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凌;王炳生;井清源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对大鼠重症胰腺炎(SAP)血清白介素-6 ( IL-6 )、 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SD大鼠29只随机分三组,PGE2组(N=9),SAP组(N=11)和生理盐水组(NS,N=9)。大鼠的SAP模型用5%牛磺去氧胆酸钠诱导成功后30分钟经门静脉注入PGE2,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与TNF-a含量,动态观察同组不同时间、不同组同时间的IL-6与TNF-a变化。并与未经PGE2保护(SAP组)及注入生理盐水(NS组)相比较。结果:30分钟时,PGE2组与SAP组的IL-6、TNF-a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2.79,P=0.907),而与N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0.014,P<0.0001)。0.5~2h时,PGE2组的IL-6与TNF-a值明显下降,而SAP组上述二值却持续上升(P<0.0001)。2h~6h时,PGE2组上述二值快速下降,但SAP组此二值下降缓慢(P<0.0001),差异显著。PGE2组在同组不同时间的IL-6和TNF-a值比较,0.5~2h与2~6h时段均呈明显下降态势(P<0.0001),差异有显著性。存活率比较:0~12h时PGE2保护组9只(占100%)全部存活,SAP组死亡4只(4/11,占36.4%)。0~24h时,SAP组全部死亡(11/11,占100%),PGE2组存活4只(4/9,占44.5%),与SAP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6)。结论:IL-6与TNF-a在大鼠SAP全身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递质作用,PGE2能降低SAP大鼠血清IL-6与TNF-a的含量,降低病死率。
作者:蓝升红;周丽萍;屠金夫;陈吉彩;吴淑珍;包其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CD15 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以及与CD44v6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HCC组织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99例HCC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CD44v6阳性率表达分别为38.4%、36.4%和41.4%。CD15 mRNA表达与其蛋白表达一致,与CD44v6 mRNA表达关联性密切。CD15 mRNA及其蛋白和CD44v6 mRNA表达,均与HCC侵袭转移倾向和病人预后相关。结论:检测CD15表达有可能成为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新的病理生物学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64岁,杭州人。9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上腹疼痛,腰背部酸胀,伴有恶心、呕吐、高热。经B超查后,在本院初步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胆囊炎、胆石症。行囊肿切开引流、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腺上方,呈囊性,大约18cm×16cm×14cm。
作者:马高祥;马国勇;刘颖斌;徐斌;彭淑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止血包填塞缝合术、半肝血流阻断术及S-20型吸引治疗仪低负压持续吸引引流技术,对严重肝外伤的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总结1990年6月至2000年6月间我院收治严重肝外伤66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间应用止血包填塞缝合术、半肝血流阻断术及S-20型吸引治疗仪低负压持续吸引引流技术治疗严重肝外伤31例。B组:1990年6月至1997年7月间应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明胶海棉或大网膜填塞术及双套管(弹簧式负压引流器)间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严重肝外伤35例。结果:A组病死率为0,术后早期并发症共发生19例次(占61.3%),B组病死率为2.9%,术后早期并发症共发生45例次(占12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止血包填塞缝合术、半肝血流阻断术及S-20型吸引治疗仪低负压持续吸引引流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较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其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作者:刁同进;李又林;王志远;李安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凶险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肝功能低于Child B级,急诊门体静脉断-分流术报道甚少。笔者于1993年3月成功手术一例,并随访7年。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振超;梁东;李延河;俞天生;石瑜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血管疾病,其潜在危险在于可突然破裂引起致命后果。早期报道脾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在10%[1],近期研究报道其破裂发生率接近2%[2]。外科手术是治疗的传统疗法,但近年来微创疗法颇为流行。本院自1980年至今20年来共收治SAA 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巩鹏;王忠裕;李克军;王洪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不同麻醉方法对胆道择期手术的肝功能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肝功能正常的胆道择期手术病人和其他腹部择期手术病人共90例,分三组:组Ⅰ(30例)静吸复合全麻胆道手术组;组Ⅱ(30)例为为硬膜外麻醉胆道手术组;组Ⅲ(30例)为静吸复合全麻非胆道腹部手术组。三组在术前及术后24小时均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胆汁酸(BIR)、总胆红素(STB)和直接胆红素(SDB)。结果:组ⅠALT、AST比其他两组术后24小时有明显升高,分别比基础值升高153% 和11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胆道手术病人术后肝功能有明显变化。
作者:盛娅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切除治疗胰头癌的经验。方法:对4例肿瘤侵犯门静脉胰头癌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的切除术,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0分钟、25分钟、29分钟和37分钟,手术方法和步骤独特。结果:术后患者顺利恢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癌肿侵犯门静脉系统的胰头癌患者,施行含门静脉在内的联合切除术是必要的。
作者:彭承宏;刘颖斌;彭淑牖;吴育连;史留斌;陈晓鹏;高顺良;徐斌;孟兴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86年6月~1999年11月间共手术治疗肝外伤患者121例,占同期收治肝外伤患者(159例)的76%,现将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3例,女28例。年龄8~7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4例,坠落伤29例,碰撞伤18例,刀刺伤16
作者:薛伟山;历建田;辛建军;孙少杰;韩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aticoduodenectomy,PD)的术后并发症一直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病人的恢复及预后。有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性的,如胰漏、出血等。还有些并发症很难治愈。因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是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其中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障碍和内疝,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如何做到尽量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同时治疗外科和妇科疾病中的作用。方法: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的同时施行内移症盆腔粘连松解术(1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子宫肌瘤剜出术(1例)及鞘膜内子宫切除术(1例)。结果:5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短32分钟,长270分钟。住院天数2~15天,平均8.2天。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同时治疗外科和妇科疾病能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作者:黄建平;殷岫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重建中,危险的并发症是胰空肠吻合口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为了预防和减少胰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医疗改进,但尚未能完全杜绝胰漏的发生。近2年,我们改进了常用的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术的操作方法,采用半捆绑或双半捆绑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无胰漏发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擎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管结石伴慢性胰腺炎通常采用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但远期效果不佳,逆行反复慢性感染和合并癌变发生率高。我们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DPREP)联合胆总管切除术治疗一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4岁,于1997年4月20日连续大量饮酒后,发生右上腹疼痛,伴发热、皮肤巩膜黄染。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但黄疸加重,伴陶土样便。两次B超及CT检查均怀疑胰头癌,于同年5月20日入院。
作者:范西红;许圣献;张宪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SAP)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983~1992年的42例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A组),1992~1999年的56例以早期非手术治疗为主(B组)。比较两组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比较休克、胰腺坏死并发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A组均高于B组(P<0.001) 。结论:早期非手术治疗SAP明显优于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焰;刘楠;田永祥;张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B超与口服胆囊造影检查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价值。方法:42例LC术前常规B超联合口服胆囊造影检查,术前预测手术难度,并与术中实际手术难度比较。结果:术前B超与口服胆囊造影,对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准确率为83.3%,术前预测与术中评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常规B超及口服胆囊造影,对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青松;蔡泽平;王权发;张勤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因胆道术后8年,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呕吐3天,发热、黄疸2天,于1998年8月12日入院。8年间前因胆石症胆囊炎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反复发作腹胀、腹痛、呕吐,在外院均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先后共7次住院保守治疗。
作者:林加宝;陈福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比一般肝穿刺引流更为有效的肝脓肿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肝脓肿患者,实施大口径导管穿刺引流,辅以B超或CT定位。结果:28例共32个脓腔,全部治愈,平均住院14天,无死亡及腹膜炎、胆瘘、肝血肿、胸膜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大口径导管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可大大缩短病员住院时间,并在短期内得以康复。
作者:陈聪;郑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迄今仍然是治疗胰腺及壶腹周围癌为有效的方法。由于解剖复杂,周围血管丰富以及胰腺胆道特殊的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如出血、胰漏和胆瘘等,会直接影响术后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现就常见的一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作者:倪泉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前列腺素E1(PGE1)的治疗作用。方法:制成十二指肠盲袢并注入5%牛磺胆酸钠溶液,建立胰腺炎肺损伤模型,并连续输注PGE1。结果: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升高,肺湿重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酶(MPO)、脂质过氧化物(LPO)和磷脂酶A2(PLA2)活性增加。病理显示肺水肿,中性粒细胞(PMN)浸润。肺泡内渗液、出血,肺泡萎陷。胰腺损伤程度与肺损伤程度显著正相关。PGE1可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湿重,可使肺MPO、LPO和PLA2显著下降。肺以间质水肿、PMN浸润为主。肺泡渗液、出血减轻。PGE1未能使胰腺损伤减轻。结论:①急性胰腺炎常合并肺损伤。②中性粒细胞活化,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及PLA2活性增强,在肺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PGE1可通过抑制PMN活化,减少氧自由基释放,降低PLA2活性,使肺损伤减轻。
作者:孙春亮;季兵;黎介寿;张新华;朱维铭;汪俊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