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论》治疗头痛八法简析

裘黎明

关键词:伤寒论, 头痛, 治疗
摘要: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头痛病机、症状、治法、方药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临床治疗头痛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将其整理归纳为治疗八法: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38例

    笔者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并与常规非透析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观察76例病例,随机按1:1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年龄42~81岁,平均67岁;对照组年龄40~82岁,平均65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的分级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韦慧琴;胡开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拟止晕汤治疗颈性眩晕58例

    颈性眩晕由颈椎病变压迫椎-基底动脉,致使脑组织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所致.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达中;尹玉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0例

    笔者自2000年1月~2005年3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0例,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和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5~55岁,平均33.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年2个月.心脏X线异常20例,其中,心脏轻度扩大12例,中度扩大9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15例.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均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自汗,时有胸部隐痛,下肢出现肿胀为主.

    作者:邱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

    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小15岁,大50岁,以青壮年居多;病程短1天,长3个月.伴患侧面部麻木的29例,伴耳后或下颌角疼痛的24例,左侧面瘫21例,右侧面瘫17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均属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瘫.

    作者:时国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头痛60例

    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头痛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23~64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肝郁头痛是由于内伤七情所致的头痛,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头痛,常见巅顶痛或头痛限于一侧或痛连两颞,急躁易怒,心烦,脘胁胀闷,嗳气频频,得嗳气则头痛缓解,舌红苔薄白,脉弦等.所有病例经有关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疾病.

    作者:谢慧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75例

    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7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28例,年龄小3月,大14岁,平均年龄(3±1.6)岁,均符合<实用儿科诊疗规范>[1]中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对照组53例,男30例,女2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易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2003年1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本院验方制成的胃动胶囊联合西药多潘立酮治疗FD60例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岳斌;张静;郝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刺五加脑灵液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8例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笔者于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对72例IBS(腹泻型)患者中的38例用刺五加脑灵液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师磊;王芳;梁丰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

    笔者近年来,采用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并与单用西药组29例对照,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9例均为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门诊及住院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及<实用内科学>第11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0~85岁,平均68.5岁;病程2~15年,平均7.5年.其中,冠心病18例,高心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肺心病4例,心功能Ⅳ级17例,Ⅲ级13例.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52~84岁,平均68岁;病程3~14年,平均7年;其中,冠心病17例,高心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肺心病3例,心功能Ⅳ级17例,Ⅲ级12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陈一峰;陈亚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例析

    1 病例介绍滕某某,女,59岁.主诉:近日因稍食油腻之物,腹痛肠鸣后即泻,泻后则安,每天3~4次.病史:患者腹泻反复发作10年之久,缠绵不愈.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及里急后重,排便后缓解,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某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口服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中药、静滴青霉素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因稍食油腻之物、或食生冷水果、或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查体:患者呈慢性面容,神情、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

    作者:金炳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浅探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活动计划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作者:高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青紫舌在血瘀证中的运用

    舌诊是具中医特征的一种诊疗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早在<内经>中即有察舌辨证的记述.青紫舌是中医诊断血瘀证的一个传统依据和主要指标之一.青紫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舌象,对临床诊断血瘀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彦;赵兰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加味芎芷石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58例

    笔者以加味芎芷石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门诊确诊的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病例,均未用滴鼻剂治疗,无其他鼻科疾病,共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小12岁,大59岁.平均年龄40.68岁,病程短半年,长6年.

    作者:吕洪;石磊;徐萍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降逆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食管粘膜的损害是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多以烧心、胃脘灼痛、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降逆和胃法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王杰;周伟星;梁健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黄芪九物汤加减治疗脑梗塞21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1例均为门诊患者.脑CT诊为腔隙性小灶脑梗塞.男16例,女5例均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为160~140/100~90mmHg),大年龄75岁,小年龄48岁.其中15例常年服用降压药,6例未系统治疗.主要临床表现:偏身麻痛、头晕乏力.

    作者:查保东;查切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温肺化痰法治疗外感咳嗽108例

    笔者近6年来,运用温肺化痰法治疗外感咳嗽10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70例;年龄5~65岁,病程3天~2个月;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检查双肺听诊无异常或双肺呼吸音粗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谢静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

    气虚发热是指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导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近年来我科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丽君;王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张仲景辨治胃脘痛八法浅析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把张仲景辨治胃脘痛诸法浅谈于后,并略述己见,供学者参考.

    作者:李祥年;李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叶天士类风湿性关节炎辨治特色浅析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在内科杂病方面卓有成就,在痹病辨治上颇有独特之处.兹将其辨治特色略作归纳分析如下:

    作者:吴斌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辨证分型综合治疗中风偏瘫浅探

    近年来,中风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中药加针灸和推拿等综合疗法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上有可靠的疗效.下面就此类患者的辨证分型治疗介绍如下:

    作者:赵传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