,分别将BCNU、VCR、PCB单独或与尼莫地平联合作用于培养的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联合应用尼莫地平的细胞存活率较单独应用BCNU、VCR、PCB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尼莫地平可明显增加化疗药物的肿瘤抑制作用,对于化疗耐药有较好的逆转效果.
作者:荆俊杰;王守森;王如密;李琦;张锡增;赵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184例,126例接受术后放疗,58例行单纯手术,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在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5%、21.9%(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8.2%,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在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两组的5年生存率为35.6%、29.4%(P>0.01).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柯里拉京(Corilagin)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药效试验用MTT法,体内用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观察柯里拉京抑瘤活性及与其他化疗药的协同作用.结果柯里拉京体外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鼻咽癌细胞(KB)、骨肉瘤细胞(OS-73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IC50 值分别为0.25μg/ml、1.2μg/ml、7.42μg/ml及9.08μg/ml.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裸鼠移植人肿瘤细胞株也显示出较显著抑制作用.结论柯里拉京体外对A2780、KB、OS-732和HCT-8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体内对小鼠肝癌H22,裸鼠移植人OS-732、HCT-8也显示出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朝阳;王徳昌;陈玉武;任丽娟;李克明;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整合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其配体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MC)蛋白,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整合素通过识别这些胞外基质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反应并接受、传导级联信号以及调节细胞的存活、运动、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侵袭转移、炎症、伤口愈合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Hynes提出整合素以来,对整合素所涉及的细胞粘附、运动行为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机制方面所参与的环节、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1,2].目前,在癌症研究方面,对整合素的研究已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其仅起细胞粘附作用的认识,对整合素在肿瘤形成、生长、侵袭和转移、细胞凋亡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信号传导机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此就整合素与肿瘤的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张惠静;卢晓;蔡绍皙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