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性胆管狭窄发生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武峤;何小东;陶连元;蔡磊

关键词:良性胆管狭窄, 机制, 综述文献
摘要:胆管损伤后狭窄一直是胆道外科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腹腔镜与介入技术的发展,胆管损伤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胆管狭窄形成的机制尚不明了,因此临床上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近年来胆管狭窄与修复在分子水平发生机制方面的新进展,以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K-ras、p53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目的 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结肠癌临床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大肠癌患者45例,取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用PCR-SSCP方法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比较不同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率,并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标本K-ras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大肠癌不同分期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p53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78.6%(11/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p53基因突变率71.4%(10/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11/14)和67.7%(21/31);p53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10/14)和61.3%(19/31).结论 结肠癌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阳性率,术后门静脉血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对预测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向昱;张建新;李利义;金洲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纳入研究的7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肠外营养治疗(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TPN)组22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arly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EEN)组28例,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rhubarb combined with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REN)组26例.观察3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人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CD3、CD4、CD8百分比,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并进行比较.结果 REN组平均住院天数(26.88±4.65)d,平均费用(5.75±0.75)万元,均低于TPN和EEN组(TPN组,P<0.01;EEN组,P<0.05).3组治疗前CD4%、CD3%和CD4/CD8及IgG、IgM、IgA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N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分别为(13.9±2.8)g/L,(3.7±1.6)g/L,(2.1±0.9)g/L,CD4%,CD3%,CD4,CD8分别为(34.41%±2.19%),(53.63%±2.88%),(1.58±0.15),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而CD8%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同TPN及EEN组相比,REN组IgG,I-gA,IgM,CD4%,CD3%,CD4/CD8均上升更明显(TPN组,P<0.01;EEN组,P<0.05),而CD8%下降更显著(TPN组,P<0.01;EEN组,P<0.05).结论 REN治疗SAP是有效的,能改善SAP患者免疫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小丽;吴金明;贾国葆;余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发生胆道疾病40例报告

    在临床实践中常发现有些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前B超检查肝胆正常,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发生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囊肿等疾病.本文对术前B超检查结果肝胆正常的32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随诊超过三年的肝胆B超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胆道疾病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宗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治疗胰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新型双重调控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不同滴度的病毒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增殖实验观察重组病毒的选择性增殖能力,利用Westernblotting和EUSA检测人内皮抑素治疗基因的表达.结果 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感染胰腺癌细胞杀伤的半教有效量(ED50)分别是MOI=0.624、MOI>100、MOI=0.781和MOI=0.284:感染正常细胞时Wad5的ED50为MOI=0.976,余三种病毒均为MOI>100.增殖实验结果证实AdTPHre-hEndo可以选择性地在胰腺癌细胞中增殖.随着AdTPHre-hEndo感染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培齐上清液中内皮抑素表达量不断增加,第7天达(310.25±1.41)ng/mL,明显高于感染正常细胞时的表达量(95.24±2.26)ng/mL(P<0.01).结论 AdrrPHre-hEndo介导的治疗基因表达量在胰腺癌细胞中可得到放大,在胰腺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增殖及杀伤能力.

    作者:方益锋;张启瑜;吕和平;单云峰;周蒙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计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98-2008年收治的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囊腺瘤/囊腺癌的2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术中误诊率为12.5%;除1例胰头部浆液性囊腺瘤直径<3 cm,随访半年无进展.胰腺囊腺瘤除一例误诊拒绝再手术,切除率达100%;囊腺癌除1例腔镜下探查发现广泛转移、1例高龄患者合并阻塞性黄疸(家属拒绝探腹手术)仅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切除率为71.4%.结论 虽有影像学、组织学、生化分析,正确诊断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是很难的.要防止误诊为假性胰腺囊肿而行囊肿内外引流,不要轻易放弃手术切除.胰腺囊腺瘤、囊腺癌手术切除后疗效较满意.

    作者:周新华;李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梗阻性黄疸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近期梗阻性黄疸的原因、诊断依据和防治原则.方法 对我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治的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梗阻性黄疸的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源性胆道损伤7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道炙性狭窄4例,胆道恶性肿瘤2例,胆瘘、胆汁性腹膜炎1例.单纯内镜治疗8例;再手术9例;1例胆管狭窄患者因黄疸消退而出院观察.17例痊愈,1例术后继发肝肾功能衰竭而自动出院.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的梗阻性黄疸以损伤和结石因素多见,炎性狭窄和肿瘤因素少见.完善的术前检查和谨慎的术中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关键.黄疸发生后的积极对因处理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ERCP则是诊断和治疗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王成;黄强;林先盛;刘臣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液电碎石对胆囊壁损伤的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液电碎石对胆囊壁的损伤程度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需要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10例,在结扎胆囊管及保持其血运情况下,于充满生理盐水的胆囊内作平行及正对两组放电对胆囊壁的损伤试验,病理切片检测胆囊壁的损伤程度.结果 不同强度放电对胆囊壁损伤有显著差异,不同方向放电对胆囊壁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液电碎石对胆管壁有一定的损伤,但如果操作方式正确,液电碎石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碎石方法.

    作者:区奕猛;罗永平;余炯标;唐亨力;连福臻;言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 探讨分别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LC+LCBDE)与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EST)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了解两种方法有无差别.方法 7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住院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LC+LCBDE患者40例,行LC+EST患者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结石数目及大小、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 分别用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78例患者均治愈.结果 显示除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研究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C+LCBDE与LC+EST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均是合适的.

    作者:崔明哲;冯晓东;张永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外病变在胰腺癌与胰腺炎鉴别中的价值

    目的 从胰外病变角度探讨胰腺炎、胰腺癌鏊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确诊的胰腺炎、胰腺癌患者的胰外病变CT/MRI资料.结果 从肝脏、大血管、胰周三方面,分别阐述了胰腺炎、胰腺癌胰外并发症的影像特点.结论 胰腺炎、胰腺癌胰外病变影像的相似度高,合理治疗后定期随访,多数能确诊.

    作者:顾海燕;王俭;贾宁阳;王胜裕;钱懿;韩希年;王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西罗莫司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西罗莫司(sirolimus,SRL)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具有抗增殖、抗肿瘤及无肾毒性等特性.其作用机制与传统免疫抑制剂FK506和CsA不同且互补,丰富了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使临床获得了防治肝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慢性排斥反应、肿瘤复发和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的新途径.

    作者:张晓君;傅志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

    目的 探讨切口内浸润及胆囊床喷洒盐酸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A组:在作腹壁切口前切口预定点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B组:手术结束前向胆囊床喷洒盐酸罗哌卡因10 mL;C组:联合应用A/B组的处理;D组:不做任何以上处理.各组在术后均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电图,记录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观察术前30 min、术后180min静脉血皮质醇含量.结果 A、B、C三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低于D组(P<0.05);4组患者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D组(P<0.05);4组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术后180 min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少于D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联合切口处浸润和胆囊床表面喷洒罗哌卡因的效果更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陈昕;周晓俊;金鑫;毛忠琦;钱海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头非肿瘤性肿块影像特点

    目的 从胰头非肿瘤性肿块影像特点探讨胰头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误诊为胰头癌的非肿瘤性病变.结果 将非肿瘤性胰头肿块分为实质性、囊实性、炎性和解剖异常4组,分别阐述其病理生理和鉴别要点.结论 非肿瘤性胰头肿块常误诊为胰头癌;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其影像特点.多数患者能确诊.

    作者:苏涛;王俭;贾宁阳;王胜裕;钱懿;韩希年;王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的技巧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的技巧.方法 通过改良的二套管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总结手术技巧,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 d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 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采用各种措施来杜绝手术意外以及完善的手术细节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作者:陈志红;钱海鑫;秦磊;周晓俊;殷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规范性处理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术中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2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9例(33.33%)术前确诊;27例中行胆囊切除术9例(33.33%);胆囊大部分切除术13例(48.15%),Roux-Y胆肠吻合术5例(18.52%).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相对困难,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术中易损伤胆管,如采用规范性处理,可降低胆管损伤和狭窄的发生.

    作者:曹乐平;张京平;朱俊强;沈晓月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C联合EST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17例分析

    近十几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术式,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erotomy,EST)则成为微创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

    作者:孙一凡;沈树权;闵春凯;周锦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0例分析

    虽然腹腔镜胆囊手术操作技术已臻成熟,手术并发症在逐年降低,但仍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间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lomy,LC)1 630例,30例术中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而中转开腹,发生率为1.84%,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洪武;戴亚伟;张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4例肝脏少见肿瘤的CT诊断并文献复习

    肝脏少见肿瘤是指发生于肝脏并排除了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之后的其他一些发生率极低的肿瘤,其组织学类型复杂,术前定性诊断常较困难[1].CT对肝脏肿瘤的定性、定位以及与各管道之间的关系确定有较大价值[2].

    作者:陈忠达;马周鹏;朱建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治进展

    以往多认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已属晚期,治疗棘手,预后差.但随着外科手术方式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成熟,对胆管癌栓形成机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分型有了更多的认知,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在普外科中的诊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作者:庄卓男;张培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EST联合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 探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采用EST联合LC序贯治疗42例老年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92.9%(39/42),LC成功率94.9%(37/39),EST+LC成功病例总住院时间5~17 d,平均8.6 d,本组3例EST后出现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EST联合LC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李利义;蒋平;林建华;唐湘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种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的制备

    目的 通过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立犬的动物模型,观察门静脉系统变化,为该方法能否建立一种具有脾亢的门静脉高压症大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犬25只,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n=5)、B组(对照组,n=10)、C组(实验组,n=10).A组仅予以剖腹探查,B组予以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建立模型,C组则通过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立模型,建模后术前及术后每周动态观察两组动物血象的变化,B、C组在预定时间点(术后第5、第9周)分别随机选择5只动物开腹观测门静脉自由压、脾脏大小、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切取脾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此外,术前及术后预定时间点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建模后,门静脉自由压的增高明显,血常规示B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术后3周明显低于正常值,4周后开始回升,而C组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能够持续到术后第9周,且脾脏形态变化及术后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骨髓增生情况证实C组较B组能够形成良好的脾功能亢进状态.结论 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模后门静脉系统的变化符合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尤其是脾亢状态合适,具有良好的科研应用价值.

    作者:陈云志;邓礼明;廖毅;张谊;曾其强;张启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