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损伤后癫痫持续状态7例治疗体会

刘万明;全中平;杨宜洲;钟宝;王少波

关键词:颅脑损伤, 癫痫, 治疗
摘要:199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癫痫持续状态7例,死亡4例,治愈3例,治疗中有一些体会和教训,报告如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颅骨转移癌2例报告

    1临床资料病例1女,68岁,发现头部包块4月来诊.4月前偶然触及头部包块,无痛感,未诊疗,渐增大.肝炎病史5年.查体:一般情况好,头右顶部可及4 cm×4 cm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

    作者:蒲建章;苏群;王兆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后癫痫持续状态7例治疗体会

    199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癫痫持续状态7例,死亡4例,治愈3例,治疗中有一些体会和教训,报告如下.

    作者:刘万明;全中平;杨宜洲;钟宝;王少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37例报告

    颅骨修补的材料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我科用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37例,对手术方法做了改进,效果良好.

    作者:文世宏;赵冬;朱兆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侧裂区脑瘤显微切除术功能保护的临床研究

    侧裂区脑瘤因直接影响大脑运动、语言、感觉中枢及侧裂血管,该区血管与正常脑组织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手术的疗效.尽一切可能减少血管、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是手术者应追求的目标.

    作者:张建党;刘睿;周汉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

    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的救治方法,以期降低重症脑室出血的死亡率.方法早期采用双侧脑室交替或同时尿激酶灌注引流及早期改善脑血液循环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救治50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GRAEB评分>5分),存活率72%(36/50),死亡率28%(14/50),36例存活患者中5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尽早疏通脑室梗阻,改善脑脊液循环与脑微循环是重症脑室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重症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兆聪;王如密;王守森;赵琳;张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

    目的探讨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1年11月手术治疗的33例共计44侧膝屈曲痉挛状态的病冶资料,所有病人均采用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1.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立即感膝部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30/33).术后2周内步态功能均有改善,随访期间改善者为87.88%(29/33).生活质量在随访期间所有病人均有提高.术后发生小腿感觉障碍5例,随访期间3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无1例发生严重肌无力.结论选择性坐骨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膝关节屈曲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黎;于炎冰;左焕琮;赵奎明;郭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死亡病人的脑电图监测

    目的探讨脑死亡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2例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患者进行脑电图监测.结果在32例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患者中,27例在脑死亡12 h后脑电图监测已呈静息电位.其余5例在脑死亡72h后脑电图监测也呈静息电位.结论当患者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脑电图监测呈静息电位时,方可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作者:胡克琦;陈谦学;叶应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骨缺损修补材料的研究

    多年来,很多种类的人工颅骨缺损修补材料被应用于临床,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寻找一种理想的颅骨缺损修补材料,是预防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现将近年来关于颅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黄纯真;甘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冶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0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0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0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赵文元;辛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伤性扩展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我院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85例,其中42例颅内血肿继续增大,报告如下.

    作者:谈建桥;胡金城;汤志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后监护治疗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肺、肾功能不全.强化手术后监护与内环境支持可提高手术疗效.我科近几年行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2例,现将术后监护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星形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及放疗后40d,出现左侧肢体无力、频繁呕吐与浅昏迷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浅昏迷,频繁呕吐,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右颞颅骨缺损4cm×5 cm大小,左侧肢体肌力Ⅲ~Ⅳ级,无病理征.

    作者:陶志宇;卜振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Ki-67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Ki-6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新一代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MIB-1免疫组化LSAB法对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Ki-67抗原表达进行检测,以MIB-1增殖细胞指数(MIB-1PCI)表示.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海绵窦侵袭腺瘤和无海绵窦侵袭腺瘤间,Ki-67抗原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Ki-67抗原表达可以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潜能、侵袭性和侵袭程度的标志物,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军;孙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罕见鞍区脉络膜囊肿1例

    颅内蛛网膜囊肿多见,而脉络膜囊肿罕见,颅内鞍区脉络膜囊肿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鞍区脉络膜囊肿.

    作者:唐忠;朱炎昌;李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显微血管神经减压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1986年以来施行显微血管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30例,面肌抽搐18例,舌咽神经痛6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连元;姚兴发;卢明;彭立辉;石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抢救重型颅脑损伤12例分析

    2000年10月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坏死脑组织,抢救重型颅脑损伤12例,取得明显疗效.

    作者:辛克清;朱松君;魏本俊;林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鞍区脑池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了解鞍区脑池的界限和相互毗邻关系.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并观察鞍区脑池.结果鞍区脑池包括颈内动脉池、后交通动脉池、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视交叉池、垂体池、终板池、Sylvian池近侧端、嗅池、脚间池、脚池和动眼神经池,小梁蛛网膜分隔各池.结论①鞍区脑池环绕视交叉池有序排列.②不同的手术入路或同一入路到达不同部位,所涉及的脑池及其解剖的方向和次序均不相同.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s)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240例TCCFs病人,其中214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23例采用弹簧圈栓塞(5例经股静脉→岩上窦入海绵窦内栓塞),3例经眼上静脉冶海绵窦内栓塞(2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1例采用NBCA胶栓塞).结果214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198例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92.5%,随访,除1例在半年后复查发现原瘘口处假性动脉瘤外(因无症状,未处理),其余痊愈;1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其中3例分别在1~2个月发现颈外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相通,经真丝线段,NBCA栓塞而愈.其余26例全部治愈.结论大多数TCCFs病人可通过可脱性球囊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但可脱性球囊应首选.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束枫;李俊;潘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局部热化疗诱导鼠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局部热化疗对大鼠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作为胶质瘤辅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传代培养的C6细胞接种于大鼠背部皮下,肿瘤生长至1.5~2 cm直径时,分组进行局部热疗、化疗和热化疗.继续观察皮下肿瘤生长情况,测量瘤体体积和重量;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用HE染色法、电镜、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电镜观察肿瘤血管的变化.结果肿瘤接种32 d后,热疗、化疗及热化疗组肿瘤的重量分别为(1.95±034)g,(1.86+0.40)g,(1.09±0.21)g,明显较对照组(2.95+0.36)g轻(P<0.001);各治疗组肿瘤体积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各治疗组bax蛋白表达亦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且热化疗组也强于单纯热疗和化疗组(P<0.001);bcl-2蛋白表达改变不明显(P>0.05);热疗、化疗及热化疗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8.96±2.54、20.05±3.64、36.62±8.96,明显大于对照组的4.68±1.68(P<0.001).各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外径变小,血管壁变厚,血管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增多,细胞连接间隙减小,有的血管甚至只能发现完整的基膜而缺乏内皮细胞.结论①热疗、化疗能抑制肿瘤增殖,且阿霉素与热疗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②热疗、化疗、热化疗能促进bax蛋白表达,使bcl-2/bax比值减小,诱导细胞凋亡.③热疗可直接损伤细胞和周围血管,减低血管密度,促进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阿霉素与热疗协同作用机制.

    作者:方胜;袁先厚;裴永恩;戴学元;龚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新型穿刺引流装置治疗颅内出血84例

    微创治疗脑出血是当前神经内外科一种发展趋势[1].我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开始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穿刺引流装置微创治疗颅内出血8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籍彦生;王美清;翟保生;王立兵;高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