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X、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过程中NK细胞检测

宫立众;张茂宏;徐从高

关键词:环磷酰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癌症患者造血干细胞过程中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变化.方法 21例诊断明确的癌症患者,经CTX 4.0g/m2和G-CSF(惠尔血)150μg/d动员.动员前(前期)、WBC降至低点时(极期)、WBC开始恢复后3天(恢复早期)、WBC开始恢复后6天(恢复期)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和NK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量NK细胞活性.结果动员过程中,NK细胞极期显著低于前期,恢复期则显著高于前期,P<0.01;其变化与WBC、MNC、血小板(BPC)、CD34+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5.NK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动员过程中NK细胞数量增加,活性无改变.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和白蛋白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很高,原因是手术前存在未检出的微小灶或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释放入血.因此,早期发现外周血的肝癌细胞对预测其转移、复发有重要意义.已有报道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甲胎蛋白(AFP)mRNA和白蛋白(ALB)mRNA可作为外周血肝癌细胞的标志物,但联合检测这两项指标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对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AFP-mRNA和ALB-mRNA同时进行检测,以探讨它们在预测肝癌血行播散方面的意义.

    作者:曹骥;覃柳亮;苏建家;李瑗;杨南武;班克臣;欧超;莫钦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重要手段,且效果较好,但由于鼻咽癌位置深,在体外放疗时,照射野内的正常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到放射线的损伤,使患者出现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及护理,才能保证患者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将该病放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双平面CT扫描诊断鞍区脊索瘤的价值

    目的评价轴位加冠状位CT扫描在诊断鞍区脊索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证实的脊索瘤的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资料,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的病灶中心均位于鞍区,其边缘不规则或模糊,蝶骨体骨质明显破坏,4例鼻咽部有巨大软组织肿块,6例患者的瘤体内可见斑片状或不规则块状钙化影.结论双平面CT扫描可准确显示肿瘤向颅内侵犯的范围以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在排除鞍区的其它病变后,结合临床表现和CT特征可诊断脊索瘤.

    作者:魏文洲;李俊;任征辉;童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各种肝病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测定的意义

    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是一种只存在于基底膜中的非胶原性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其含量较低,如受肿瘤转移或其它疾病的刺激,基底膜被破坏或机体合成增加,则血清LN水平可上升。本文检测了188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LN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官成浓;银正民;谢杰荣;徐军发;梁启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nm23-H1及ras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nm23-H1及ras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乳腺组织中nm23-H1及ras基因的表达情况,随访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 nm23-H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负相关(P<0.025,P<0.05),nm23-H1及rasp21表达负相关(P<0.05),nm23-H1阳性者较rasp21阳性者五年生存率高(P<0.01).结论 nm23-H1及rasp21是评估乳腺肿瘤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作者:苏国强;毛乾国;赵卫星;秦志强;秦双;孔凡明;张逢吉;孙鸿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和分析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表达

    目的观察骨肉瘤组织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分型和分化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胶原蛋白,原位杂交检测胶原mRNA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结果骨肉瘤组织不仅表达Ⅰ型胶原蛋白(阳性率87%,灰度值171.99±14.74),并出现了Ⅱ型和Ⅲ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0.4%和43.4%,灰度值分别为153.07±18.82和168.29±18.36);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Ⅱ型胶原的表达高于其它型,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中低分化的三组骨肉瘤间,Ⅰ型胶原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分化越低表达越少.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所得结论基本一致.结论Ⅱ型胶原可作为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的分型参考指标,Ⅰ型胶原可作为骨肉瘤分化及恶性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惠忠;丘距世;郝亚萍;曾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尿道手术治疗伴有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致下尿路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对26例有后尿道梗阻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17例,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割术(TUEVP)9例,同时联合内分泌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主、客观症状,大尿流率,残余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对晚期前列腺癌致下尿路梗阻者,TURP和TUEVP是安全可靠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在有效减少尿路梗阻所致并发症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祝宇;吴瑜璇;周文龙;刘定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绝经后304例阴道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对绝经后304例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绝经后阴道流血年龄≥50岁者285例,50岁以下19例,经诊断性刮宫,宫颈活组织检查送病检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病变占84.9%(258例),恶性病变占11.5%(3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6%(11)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以宫颈病变引起出血多占53%(161例),宫体病变占44.7%(136),卵巢病变2.3%(7例).结论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类型与发病年龄和出血距绝经的年龄有关,而与出血量无明显关系,而出血量的多少,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对年龄大、绝经年限长的阴道流血患者,不管出血量的多少,均应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冯文珍;李卫星;付其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右上肺癌介入治疗后并发横断性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1999年7月我科收治1例右上肺癌患者,住院后行介入治疗并发横断性脊髓炎,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敖利华;徐家喜;龙志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RT-PCR测定乳癌及腋窝淋巴结微量组织MUC1及GST-π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MUC1及GST-π mRNA在乳癌腋窝清扫淋巴结中表达与乳癌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及临床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20例乳腺癌病人的108个HE染色阴性淋巴结MUC1及GST-π mRNA的表达.结果 MUC1及GST-π mRNA在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及39%,在乳癌组织、HE阳性淋巴结及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00%/88%、100%/71%及100%/0.结论 HE阴性淋巴结中出现MUC1阳性表达表明存在肿瘤微转移灶,MUC1mRNA检测可提高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率;GST-π在肿瘤启动和促进阶段可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乳腺癌生物学标志物;乳癌组织中耐药性普遍存在;MUC1及GST-π mRNA在腋淋巴结的表达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二者联合检测对乳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继梅;李春海;王秦秦;唐睿珠;孙丽亚;郝萍;姜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麻醉前用药对置胃、尿管的影响

    留置胃、尿管是部分肿瘤病人手术前的必要准备,但病人因紧张情绪加置管引起的恶心、呕吐、疼痛,往往拒绝合作,给操作增加了难度.为了能减轻以上反应,在置管前配合“麻醉前用药”,根据不同药物作用时间,间隔5~20min左右置管.经观察能有效地预防以上反应,使之能顺利置管,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人肺癌中细胞增殖、凋亡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人肺癌细胞增殖、凋亡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1) 肺癌组织中Ki-67指数(KI)增高与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而凋亡指数(AI)与患者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显著相关;(2) 高KI组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KI组,按P-TNM分期分层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3)Ⅰ、Ⅱ期肺癌患者中高AI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AI组,而在Ⅲ、Ⅳ期肺癌患者中显著高于低AI组.结论 KI反应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对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AI反映机体清除损伤细胞的一种自稳态机制,还不能认为是一个稳定、独立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允;周清华;黄颐;张尚福;成娘;张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癌因性疲乏

    疲乏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主观症状之一.它可以由癌症本身引起,也可以是癌症治疗的结果.癌因性疲乏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了解癌因性疲乏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就其定义、发生、病因、发病机制及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任晖;王建明;马双莲;宋东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放疗加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993年3月至1996年3月,188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放组和放疗组),每组94例.放疗用60Co机或直线加速器照射.鼻咽癌原发灶DT68~76Gy/7-7.5w,颈部DT50~70Gy/5-7w.化疗组在放疗前和放疗后分别用PDD+5-Fu方案化疗.结果 3、5年生存率放化疗组分别为68.1%、55.3%,放疗组分别为54.2%、37.2%;远处转移率化放组为35.1%,放疗组为47.9%,统计学上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放疗加化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并能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张九成;冯纪祥;李长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消炎痛对膀胱癌患者抗肿瘤免疫的影响

    目的研究消炎痛(IM)对膀胱癌患者LAK细胞增殖和抗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细胞计数法观察LAK细胞增殖,以膀胱癌组织标本分离的肿瘤细胞和培养膀胱癌细胞系BIU-87和EJ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测定L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培养48至96小时IM明显增强白细胞介素Ⅱ(IL-2)诱导的LAK细胞增殖,IM处理LAK细胞可增强其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结论这些研究提示IM对IL-2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呈增强调节.

    作者:王志平;陈一戎;秦大山;刘国栋;郑荣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膜瘤细胞凋亡与增殖活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良性脑膜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原位观察和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探讨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方法对40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脑膜瘤手术标本,分别进行凋亡细胞的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Ki-67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Ki-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P<0.01),恶性和非典型脑膜瘤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凋亡指数显著性高于良性脑膜瘤(P<0.01).结论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增多.Ki-67指数和病理分级有很好的一致性,能较好的反映脑膜瘤的增殖特性.

    作者:黄书岚;叶应湖;田道锋;陈谦学;杜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TX、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过程中NK细胞检测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癌症患者造血干细胞过程中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变化.方法 21例诊断明确的癌症患者,经CTX 4.0g/m2和G-CSF(惠尔血)150μg/d动员.动员前(前期)、WBC降至低点时(极期)、WBC开始恢复后3天(恢复早期)、WBC开始恢复后6天(恢复期)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和NK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量NK细胞活性.结果动员过程中,NK细胞极期显著低于前期,恢复期则显著高于前期,P<0.01;其变化与WBC、MNC、血小板(BPC)、CD34+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5.NK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动员过程中NK细胞数量增加,活性无改变.

    作者:宫立众;张茂宏;徐从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异环磷酰胺为主联合化疗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

    为探讨异环磷酰胺(IFO)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自1996年12月~2000年7月,我们以IFO为主联合化疗治疗103例晚期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娟;谢正强;李勇;权瑞泉;李宏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恶性淋巴瘤合并颈淋巴结肿大1例

    1 方法和结果 病员女,53岁,左上腹隐痛不适1+月,伴全身散在丘疹、搔痒1周,于2000年7月1日入院.病员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地感左上腹隐痛不适,尤以饭后明显,且伴间歇性黑便,但无放射性疼痛,无恶心、呕吐、反酸等.1周前因用氨苄青霉素后全身出现散在丘疹伴搔痒.既往:7月前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经当地医院抗炎、抗痨治疗无明显缓解.体检:发育正常,贫血貌,头面、躯干、四肢、皮肤散在红色丘疹.巩膜无黄染、右颈部锁骨上窝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cm×1.0cm大小,活动,无明显压痛.心肺正常.腹平坦、软,左上腹轻微压痛,未扪及包块.胃镜检查:胃体粘膜充血水肿,见散在陈旧性出血点,前壁、大弯侧及小弯侧分别见1.2cm×1.5cm,1.0cm×1.2cm2,0.8cm×1.2cm凹陷性深大溃疡,表面附有白苔.诊断为胃体多发性巨大溃疡、胃癌可能性大.活检组织未见癌细胞.入院后第三天在静脉复合全麻下行幽门侧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体粘膜面大弯侧、胃前壁有直径约3cm大小溃疡,后壁有二处直径约2cm溃疡,均凸向浆膜面,使其形成肿块.溃疡周围粘膜皱裂中断.胃大弯侧见直径约1cm淋巴结1枚,后壁见直径约1cm淋巴结2枚.术后病理诊断为:胃体部溃疡型恶性淋巴瘤,累及全层,送检淋巴结1/3受累.术后1月又感双侧颈部各有一淋巴结约1cm直径,到上级医院行放疗、化疗,三枚肿大淋巴结均消退.

    作者:张修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160例不可切除肝癌临床研究

    临床肝癌手术切除率约在10%~30%之间.任何单一疗法对不可切除肝癌疗效欠佳.为探讨不可切除肝癌的综合治疗效果,现将1994年~1998年间对160例不可切除肝癌随机分为肝动脉插管化疗(HAI)组与HAI+RT组进行了对比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朱国清;罗定泰;韩玉夏;杨自万;尹涛;鲁建林;包乐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