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乐革芬;胡瑶
目的 总结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烟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烟雾病患者搭桥手术前后的护理资料,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病情好转后出院.9例患者经术后DSA证实桥动脉血管通畅.术后随访4~12个月,8例患者的缺血症状均较术前好转,1例遗留轻度的肢体偏瘫.结论 对烟雾病搭桥术后患者,做好术前的对症护理、术后的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郑红;董丽;孙君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治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0例ACTH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ACTH腺瘤中,巨大腺瘤1例,大腺瘤8例,微腺瘤21例;肿瘤全切除25例,近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1例.免疫组化示ACTH阳性22例,ACTH、催乳素、生长激素混合阳性6例,ACTH散在阳性2例.术后激素水平明显下降28例,轻度下降1例,无改善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6.8月,复发6例,再次手术2例;4例接受伽马刀治疗,激素水平下降,症状缓解.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是治疗ACTH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大限度切除肿瘤,降低高浓度皮质醇对机体损害.
作者:袁辉胜;张红波;穆林森;李储忠;桂松柏;孙彦辉;宗绪毅;张亚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23例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治疗70例,血管内治疗53例.结果 手术治疗70例中,病灶完全切除61例;小部分残留患者9例,其中7例行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9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栓塞治疗53例中,一次完全栓塞21例;分次完全栓塞25例;小部分残留7例,行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8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是脑AVM主要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既可以单独用于治疗,又可以作为显微手术重要辅助手段;病灶体积较大、位置在功能区或结构复杂的脑AVM常需要联合治疗.
作者:桂超;黄书岚;陈谦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枕叶癫痫的术前定位与手术方法.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的9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发作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头皮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记录等方法综合术前定位.根据术前定位确定的致痫灶部位与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7例病人采用颅内电极置入术来精确定位.局部枕叶皮层切除2例,枕叶大部或全部切除4例,全枕叶或后头部脑叶离断3例;同期经枕入路切除或离断颞叶内结结构3例.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癫痫无发作6例,发作1次1例,发作减少90%以上2例.结论 难治性枕叶癫痫经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颅内电极脑电图记录有助于致痫灶准确定位,并指导术中切除部位与功能保护.
作者:杜浩;徐国政;宋健;黄河;黄玲玥;向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世界为200/10万/年,我国为2~19/10万/年;死亡率世界为100/10万/年,我国为116/10万/年.我国死亡率已上升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首位,占22.45%.近三年来我科收治脑脊髓血管病病人,每年都在1700例左右、包括每年600多例颅内动脉瘤,其中绝大多数都为急危重症病人.因此对这些急危重症病人不仅需要采取急诊治疗,包括直接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而且在围手术期也需要给这些病人相应的耐心、细致、精准“个体化”护理.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应用了许多新设备、新技术,开展了许多新业务,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上更多.
作者:华莎;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Galen静脉瘤介入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3例经多次血管内栓塞治疗的Galen静脉瘤婴幼儿进行术中病情观察、用药、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做好术中的护理及观察,配合做好与并发症的防治工作.结果 3例婴幼儿均平安度过手术期,转回NICU,再转回病房,经治疗护理治愈出院.结论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护理配合能保证Galen静脉瘤婴幼儿平安度过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华莎;束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再发破裂的急救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再发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术后随访6个月,未再出血,DSA复查示,载瘤动脉通畅,瘤体栓塞完全,瘤颈覆盖良好.结论 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再发破裂时良好的急救配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易汉娥;乐革芬;詹昱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非细菌感染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的原因.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神经外科29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共24例患者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其中细菌感染患者13例,非细菌感染但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患者11例.11例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均为轻度升高,结果为3.18~7.00.分析这11例结果发现,非感染阳性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应激(6例,55.0%)、病毒感染(3例,27.0%)、真菌感染(2例,18.0%).结论 粒细胞CD64指数作为提示外科术后细菌感染的指标时,当检测结果位于3.18~7.00之间时需要结合临床其它指标如影像学资料、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等综合评价,以免造成临床误诊.
作者:杨李;熊洁;肖睿璟;张秋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1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给予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61例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及精心护理后,52例恢复良好,原有症状减轻或消失;9例栓塞供血动脉,待时机成熟后行畸形血管团切除术.61例中,出现穿刺点血肿1例、术中出血2例、肢体肌力下降2例,其他均恢复良好.结论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控制性低血压、预防再次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患者术后护理的关键措施.
作者:唐艳;乐革芬;胡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146例,针对手术相关并发症,采取准确的评估,密切观察,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病人中,4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2例血栓栓塞、2例支架移位、5例脑血管痉挛、2例穿刺部位出血症状均得以控制,康复出院.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有效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肖建英;华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超选择窦内碎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2例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行静脉窦超选择碎栓、溶栓治疗.结果 除1例死亡外,其余1 1例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碎栓、溶栓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做好动脉导管鞘的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王婷;华莎;彭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5例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呈均匀一致似脑脊液样低或等密度病灶,形态不规则,沿脑池生长.MRI 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病变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囊内容物及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病理表现为珍珠样颗粒结晶,囊内含较多蛋白、脂类物质、胆固醇结晶.5例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中,4例全切,1例近全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8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临床少见,全切预后较好.
作者:袁辉胜;张红波;穆林森;李储忠;桂松柏;孙彦辉;宗绪毅;张亚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性、高流量的脑动静脉畸形(AVM)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人脑AVM的临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将实验用小型猪40头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以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M)为畸形血管团,行左侧咽升动脉(L-APA)与左侧颈外静脉(L-EJV)的端端吻合,结扎同侧颈外动脉(L-ECA)、L-APA降支和左侧枕动脉(L-OA)降支.实验组造模前ld及造模后即刻、造模后7、14、21和28 d股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250 mg/kg).造模术前ld及造模后即可、造模后21d、28 d、2月和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右侧颈总动脉(R-CCA)、右侧APA(R-APA)、右侧颈外动脉(R-ECA)、右侧颈内动脉(R-ICA)、RM、左侧颈内动脉(L-ICA)、L-APA和L-EJV端端吻合的引流静脉,测量平均峰值血流速度(APV)及峰值流速差、频谱、博动指数(PI)、脑血流量(CBF)、血流方向(BD)以及R-APA压力、L-APA-EJV压力和二者之间压力差.结果 两组均造模成功,BD由右侧流向左侧.实验组APV峰值流速差、频谱、PI和CB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R-APA压力明显增加(P<0.05),L-APA-EJV压力明显减低(P<0.0).结论 以R-CCA、R-APA、R-ECA、R-L-ICA为供血动脉、以RM为畸形血管团、以L-APA-EJV为引流静脉可成功建立稳定性、高流量脑AVM动物模型.
作者:赵晓勇;张晓丽;吴展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和眶-颧入路开颅手术进入海绵窦区解剖学差异.方法 选取12例成人尸颅标本,各选6例样本分别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和眶-颧入路开颅手术暴露海绵窦区,观察海绵窦内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暴露情况及位置关系,比较两科手术对于海绵窦区重要结构的显露程度及优缺点.结果 眶-颧入路开颅手术,通过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Kawase三角几乎可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而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对于海绵窦前内侧及鞍旁区域暴露良好,不能暴露上斜坡区域.结论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进入海绵窦,操作简便,创伤小,可清楚暴露海绵窭内部结构,可用于临床上海绵窦病变的治疗.
作者:吴慧;杨绍峰;张晓华;金义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脑膜瘤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人脑膜瘤标本110例,其中WHO Ⅰ、Ⅱ和Ⅲ级分别为70、22和18例;另收集正常脑膜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IGF-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表达情况.结果 脑膜瘤组织中IGF-1、PCNA、FⅧ~RAg表达水平较正常硬脑膜组织明显增高(P<0.05);随着脑膜瘤WHO级别增高,IGF-1、PCNA、FⅧ-RAg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同一级别脑膜瘤组织中,IGF-1 、PCNA、FⅧ-RAg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人脑膜瘤组织中IGF-1的表达强弱与脑膜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作者:武海龙;孙晓立;史荣;李鹏;刘宏雷;姚志刚;赵凤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脊髓血管疾病起病有缓有急,症状突出,但诊断困难,早期诊治预后好,而延误诊治预后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脊髓血管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脊髓血管疾病的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或二者联合治疗.随着新型介入材料和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脊髓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则是其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脊髓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彭娜;华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温管理在重型脑干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体温采取动态监测管理,对发热患者的体温采取物理或物理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降温.结果 1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体温在3h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例中度发热、10例低热,经过处理,体温均达到目标范围.35例随访6月至3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中残12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8例.结论 动态监测管理对体温较高的脑干出血患者,可早期发现体温变化,及早采取合理的降温方法进行降温,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体温.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林;张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我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SAH为首发症状的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效果良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2h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SAH伴脑室出血;20h后患者逐渐清醒,头颈部CT血管造影示左锁骨下血管异常.
作者:胡雅玲;华莎;肖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91例小脑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预后,1、2级为治愈,3、4级为好转,5级为无效.结果 48例采取保守治疗,其中治愈1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1例,其中治愈14例,好转11例,无效6例;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4例,其中好转2例,无效2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8例,治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结论 老年高血压性小脑出血血肿量<10 ml者,首选保守治疗;出血量>10 m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分、意识障碍程度较深或逐渐加深、没有其他系统器官严重疾病者首选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而且术中应开放枕骨大孔2~3 cm并开放寰椎后弓1~1.5 cm,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意义.
作者:陈锋;周毅;郭蕾;周达全;彭鹏;黄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弹簧圈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栓塞10例,支架平行释放技术栓塞6例.结果 16例患者支架均成功放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填塞8例,大部分填塞6例,部分填塞2例.16例病人术后随访3~15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显影,动脉瘤颈部与弹簧圈之间没有造影剂充盈;未发生支架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靠,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李钢;余新光;李安民;陈利锋;刘成业;郑杨睿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