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陈纪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段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 演变, 波型, 冠脉, 概念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时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及心电图检查,对38例AMI发生AVB病例,根据心电图分期,分为超急性期、演变期和恢复期三组,对AVB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程度,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7.5%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心梗起病后12小时内出现.超急性期发生AVB较演变期、恢复期发生AVB的时间早,持续时间短、程度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阿托品类药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的病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预后良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超急性期发生AVB较演变期和恢复期发生AVB的病情重,并发症多而严重,用阿托品类药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的病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大多数AMI合并AVB不用起搏器治疗.

    作者:滕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脑动静脉畸形的MRA和MRI显示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MRA和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采用3D TOF MRA与MRI检查,10例同时采用2D TOF MRA检查.结果 3D TOF 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瘤巢显示良好,对引流静脉显示较差;2D TOF MRA对引流静脉显示好,对供血动脉及瘤巢显示差.3例AVM的MRA与DSA对照,MRA供血动脉显示率为85.7%,瘤巢与引流静脉显示率为100%.MRI对病灶部位定位准确.结论 AVM应同时作3D TOF MRA与2D TOF MRA检查,结合MRI图像,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吕桂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白蛋白-钴结合试验在诊断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白蛋白-钴结合试验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与对照组无心肌缺血病人分别测定CK-MB、肌钙蛋白I并行白蛋白-钴结合(ACB)试验,通过ROC曲线分析ACB试验在心肌缺血病人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非心肌缺血病人与急性心肌缺血病人在470nm处ACB的平均吸光度单位值(ABSU)为:0.455±0.09,0.503±0.08,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95%可信区间(CI):0.903~0.987],Cutoff值在0.5时其灵敏度为91.9%,特异性为90.9%.结论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一个新的有用的诊断指标.

    作者:徐广平;肖于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症心肌炎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护理

    重症心肌炎常常因心肌损害严重短时间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如:Ⅲ°房室传导阻滞(AVB),血流动力学影响过大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我院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为重症心肌炎伴Ⅱ°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21例患者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汤秋芳;芦宝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ACS组、38例稳定性冠心病(SCHD)组和30例对照组血清CP特异性抗体IgG、IgA和slCAM-1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P的慢性感染率和slCAM-1水平明显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均P<0.01),且血清CP的慢性感染率与sICAM-1显著相关(r=0.463,P<0.01) 结论慢性CP感染可能通过上调sICAM-1表达而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作者:裘云仙;戴利成;程震峰;何建方;韦凡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京必舒新在高危心血管病人中降脂疗效的观察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后期阶段的限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TC或LDL-C,对降低冠心病患病率、病死率及粥样斑块的回缩有肯定疗效.[1-2]本文主要观察国产辛伐他汀对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降脂作用.

    作者:阮志敏;文艺;张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以颈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报道

    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大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不典型者可表现为腹痛、上肢疼痛或为牙痛[1]等.但是以颈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罕见,现报告2例.

    作者:潘海元;陈礼平;韦铁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丽水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费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探索丽水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分别于1999年5月和2003年10月在丽水城关镇社区8万人群中进行了二次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苏英;李珊;邱伟文;陈伟伟;韦铁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卡维地洛对轻中度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是一种同时有α1和β受体阻滞作用而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本文通过自身前后对照,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以观察其降压效果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

    作者:叶子青;郑宇;符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YL-Ⅱ型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小量出血(10ml以内)可保守治疗,当出血量大于30ml时,一般需行手术治疗.我科采用微创清除术法,在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治疗脑出血患者20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蓉蓉;梅美銮;张王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通过对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探讨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2003年收治的26例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肿瘤大部分发生于后颅窝、可分为囊性和实质性两种,26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20例行MRI检查、2例行DSA检查.本组肿瘤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4例.有遗传家族史者5例占19%.结论诊断该疾病强调影像学与临床相结合,较大实质性血网必需行DSA检查,必要时先栓塞供血动脉,再行切除,可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全切率.手术全切除是降低复发的关键.

    作者:吾太华;余国峰;范晓峰;周荣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东菱克栓酶、尼莫同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解东菱克栓酶、尼膜同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们选择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临床确诊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东菱克栓酶、尼膜同治疗,并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40例进行对照,结果如下:

    作者:张小平;钱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作者:陈纪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QT离散度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长与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已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有重要的意义[1].而Lazar J[2]等认为QTd越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死亡率越高.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的研究,探讨QTd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谈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不同剂量血脂康降脂疗效及其安全性的临床评估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血脂康治疗合并有脂质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的量效关系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5个剂量组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3、6个月服药反应与化验指标,同时观察各剂量组中CHD患者TC、LDL-C和TC的达标率情况.结果 (1)血脂康可显著降低合并有脂质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TC、LDL-C和TG水平并显著升高HDL-C水平.同一剂量血脂康治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效应逐渐增大,并多在第3个月达高峰.(2)除个别情况外,在第1、3、6个月时不同剂量组间CHD患者TC、LDL-C和TG的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且不同时间的达标率与对数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TC、LDL-C的达标率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而TG的达标率则在第3个月时达到高峰后随服药时间的延长未再显著增高;(3)副反应发生率为12.10%(38/314).结论 (1)血脂康胶囊治疗脂质代谢异常疗效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不同剂量血脂康治疗后的大疗效出现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这一时段上,此时段可作为疗效判断及调整治疗的时间窗;(3)血脂康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戈;杨瑞丰;阮志敏;楚天舒;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血清瘦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瘦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者,分别测定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瘦素,用HOMA-IR代表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的HOMA-IR、瘦素均高于对照组,经性别分层后,瘦素仅在男性与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在女性与胰岛素抵抗不相关.结论瘦素通过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发病机理中起一定的作用,且与性别高度相关.

    作者:王敬民;陈菊仙;钟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巨大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护理

    巨大心脏(心胸比例即CTR》0.70)者,因心功能差(常为Ⅲ级以下),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死亡率一般高达13~41%,随着近年来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的积累,该类病人的外科治疗效果已有所改善.我院自1994年4月至2004年4月共对53例巨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了外科治疗,死亡率为5.66%,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月燕;谢屹红;薛美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BNP)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B组(心功能Ⅲ级)及C组(心功能Ⅳ级),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超声心动图,于入院后即刻、治疗7~10天后、出院前进行血浆脑钠素水平检测,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和36例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1、BNP水平与心功能(NYHA分级)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52、P<0.001),随着心功能的好转,BNP明显下降,治疗前后BNP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与LVEDD呈正相关(r=0.651、P<0.01),当LVEDD≥60mm时,BNP,浓度迅速升高,与LVEDD<60mm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3、与LVEF呈负相关,当LVEF<40%时,BNP浓度迅速升高,与LVEF≥40%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BNP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预示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28例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l)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现就我院28例发生AMI延迟诊断的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林治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50%的时间,分成A组(时间在30分钟内),B组(时间在60分钟内)和C组(时间在90分钟内).比较不同组间3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50%的时间不同,各组3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其LVEF(%)分别为A组65.4±11.2、B组57.6±10.3、C组49.9±10.1,ST段恢复时间越短,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P<0.05),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前壁MI 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P<0.01),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作者:高峰;钱正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