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研究

黄雅慧;郭菊清;刘越洋;孙洁;陈晓岩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中医证型, H.pylori, 相关性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并进行Hp检测及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1.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胃虚气滞型>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中医各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种证型在Hp的阳性感染方面差异有显著性.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型为低与其它各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在本次研究中的阳性感染率为45.1%.3.中医辨证各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①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3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较高.③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度萎缩时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各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萎缩在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较高,与其他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重度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较高,与其他证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Hp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轻度时以实证为主,中度时以虚实夹杂为主,重度时以虚及瘀为主.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四逆温胆汤对中风后疲劳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疲劳程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四逆温胆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实践,观察疲劳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为选择佳的中风后疲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条件的90例中风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四逆温胆汤组、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分别治疗1个月.比较3组患者及治疗前后疲劳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后3组的SS-QOL、FSS、VAS评分均下降,但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下降明显(P<0.05);②3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因子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3组血清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复方四逆温胆汤+康复训练组下降明显,变化趋势和疲劳程度基本一致;③疲劳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330~0.56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四逆温胆汤治疗中风后疲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觉疲劳感觉,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炳;万菁;张垣;杨堃;吴登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华蟾素注射液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Fas、FasL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ICR小鼠采用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株的方法复制小鼠肝癌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顺铂组,华蟾素注射液低、高剂量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华蟾素注射液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华蟾素高剂量组、顺铂(DDP)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1.35%、53.85%,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低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的Fas、FasL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华蟾素高剂量组、DDP组能促进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的Fas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降低FasL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肝癌生长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Fas基因表达并下调FasL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达到抗肿瘤作用.

    作者:邓德厚;史华;张永军;包文龙;顾丹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乙醇回流法和乙酸乙酯回流法对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效果.方法:以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评价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对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提取物中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进行对比.结果:传统乙醇回流法提取物中总丹参酮含量为1.114 ±0.005%,丹参酮ⅡA含量为(0.511±0.023)%;乙酸乙酯回流法提取物中总丹参酮含量为(0.076±0.0003)%,丹参酮ⅡA含量为(0.324±0.016)%.结论:传统乙醇回流法对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效率优于乙酸乙酯回流法.

    作者:侯桂兰;王春雷;芦柏震;裴家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支平喘软胶囊急性和长期毒性研究

    目的:观察急支平喘软胶囊对大鼠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价急支平喘软胶囊的用药安全性.方法:急支平喘软胶囊灌胃,观察其毒性反应、死亡情况和大耐受量;SD大鼠随机分为急支平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20.0 g/kg、6.32 g/kg、2.00 g/kg)和空白对照组,雌雄各半,给药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空白对照组给予0.5% CMC-Na溶液,连续给药30 d.停药后恢复期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测定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小鼠大耐受量为240 g/kg,为临床用药的685倍;给药30 d后大鼠外观、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毒性反应.结论:急支平喘软胶囊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王争;侯中华;王曙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远道取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与不同针刺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针刺远道腧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并分析针刺强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96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强、中、弱、无刺激量4组,通过不同强度针刺远道穴位,配合肩关节运动,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肩关节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价其疗效,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第1疗程后,4组(强、中、弱、无刺激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疼痛方面,两疗程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2疗程后,强、中、弱组与无刺激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强、中度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1、2疗程后,强、中度刺激量组与无刺激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中、弱3组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针刺强度、疗程相关性分析显示,疗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中度两组与无刺激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刺激组与无刺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粘连期肩周炎,采用中、强度针刺,增加治疗疗程,可提高临床疗效,更有效消除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作者:王维强;房连强;彭菊华;李霞;谭朝坚;袁双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滋肾平肝、活血化痰法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滋肾平肝、活血化痰法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以滋肾平肝、活血化痰,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水平(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尿次数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夜尿次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胱抑素C(CysC)比较: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滋肾平肝、活血化痰法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疗效满意.

    作者:王道成;屈长宏;薛刚;蒋红心;王小芳;李七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熟地平颤汤治疗帕金森氏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熟地平颤汤协同左旋多巴治疗PD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选择H&Y分级Ⅱ~Ⅳ级的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继续原有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熟地平颤汤.疗程1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UPDRSⅡ、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参照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评分法,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进步率+进步率+稍有进步率)为86.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轻症组疗效优于中、重症组;患者日记中显示加用中药治疗后第12周:“开”期延长,“关”期缩短.结论:熟地平颤汤协同左旋多巴治疗PD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功能、延长“开期”、缩短“关期”,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作者:周洁;叶青;袁灿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现代文献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作者:赵巍;唐晶;刘悦;张哲;杨关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药扶正解毒法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中药扶正解毒法对HPV转阴率及血清IL-18浓度改变的影响,探讨扶正解毒法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160例宫颈HR-HPV感染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为中药外用+中药口服组(40例)、中药外用组(40例)、西药外用组(40例)、西药外用+中药口服组(40例),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HPV转阴率及血清IL-18浓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中药外用+中药口服组、中药外用组、西药外用组、西药外用+中药口服组4组治疗后HPV转阴率分别为:70.0%,47.5%,45.0%,67.5%,4组治疗后HPV转阴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自身前后血清IL-18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L-18浓度均有降低;4组血清IL-18浓度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外用+中药口服组与西药外用+中药口服组、中药外用组与西药外用组血清IL-18浓度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HR-HPV感染,降低血清IL-18浓度,调节机体免疫应答,阻断宫颈病变进程.

    作者:张蔚苓;叶利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新领域,研究者们在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和药动/药效学模型结合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整合药代动力学、药代标志物、指征药代动力学和中药复方谱动学新研究方法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作者:余健;辛艳飞;宣尧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肺癌A549细胞,按实验分组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情况.结果: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且与化疗联合有协同作用;各药组细胞迁移值均小于对照组,与之比较除芪连扶正胶囊低剂量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顺铂组相比,芪连扶正胶囊各组迁移值均大于顺铂组(P<0.01),而联合组迁移值小于顺铂组(P<0.01);芪连扶正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顺铂组及联合组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8.87%、19.11%、24.57%、37.88%、47.10%.结论: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李秀荣;李慧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蒙医烘制草乌中的乌头碱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蒙医烘制草乌中的乌头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蒙医烘制草乌中的乌头碱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XDB-C18(4.6mm×250 mm,5μm);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 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 mL加冰醋酸0.5 mL)为流动相B(25∶7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室温.结果:乌头碱浓度在12.96~77.76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回归方程为Y=12466X +2383.9;加样回收率为103.09%,RSD为0.88%.理论塔板数按乌头碱峰计算不低于2000.结论: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以作为蒙医烘制草乌乌头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作者:包勒朝鲁;乌兰图雅;那生桑;杨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喜树碱衍生物SN-38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喜树碱衍生物SN-38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法检测SN-38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特异性荧光底物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观察不同种类Caspase抑制剂对SN-38诱导HL-60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CCK法显示SN-38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流式细胞凋亡分析及Caspase抑制剂研究,显示SN-38通过内源性Caspase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结论.SN-38通过内源性Caspase信号通路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

    作者:封蔚莹;宋春娇;张志坚;钟永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纯化工艺优选

    目的:优选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工艺方法.方法:以Chlorovaltrate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动态吸附-解吸法筛选大孔树脂型号,并优选其纯化工艺条件.结果:D-101大孔树脂适合蜘蛛香总环烯醚萜成分的分离纯化,佳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20g·L-1,用6 BV(Bed Volume)的水和4 BV的60%乙醇洗脱除杂,4 BV的95%乙醇洗脱,洗脱流速2BV·h-1,收集95%乙醇洗脱液.洗脱液减压回收至干,在此工艺下所提取的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纯度达66.3%.结论:D-101大孔树脂能有效提高蜘蛛香中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纯度,工艺简单可行,较适宜应用于大生产.

    作者:张瑞桐;兰明;林玉;李少华;陈朝勇;陈冲;闫智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延龄草诱导人结肠癌RKO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延龄草诱导结肠癌RKO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结肠癌RKO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实验检测延龄草不同提取部位对RKO细胞的细胞毒性;以流式细胞术及光比色法检测延龄草乙酸乙酯部位对RKO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的影响.结果:延龄草乙酸乙酯部位(EE-TM)对RKO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P<0.01),干预24、48及72 h后的IC50值依次为52.64、22.56及18.39 μg/mL;EE-TM干预12h后可以导致RKO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干预24h及48 h后可以导致RKO细胞内Caspase9及Caspase3的活性增强(P<0.01).结论:延龄草具有体外抗结肠癌活性,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通路介导细胞走向凋亡.

    作者:万仲贤;朱诗立;张思波;黄华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益气养阴中药对改善小鼠癌性恶病质状态的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肺癌恶病质小鼠模型,探讨益气养阴中药对提高癌症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恶病质状态的效果.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大组(A组及B组),每大组分为健康对照组(NC)、甲羟基孕酮组(MPA)、低剂量中药治疗组(LTCM)、中剂量中药治疗组(MTCM)、高剂量中药治疗组(HTCM)以及模型对照组(NS)等6个亚组,每组6只小鼠,A组用于观察相关实验指标,B组30只按A组方式进行分组,用于观察生存时间.观察益气养阴中药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恶病质状态及生存时间影响.结果:与NS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用药后体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A及NS组相比,MTCM组小鼠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M各剂量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优于NS及MPA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实验组相比,MTCM组用药后IL-2、IFN-γ显著上升,而IL-4、IL-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中药能有效调节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炎症因子,改善小鼠血脂水平及营养状况.

    作者:王奇;姜建伟;章红燕;何福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药汤剂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目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实际禁食禁水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D4个组,每组各100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术前12h禁食,6h禁水方法,B组采用术前6h禁食,2h禁水法,C组采用术前12 h禁食,6h禁水法联合术后服用中药汤剂,D组采用术前6h禁食,2h禁水法联合术后服用中药汤剂.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中胃液量、术前焦虑抑郁程度及术后24h恶心呕吐情况进行观测,并将各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伴随禁食禁水时间的缩短,患者在术前焦虑抑郁情绪、饥饿口渴程度和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且A组和B组在焦虑抑郁、饥饿口渴Ⅰ级和Ⅱ级上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D组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术前6h禁食,2h禁水联合术后服用中药汤剂可有效控制术前术中胃液量,同时对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饥饿口渴程度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柴泽英;钟宝英;张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五紫三黄方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支气管和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目的: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并进行激素干预治疗来制作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在撤减激素过程中,以五紫三黄方干预治疗,观察其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支气管和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小鼠雌雄各半共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泼尼松对照组、五紫三黄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0只.利用卵蛋白(OVA)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并进行激素干预治疗来制作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在撤减激素过程中,以五紫三黄方干预治疗,观察小鼠模型支气管和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五紫三黄方不仅能明显减轻小鼠激素依赖性哮喘气道炎性细胞的浸润,而且能明显改善小鼠哮喘气道的重塑.

    作者:苏奎国;姜良铎;郭勇英;魏广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张明雪教授辨证治疗冠心病12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传统中药汤剂辨证加减治疗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阳上亢证、痰热扰心证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张明雪教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统计分析生脉饮、归脾汤、天麻钩藤饮和温胆汤分别治疗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阳上亢证和痰热扰心证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0.83%,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肝阳上亢、痰热扰心各证型有效率分别为73.34%、80%、76.66%、93.33%,各证型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主要伴随症状治疗后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辨证采用生脉饮、归脾汤、天麻钩藤饮和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具有安全性.

    作者:李京;张明雪;金跟海;刘日;张琳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加减在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2)和对照组(n=91),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每日1剂,煎剂500 mL,早晚分服,疗程均为21 d,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计分法对中风病瘀热阻窍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凝四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6.09±0.29) mPa·s、血浆比黏度低切(10.45±1.86) mPa·s、甘油三酯(1.21±0.21) mmol/L、FIB(3.47±0.02) g/L、APTT (28.56 ±2.34)s,各种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尤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9±3.17)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7±3.65)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82,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1).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口服,显著改善瘀热阻窍证,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方芳;蔡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