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访研究

严烁;费智敏;戴炯;王勇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 部分感觉根切断, 三叉神经痛, 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60例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160例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2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PSR)治疗;术后随访1~6年(平均42个月).结果 随访期末,行MVD者15例(9.4%)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者6例(28.6%)复发;两者复发率相差显著(P<0.05).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性患者(P<0.05);老年组(>60岁)和年轻组(<6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与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没有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策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可能在三又神经痛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肿胀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因头部外伤1月余,头痛伴右侧肢体轻瘫1周入院.既往史:3年前右眼因白内障行手术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_3℃,脉搏64次/min,血压140180 mmHg,呼吸20次/min.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左瞳孔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右瞳孔呈不规则形,对光反射消失.

    作者:林勇;夏金城;左峻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颅内血肿穿刺治疗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治对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6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均行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治疗,随访3~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据头颅CT征象及c0S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24例术后2周复查头颅CT示颅内出血均消失,4例脑室稍大;2例术后第2天出现枕叶大面积缺血灶.除1例因先天性胆道闭锁放弃治疗外,25例随访24~40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23例,轻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对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永利;景志军;陈志儒;周瑞涛;毕艳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留置棉片填塞止血分次手术治疗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松果体区肿瘤、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人院.入院第4天在全麻下行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左枕叶向外膨出,脑压高,快速滴入甘露醇,脑室外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切除膨出的脑组织,再向松果体区探查,由于脑压始终高,无法进入第三脑室,故改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作者:刘广韬;周敬安;刘策;周青;伍刚;俞建臣;王永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27例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症状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及其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儿童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儿童脑AVM患者平均年龄11.3岁;男女比例为1.5∶1;27例中伴脑出血的高达22例(81.5%);按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8例,Ⅳ级4例,术前行脑血管检查阴性2例;显微手术疗效优17例,良6例,差1例,死亡3例.结论 儿童脑AVM患者较成人更易出血及复发,显微手术治疗Spetzler-Martin Ⅰ-Ⅱ级AVM效果显著,Ⅲ一Ⅳ级AVM采取先栓塞再手术的方法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璨;陈治标;王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大鼠液压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液压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的改变及MMP-9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64只,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8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及颅脑损伤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亚组(每亚组8只).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微血管结构、Ⅳ型胶原及MMP-9表达.结果 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外细胞间质水肿,基底膜节段性溶解、缺损,有红细胞漏出;脑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明显减少:MMP-9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液压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基底膜缺失是导致继发性脑水肿及脑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脑微血管壁和管外间质MMP-9高表达可能是引起微血管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刘绍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武汉市普爱医院收治的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孔引流术情况及术后8例出现并发症原因,并总结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 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均治愈,但8例出现并发症,主要为颅内积气6例,继发性颅内血肿3例,癫痫发作4例,血肿复发3例,脑脊液漏2例.结论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有效,治愈率高,创伤小.但需预防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钟海;吴吉元;何荣涛;谢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术中垂体柄和下丘脑的保护和处理

    目的 介绍经颅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患者47例,并对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及处理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7例.术中发现垂体柄并得到保护36例,术后发生下丘脑损伤表现2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二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

    作者:马逵;李爱民;陈覃;王富元;孙维晔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症状性癫痫的手术治疗(附19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脑部病变导致的症状性癫痫的诊断和手术经验.方法 对19例症状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灶及致痫灶,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检示胶质瘤11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蛛网膜囊肿1例,蛛网膜囊肿伴颞叶局灶皮质发育不良1例.术后随访6月以上的14例病人按照Engel癫痫疗效分级,Ⅰ级13例(92.86%),Ⅱ级1例(7.14%).结论 癫痫病人应该积极寻找病因,症状性癫痫通过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姚一;方赟;张小斌;江建东;黄德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颅咽管瘤中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β-catenin基因和颅咽管瘤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β-catenin基因在50例颅咽管瘤细胞和2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颅咽管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釉质上皮型颅咽管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5),颅咽管瘤复发者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高于非复发者(P<0.05).结论 β-catenin基因的异常表达激活的异常Wnt通路改变可能在釉质上皮型颅咽管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时颅咽管瘤细胞中β-catenin基因的异常表达,增加了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使肿瘤的复发率增高.

    作者:李宗平;谭学书;刘平;黄思庆;徐建国;游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应用伽玛刀治疗47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治疗周边剂量为20~35 Gy,平均随访17.5个月.结果 47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症状改善,36例患者肿瘤缩小,6例患者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治疗剂量、治疗前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

    作者:尹伊湄;袁先厚;徐国政;冯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60例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160例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2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PSR)治疗;术后随访1~6年(平均42个月).结果 随访期末,行MVD者15例(9.4%)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者6例(28.6%)复发;两者复发率相差显著(P<0.05).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性患者(P<0.05);老年组(>60岁)和年轻组(<6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与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没有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策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可能在三又神经痛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严烁;费智敏;戴炯;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囊壁大部分切除并骶棘肌条植入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23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治疗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行囊肿切除并囊颈结扎术,其中囊壁完全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10例.随访2个月至9年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加重.结论 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并骶棘肌条植入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赵虎威;王贤德;蒲晓莉;刘哈平;高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7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及相应手术治疗外,对照组35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39例伤后即刻应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较常规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郑国寿;白祥军;雷霆;唐朝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对冲性脑挫裂伤CT复查时机及对预后的影响

    我科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病人315例,其中43例对冲性脑挫裂伤在伤后24 h内行头颅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有明显变化.

    作者:黄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AQP4在高血压脑出血周围水肿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的相关性,并观察其在脑水肿形成过程中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32例HICH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术中所取得的血肿周围水肿脑组织标本(实验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AQP4的表达,并与对照组(为手术入路中皮层造瘘所获取的皮层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各时间段血肿周围水肿脑组织AQP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后24h周围水肿脑组织中的AQP4含量显著升高,直到72h仍在较高水平.结论 HICH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与AQP4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周圣军;蔺志清;张作洪;孙杰;费冰;冯楠;王建勇;颞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对经CT或MRI诊断为垂体腺瘤的67例患者采用在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护士予以积极配合.结果 67例垂体腺瘤中,肿瘤全切61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无视神经损伤.随访5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 手术室护士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物品准备,熟练正确使用显微器械和腔镜器械,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与医生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杨剑;彭翔;王晶;郭翠华;曲素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的原因、避免再出血的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刨穿刺术术后再出血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1000 U立止血加入100ml生理盐水经穿刺针血肿粉碎器持续缓慢冲洗血肿腔,保持引流通畅,并静脉滴注止血药物.结果 27例再出血病人,通过立止血加生理盐水冲洗及引流后,14例止血效果良好;8例止血效果一般,但再出血逐步停止;5例止血效果较差,改行开颅手术止血.结论 长期高血压损害及微创穿刺手术操作等因素可导致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保持血肿腔的引流通畅,用立止血生理盐水经血肿粉碎器缓慢冲洗,可达到较好止血效果.

    作者:李德龙;李任重;刘伟;许世伟;戢太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性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

    自Anderson等[1]1989年首次提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概念并用实验证实其存在以后,人们开始寻找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途径.研究表明NSC、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脑缺血均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月高;潘隆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复发性脑膜瘤恶变第二次手术切除并术后放疗效果观察

    脑膜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病程长,多数为良性.一般部位的脑膜瘤,只要入路选择恰当,显露均比较清楚,绝大多数均能全部切除而痊愈.但对于浸润性生长的脑膜瘤(尤其有恶变倾向者),术中稍有遗漏致瘤体残存,均可导致其复发.

    作者:郭义雄;陈劲松;刘琦;陶治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蝶鞍区的解剖及其变异

    自1992年Jankowski等[1]首次报道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获得成功后,国内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手术.

    作者:胡军民;徐国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