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龙
笔者自1995年9月~2002年5月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活血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秀平;高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颈性眩晕由颈椎病变压迫椎-基底动脉,致使脑组织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所致.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达中;尹玉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用我院病例资料完整的临床已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72例,其中,男63例,女9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岁.病情特点:病程1~6年,均为乙肝标志物阳性;所有病例均有ALT升高,B超检查提示慢性肝病、脾大;无腹水及其它并发症.同期选用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为对照组,两组按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赵文生;郭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并与常规非透析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观察76例病例,随机按1:1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年龄42~81岁,平均67岁;对照组年龄40~82岁,平均65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的分级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韦慧琴;胡开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从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按其受损部位又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笔者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秀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为2003年9月~2005年3月门诊病例76例,通过常规检查、化验,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7~78岁,平均(61±10.20)岁;病程2~31年.对照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5~76岁,平均(59±8.2)岁;病程2.5~29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有头痛、头晕、失眠者30例,肢体麻木者23例,下肢浮肿者14例,便秘者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有可比性.
作者:扎幸芳;卢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以加味芎芷石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门诊确诊的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病例,均未用滴鼻剂治疗,无其他鼻科疾病,共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小12岁,大59岁.平均年龄40.68岁,病程短半年,长6年.
作者:吕洪;石磊;徐萍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1999年7月~2003年6月自拟胃康灵治疗97例GERD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7例胃食管反流病病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19~71岁,平均41.5岁.反流时间短者6个月,长者23年,平均6.1年.所选病例均符合如下标准:①临床上有典型的烧心、反酸、反胃、胸痛、在胸骨后或剑突下部位.②胸痛排除心源性、非心源性胸痛病病因.③食管炎形态学病变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④符合洛杉矶分级法,正常:粘膜没有破损;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临床A级以上列入观察病例,其中,A级29例,B级44例,C级14例,D级8例.
作者:王希智;王清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舌诊是具中医特征的一种诊疗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早在<内经>中即有察舌辨证的记述.青紫舌是中医诊断血瘀证的一个传统依据和主要指标之一.青紫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舌象,对临床诊断血瘀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彦;赵兰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在内科杂病方面卓有成就,在痹病辨治上颇有独特之处.兹将其辨治特色略作归纳分析如下:
作者:吴斌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庞某某,女,54岁.于2003年10月19日11时入院.该患在入院前7天右上肢近腕关节处发现一大块瘀斑,5天前出现头晕,2天前皮肤瘀斑增多,并出现头痛,继之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伴呕吐,双下肢活动欠灵活,在当地医院行头CT扫描检查未见异常.既往无关节疼痛、明显脱发及反复口腔溃疡史;病前无服用药物史.查体:体温37.7℃,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0.6/13.9 kPa.意识不清,躁动不安,中度贫血貌,周身皮肤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皮肤、巩膜黄染,光反射迟钝,无面瘫,颈软.心率100次/分,心音、心律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稍膨隆,无压痛及肌紧张.
作者:李亚男;高宏;刘欣;潘琳;刘宝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特异性生物学特征之一.笔者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机理研究近况概述如下,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研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作者:李博;李瑞汉;高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包括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仍是UAP的主要发病机制.笔者对98例UAP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旨在探索低分子肝素和参麦对UAP的治疗价值.
作者:孙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食管粘膜的损害是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多以烧心、胃脘灼痛、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降逆和胃法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王杰;周伟星;梁健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头痛病机、症状、治法、方药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临床治疗头痛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将其整理归纳为治疗八法:
作者:裘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2000年1月~2005年3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0例,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和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5~55岁,平均33.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年2个月.心脏X线异常20例,其中,心脏轻度扩大12例,中度扩大9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15例.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均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自汗,时有胸部隐痛,下肢出现肿胀为主.
作者:邱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1998年1月~2003年10月,对慢性附件炎并发不孕症患者采用中药外敷合微波治疗,并经1年的随访观察:共治疗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汉义;张学玲;王燕;陈相英;吉秀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活动计划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作者:高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1例均为门诊患者.脑CT诊为腔隙性小灶脑梗塞.男16例,女5例均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为160~140/100~90mmHg),大年龄75岁,小年龄48岁.其中15例常年服用降压药,6例未系统治疗.主要临床表现:偏身麻痛、头晕乏力.
作者:查保东;查切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3年1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本院验方制成的胃动胶囊联合西药多潘立酮治疗FD60例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岳斌;张静;郝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