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范德义;谢俊刚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 脑缺血, 大鼠
摘要:目的研究脑缺血时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不同脑缺血时间对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正常对照组,一组为脑缺血2min组,一组为脑缺血6min组和脑缺血12min.实验后取大鼠脑组织匀浆并用Western Blot法测HSP70的表达.结果脑缺血组脑组织HSP70的表达明显增高,其中脑缺血6min和12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12min与6min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SP70在脑缺血时的脑组织存在高表达,脑缺血时间越长,HSP70的表达越高.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本文包括6个国外有关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的标准与方法,供临床处理时参考,具体如下:1 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

    偶测血压(即诊所血压)是诊断高血压的依据,也是临床医生调整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但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心血管病发生率仅下降19%[1],有学者指出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降压不足,偶测血压(诊所血压)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24h的血压控制情况,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2].本文对100例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血压控制情况.

    作者:洪乐凤;杨英霞;洪晓英;傅国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后出血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应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清除75例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观察,并对其再出血的12例进行诱发因素探讨.

    作者:张忠延;詹兆忠;赵凡;蔡爱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龄疗养员入院血压观察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被重视,而高血压病是老年人主要的疾病之一,笔者针对刚入院疗养的200名年龄在75~85岁高龄疗养员进行当日、次日及再次日的血压监测,旨在了解高龄人血压的整体控制情况,以及因入院等环境的改变对老年血压的影响特点,并提出对老年人血压方面的护理对策,减少老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疗养护理质量.

    作者:沈小华;葛桂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尿酸值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有报告,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子之外,高尿酸(UA)亦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1].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观察指标,作者对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和新疆墨玉县人民医院(作者在该院工作3年),2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血尿酸检测均值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忠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脑卒中患者股静脉置管致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随着深静脉置管临床的应用,给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提供了方便,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脑卒中患者常用20%甘露醇作脱水治疗,对局部静脉损伤严重;患者有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及体型肥胖等原因,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需行深静脉置管.

    作者:徐军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的改变及阿斯匹林抵抗的处理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CAP)的变化及对阿斯匹林抵抗的处理.方法以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FCM三色免疫荧光分析CAP,观察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CAP变化.结果正常人静止血小板膜表面PAC-1和CD62P表达较低.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表达PAC-1的数量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阿斯匹林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PAC-1及CD62P表达呈下降趋势(P值分别为<0.001及<0.05).抵克力特可显著降低存在阿斯匹林抵抗现象的病人PAC-1的表达(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PAC-1明显增高,阿斯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PAC-1及CD62P的表达水平.抵克力特可显著降低存在阿斯匹林抵抗现象的病人PAC-1的表达.

    作者:李雄;叶汉兰;方晓江;汪志伟;冷建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球麻痹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38例因脑梗死并假性球麻痹(Pseudo BP)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2例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其中5例以肺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入院.38例患者中27例为完全性假性球麻痹,11例为不完全性假性球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脑梗死部位多见于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以及脑桥等处.结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并Pseudo BP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预后较差.

    作者:张存海;吴玉泉;卢小军;吴升;郑伟;解放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7例报告

    大面积小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但如抢救成活,相对生存质量较好,关键为渡过脑水肿高峰期,解除梗阻性脑积水,防止脑疝形成.本文旨在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在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中的作用.

    作者:魏莉;应荣斌;顾大东;何宇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钙、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和2周时血清钙、镁含量,并选取63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其划分为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三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各组血清钙、镁含量均降低(P<0.01),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组之间血清钙、镁含量亦有明显差异,治疗2周后患者组血清钙、镁含量比原先有较大回升(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仍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降低,其降低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随着病情好转,血清钙、镁含量趋于回升.

    作者:应忠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取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利用CTS胸骨牵开器和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器等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结果 7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随访2~15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微创、安全、经济,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高龄、心功能不全、伴合并症等高危患者.

    作者:沈琦斌;李鸿伟;余才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丽水市城镇机关干部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

    目的监测城镇社区25~64岁机关干部人群1999年~2001年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调查方法,监测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血压、血脂、血糖及体重指数指标.结果机关干部人群中男性吸烟率51.50%、饮酒率49.83%,60%以上男女干部均缺少体力活动;1999年监测超重者男性31.59%,女性13.20%,高血压男性12.81%,女性5.58%,高血脂男性32.10%,女性16.54%,高血糖男性3.45%,女性3.53%,并且三年来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多个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的增多现象更为突出.结论心脑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中应将机关干部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加以综合干预,有效控制机关干部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

    作者:陈伟伟;周超平;刘巧芬;吴素珍;李珊;王苏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比较分析

    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脂质代谢紊乱.载脂蛋白(Apo)作为血浆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对调节血脂代谢起重要作用.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关系十分密切,降低血脂水平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通过测定高脂血症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各项脂质及载脂蛋白成分,按不同年龄段进行的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其华;叶雄伟;于小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寒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OSA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小板的α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血小板质膜表面糖蛋白GpⅡb/GPⅢa复合物(CD41/CD61)的表达.结果中、重度OSAS患者的CD62p和CD41/CD61表达阳性率[(7.77±12.05)%、(3.45±9.49)%]和平均荧光强度[(5.49±6.94)%、(4.56±10.0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32±5.69)%、(0.42±0.18)%、(3.98±5.18)%和(2.44±0.49)%]P<0.005.结论中、重度OSAS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这可能是OSA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国付;周筱琼;钦光跃;李祝尧;吴健;黄勍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脑血管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价值初探

    急性脑血管病可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糖尿病伴脑血管病也引起血糖增高.两种类型的血糖增高的对应治疗措施和预后却有很大不同.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血糖增高属应激性或糖尿病性,我们于2001年3月~2003年3月对35例血糖增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

    作者:赵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4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本文就2000年9月~2003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483例中合并脑梗死54例分析如下.

    作者:应文华;任跃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深切怀念一代名医吴英恺院士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速避凝合用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速避凝为低分子肝素的商品名,是一种抗凝剂,血塞通为中药制剂.我们于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3例随机分成速避凝组、血塞通组和两药合用组以观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出凝血的变化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越;何宇平;顾大东;魏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快速血浆B型钠尿肽测定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浓度检测对心源性和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和适诊断分界点.方法前瞻性对急性呼吸困难急诊入院的131名患者行床边快速血浆BNP浓度检测,两名心脏专家在不知其结果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独立作出病因诊断.一致性诊断作为确定诊断.结果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组54人,血浆BNP浓度为880.78±402.86pg/ml,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组62人,血浆BNP浓度为192.86±174.01pg/ml,两组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血浆BNP浓度诊断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适诊断分界点为370pg/ml,诊断准确率为86.2%.结论床边快速血浆BNP浓度检测有助于心源性和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作者:余洪松;施广飞;裴力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口服盐酸硫利达嗪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8岁,农民,因患精神分裂症3年余,自服盐酸硫利达嗪片(每片25mg),每次服8片,每日三次,连续口服二日,共计口服盐酸硫利达嗪48片(量1200mg),即出现神志昏迷,口吐白沫10小时,于2003年8月16日17时而入院.查体:体温、呼吸正常范围,血压141/89mmHg、脉搏92次/分钟,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角膜反射及压眶反射消失,二瞳孔约0.2cm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率60~170次/分钟,心律不齐,心界叩诊正常,二肺无罗音,腹部平坦,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未能引出异常病理反射.

    作者:陈孟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