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骨胆脂瘤2例报告

范磊;张剑宁;姚兴华;周菊红

关键词:胆脂瘤, 颅骨, 诊断, 治疗
摘要:1临床资料例1女,67岁,枕部包块60余年.查体:枕下有一12cm×8 cm×4 cm包块,质软,无压痛,无波动,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颅骨平片:枕骨类圆形缺损.头颅CT示枕部等密度病变,枕骨近中线处缺损.入院拟诊:①枕部脑膜脑膨出;②枕骨胆脂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对本院自1994年至2001年收治的11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更好的外科手术方法.

    作者:潘德岳;刘仲海;陈晋;李丹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膜瘤颅骨增生的发生机制

    目的探讨脑膜瘤病人颅骨增生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促反应及分光光度法测定60例脑膜瘤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ase)含量,结合术前CT比较其颅骨增生发生情况.结果ALPas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例ALPase增高的脑膜瘤病人的颅骨增生也远比17例ALPase正常的脑膜瘤病人显著(P<0.05).结论脑膜瘤病人颅骨增生的发生机制与脑膜瘤组织中ALPase关系密切.

    作者:刘家胜;王国军;步星耀;张永福;陈艳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

    近年我们通过适当改进脑室-腹腔分流术操作治疗小儿脑积水,明显减少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5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共收治43例年龄不足15岁的小儿脑积水患者,其中38例临床资料较全面且施行了脑室-腹腔分流术.

    作者:谭源福;黄祜鸿;梁裕盛;肖绍文;黄玮;秦坤明;杨雷霆;张超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伴一侧瞳孔散大的颅脑损伤

    1临床资料例1女,14岁,车祸后20 min入院.伤后即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多,呼吸急促,左耳道出血.GCS评分7分,头皮无伤痕,右瞳孔略大于左侧,光反应迟钝,可见双眼球向右侧凝视,颈强二指,四肢肌张力高,左侧更明显且活动少.

    作者:余辉;陈世洁;刘建雄;吴明灿;张作洪;张志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CT和MRI的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5例全切,2例部分切除,术后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对于不能确诊的病例行手术切除或活检可明确诊断,对其治疗应制定正确的方案,避免延误治疗.

    作者:黄煜伦;周岱;王中;周幽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显微解剖和解剖参数.方法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各30例,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并测量.结果鞍区重要的解剖学结构有:①骨性标志有鞍结节、前后床突、视神经管、鞍底、蝶窦内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②相关硬膜结构有鞍膈、海绵窦和海绵间窦;③相关蛛网膜结构有颈动脉池、视交叉池;④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有垂体和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以及willis环及其分支.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和解剖参数.对鞍区的临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于春江;耿素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鼻腔-蝶窦内窥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

    1963年Guiot早报道经鼻腔-蝶窦内窥窥镜垂体腺瘤切除术[1],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并未引起重视.随着鼻内窥镜在鼻腔、鼻窦疾病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内窥镜手术器械不断改进和手术技能的日益成熟,特别是受经鼻内窥镜蝶窦手术的启发,近十年来已有几个神经外科中心系统地介绍了经鼻腔-蝶窦内窥镜垂体腺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观察[2-9].

    作者:田道锋;王国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P)的测量方法,研究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性.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压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然后利用此装置,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分为对照组和20 mmHg组、30 mmHg组、40 mmHg组.牵拉完毕后,测定局部脑血流量,标本HE染色显微镜观察其损伤.结果该装置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20mmHg的BRP牵拉30 min引起轻微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降低,30 mmHg的BRP牵拉30 min引起较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显著降低.40 mmHg的BRP牵拉15 min引起严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极度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牵拉时,好将BRP控制在30 mmHg以下.

    作者:沈晓黎;陈坚;叶应湖;胡佑伦;王国安;吴小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4年来58例TIA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16例,其中狭窄<50%者8例经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TIA终止;狭窄>70%者8例,其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及1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自膨式支架置人治疗.7例患者8处病变共置人自膨式支架12枚,治疗效果良好,随访3~20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是TIA发作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作者:左峰;杨威;李正光;郑铁晋;施立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

    1临床资料报告一个家族中的两代4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并对其遗传方式及治疗予以讨论.

    作者:陈新生;董家军;王维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军训中后倒功致重型颅脑损伤4例报告

    自1992年2月至1999年6月,我们收治侦察连战士训练后倒功课目过程中,因基本要领不当误伤致重型颅脑外伤4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位顿;张纯海;王玉宝;邝宁;邹建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张力性气颅的诊治体会

    我科近五年收治外伤性颅内积气97例,其中张力性气颅12例均在CT导引下锥颅置管增压排气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戢翰升;徐峰;唐正刚;刘建明;余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p38MAPK基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p38MAPK基因诱导大鼠胶质瘤细胞C6发生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38MAPK基因导人C6细胞中,用夹心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TNF-α水平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TNF-α和膜TNFRI水平的变化.结果转染pCMV5-p38MAPK后,细胞培养液中sTNF-α水平明显升高,膜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膜TNFRI表达升高.结论p38MAPK可能通过上调sTNF-α和膜TNFRI水平而诱导C6细胞凋亡.

    作者:章必成;李青;张赟;杜光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方法脑海绵状血管瘤58例全都作MRI检查,其25例曾作DSA和48例曾作CT检查.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楼林;金晓;王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颅脑手术前后继发性癫痫的动态脑电图监测

    目的了解颅脑手术前后继发性癫痫的动态脑电图表现特点及其与手术的关系.方法选择290例颅内占位性疾病患者,术前l~3 d及术后1周、1~3月分别观察其EEG表现.结果术前有癫痫发作(A组)128例,EEG示痫样放电者117例,痫波检出率为91.4%.术后97例无临床发作,有效率为75.8%;术前无癫痫发作(B组)162例,EEG可见痫样放电者24例.术后新发癫痫19例,均可见痫样放电.结论开颅手术是治疗继发性癫痫的有效手段,但也可能是导致继发性癫痫的原因之一.

    作者:但炜;朱继;唐文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应用特制生物膜修补硬脑膜

    1990年6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应用特制生物膜(猪腹膜)修补硬脑膜120例,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漆建;余定庸;唐文国;黄光富;冯凌;苟章洋;罗仁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单侧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我科经单侧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16例,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7例,女9例,年龄31~68岁(平均49.43岁),病程2月至5年(平均2年).

    作者:董伟毅;张雪明;丁培民;许雍耿;薛海虹;陈功;沈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雄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脑膜瘤的关系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雄激素受体(A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脑膜瘤的关系.方法收集术中脑膜瘤标本34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AR和EGFR在脑膜瘤的表达.结果34例脑膜瘤标本中,AR阳性为9例(26.5%),EGFR的阳性为28例(82.3%).AR在微囊型脑膜瘤中高表达.结论①AR和EGFR的表达及相互调控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②AR的表达和微囊型脑膜瘤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刘伟;赵洪洋;范波;朱贤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供血动脉内压力测定对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索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栓塞过程中供血动脉内压力变化及其对疗效的评价.方法在DAVF栓塞治疗过程中采用微导管对于35例病人58支供血动脉血管内压力进行检测.结果栓塞前供血动脉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78.9±20.0)mmHg、(67.3±15.6)mmHg;栓塞后分别为(97.1±20.9)mmHg、(84±18.4)mmHg,栓塞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供血动脉内压力与瘘口大小,血流速度有直接关系.在栓塞过程中可通过测定供血动脉压力变化了解瘘口闭塞程度.

    作者:杨铭;马廉亭;张小征;余泽;秦尚振;徐国政;龚杰;姚国杰;张新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诊治的进一步探讨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A)诊治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97例患者(近期组)的资料,并与过去报告的79例(早期组)进行比较.结果近期组单发CA 86例,多发11例,脑实质内71例,脑外26例.术前CT和MRI拟诊率近期组为28.6%(10/35)和79.5%(58/73),早期组为4.6%(3/65)和72.5%(29/40).脑内CA全切率和手术死亡率近期组为98.6%(70/71)和0,早期组为93.6%(44/47)和6.4%(3/47).近期组鞍旁CM经硬膜外或硬膜下人路全切率分别为83%(5/6)和11%(1/9),早期组无1例全切.长期随访优良率近期组为97.5%(78/80),早期组为91.5%(43/47).结论提高对CA在MRI表现的识别能力、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合理地应用手术人路是提高本病诊治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亮;周良辅;毛颖;杜固宏;吴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