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徐彩华;孙一红
探讨育泡饮对自身免疫性POF小鼠颗粒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成熟的SD雌性大鼠卵巢组织制备卵巢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建立卵巢早衰模型.在3次免疫后连续灌服不同剂量育泡饮,以强的松为阳性对照,分别在实验结束后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各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各组卵巢Bax、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Bax蛋白高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Bax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组Bcl-2蛋白低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提高.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颗粒细胞凋亡数量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颗粒细胞凋亡是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育泡饮能降低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颗粒细胞Bax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育泡饮可抑制颗粒细胞凋亡,从而恢复卵巢功能.
作者:梁欣韫;牛建昭;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生地黄、生地黄炭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探讨生地黄炭的止血机理.方法:利用饮片对色素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生地黄、生地黄炭吸附力的大小.结果:亚甲基蓝线性范围为0.02176~0.1088 mg(r =0.9996),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为2.04%(n=6).吸附力的大小:生地黄炭>生地黄.结论:吸附力的变化可能是生地黄炭止血比较重要的机理之一.
作者:王娜;卫向龙;李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9年1月,经腹部B超、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0例,取石术成功后,给予中药“加减化石利胆汤”100 mL,2次/d,口服,每月服用不少于6~7剂,每年服药不少于70剂,对照组300例,未服中药及其他相关药物,同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 60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每半年或出现腹痛症状时复查腹部B超、CT、MRCP检查.结果:实验组有19例复发,对照组有33例复发,两组术后结石累计复发概率分别是6.3%和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37).结论: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可有效预防ERCP取石术后患者的胆石症复发.
作者:田金沙;林一帆;巩阳;刘杨;陆宇平;高文艳;季芳;雷春红;李昊燃;盛天骄;王长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更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在此方面张卫华主任医师经验颇丰,认为脾胃虚弱是病机根本,阴盛于下,虚阳浮于上,相火不潜是病因,其辨证分型可分为湿从热化;寒湿内盛;外感燥热,虚火内扰;阴寒内盛,逼阳于外;火灼津液,肝肾阴亏热等型.在封髓丹基础上加减治疗,能起到扶阳抑阴,引火归源,阴阳平和之功效,并制定出6张协定方,在根本上调整阴阳,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就其临证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周天梅;张洁;盛桐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温经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的作用机制,并从治疗角度反证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与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0例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患者给与温经汤治疗,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生殖激素的变化,并与32例正常女性对照.结果:近期临床治愈25例(83.0%),无效5例(17.0%).治疗后血清E2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明显升高(t=2.535 >2.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经汤具有改善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患者生殖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作用于卵巢,调节孕酮的分泌,纠正月经周期紊乱,促进卵泡成熟、排卵以达到治疗效果.
作者:李雯;朱雪琼;蔡进章;温怀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次生代谢产物中的化学成分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方法:应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获得微生物菌丝体,再用溶剂提取,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Ellman法测定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从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中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核丛青霉素(1)和Pencolide (2);核丛青霉素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7.30 ±0.52) μg/mL; Pencolide没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可代谢产生核丛青霉素和pencolide,有望成为新的药源微生物.
作者:李晓誉;陈峰阳;徐世芳;叶益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西黄解毒胶囊对Ⅲ期大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将52例大肠癌术后患者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6例,两组均应用规范的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组同时联合西黄解毒胶囊,观察两组中位复发转移时间、1~3年复发转移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1年、2年、3年复发转移率对照组分别为41.66%,79.16%和91.66%;治疗组分别为15.38%,50.00%和57.6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2、3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及P<0.01),大肠癌患者术后中位复发转移时间对照组为14个月,治疗组为21个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73.35±6.21和81±5.47,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应用西黄解毒胶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浩;关念波;王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其病因复杂,导致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目前,β淀粉样蛋白(Aβ)被认为是AD免疫治疗的关键靶标.研究表明,Aβ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结合文献并对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何珊;郭蕾;樊凯芳;赵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5类中医证候舌象、脉象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江苏等10个调查点9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将其中痰热内扰、心脾两虚、肝胆火盛、阴虚火旺、肝郁犯脾5类常见证候的舌象、脉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5类证候共605例,各证的舌象、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征.结论:精神分裂症中医5类证候的舌象、脉象特征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宋炜熙;陈婷婷;曹小军;张宏耕;唐云;杨宗亮;陈裕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证候分布规律,探讨其病因病机.方法:收集38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一类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为气滞血瘀,并提取3个相关公因子,分别为寒凝、湿热、肾虚,389例患者经聚类分析形成3种证候:寒凝气滞血瘀证45.2% (176/389),湿热气滞血瘀证20.0% (78/389)和肾虚气滞血瘀证34.70% (135/389).结论:内异症的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得出1个共性特征和3个常见证候,气滞血瘀反映本病的基本病机和基础证候,寒凝、湿热、肾虚反映本病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作者:钱静;王劲松;胡秀明;王静莲;仇颖琰;于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山核桃叶总黄酮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考察,为后继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正交实验对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D101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对其静态吸附容量及黄酮洗脱富集条件进行考察,确定山核桃叶总黄酮制备工艺.结果:山核桃叶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提取2次;提取时间分别为80 min、60 min;溶媒倍数分别为10倍、8倍.D101型树脂对山核桃叶总黄酮的静态吸附容量为(36.78±2.5)mg/g,洗脱次序为20%乙醇洗脱后收集40%乙醇洗脱部分即为山核桃叶总黄酮,其总黄酮得率为(74.93±2.10)%,纯度达(74.07±2.61)%.结论:所确立的山核桃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合理、稳定,黄酮得率及纯度较高,为深入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朱学鑫;李伟平;俞燕;蒋福升;丁志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艾灸对健康人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影响.方法:受试者为34名男性学生,开展随机交叉对照实验.艾灸处理对受试者神阙、气海及两侧足三里直接温和灸各15 min;对照处理为空白对照.设计PWV检测系统,测量人体左右两侧肱-桡PWV、桡-中指PWV和桡-小指PWV;同时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人体左右两侧手指、手心和手腕的温度;观察艾灸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艾灸后右肱-桡PWV和右桡-中指PWV上升显著(P<0.05),而对照处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艾灸后和对照后手部温度均有所下降,但艾灸后下降更加明显;PWV与温度呈负相关.结论:PWV可显示艾灸对人体的影响,提示PWV在艾灸的疗效观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翠;李子孺;张鹤鸣;张婷;陈锂;杨宁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检测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大鼠生化指标及HSP70的改变,探讨其是否也能有效模拟阳虚证动物表征,及探讨应激蛋白在诱导衰老和阳虚中的作用.方法:3月龄的雌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取10只大鼠经皮下注射D-半乳糖42 d制作衰老阳虚模型,剩余10只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结束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共持续5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L)的含量变化,同时检测脾脏细胞HSP70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衰老阳虚组大鼠水迷宫实验(空间探索实验)中经过平台次数(P<0.05)和有效区停留时间(P<0.01)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血清SOD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脂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脾细胞HSP70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应激蛋白HSP70的表达降低,导致SOD活性降低,进一步导致高脂血症及行为认知水平降低,且与阳虚证动物模型表征相符.
作者:肖凌;王静芝;翁鑫宇;王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介绍并简要地讨论了一门新学科——“体质食养学”.它以匡氏人体体质学理论为基础,以食为药,以食物性、味、功能调节、纠正病理体质,辅助治疗常见疾病.同时,对“体质食养学”的概念、原理、意义及其发展过程作了阐发,并探讨了它在临床诊疗中运用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周狮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从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来对该类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模型构建模式等环节及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同时指出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作者:夏炳江;童培建;肖鲁伟;谢健;金红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中药或中药复方按一定剂量给动物灌胃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的血液并分离得到其血清,以含药血清作为药物直接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机制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就该方法学在动物选择、给药方案、含药血清的处理等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作者:陈赐慧;花宝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种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研究气滞血瘀病因病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声光电、夹尾、束缚、冰水浴多种刺激联合应用及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造模.采用MOTO压力传感技术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多因素刺激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中、低切粘度与血浆黏度均显著升高(P<0.05),肾上腺素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与血浆黏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大鼠凝血四项指标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多因素刺激与肾上腺素注射法均能导致动物出现血瘀状态,肾上腺素注射法方便易行,多因素刺激组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作者:王婷婷;贾乘;宁天一;姜静;程嘉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均取得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医家对于五官科多种病证研究深入,阐释精妙.总结魏晋南北朝多个医家在中医五官科病证,包括目病、鼻病、耳病、口病、舌病、咽喉病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以及治法方药,分析归纳其中的辨治特点,有助于中医学术理论的继承,对于现代相关疾病的治疗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作者:张育菁;胡冬裴;李小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为深入研究开发萱草属药用植物,对萱草根与萱草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文献查阅、整理与分析,阐述有关萱草根和萱草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结果:萱草的主要成分为蒽醌和2,5-二氢呋喃酰胺衍生物,还含有生物碱、黄酮、萘酚、甾醇、皂甙、脂肪族、单苯环衍生物等化学成分.萱草根应用于对血吸虫病的治疗,也具有抗结核、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萱草花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静安神,也具有抗抑郁、预防肝炎等作用.结论:萱草含有多种于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具有极佳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作者:郭冷秋;张颖;张博;张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探讨郁证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为规范郁证证候特征文献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检索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余部,检索词包括“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经统计分析找出与上述病证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51篇文献的内容(851条原文),2873个症状,规范后185个症状,18个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气滞与情绪抑郁、烦躁、吞酸、胁肋胀痛等相关;气虚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胆怯易惊等相关;血虚与健忘、失眠、头痛、头晕等相关;内火与悲伤欲哭、乏力、烦躁、口苦等相关;痰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咽中异物感等相关;肝与烦躁、口干、情绪抑郁、头晕等相关;脾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倦怠等相关;心与胆怯易惊、健忘、哭笑无常、失眠等相关;肾与乏力、口干、小便不利、肢体酸软等相关.结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郁证证候特征与目前大多数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本相符,古代文献中对郁证的论述可为当代研究抑郁症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帮助.
作者:李那永;田金洲;时晶;苗迎春;龙子戈;马辛;汪卫东;贾竑晓;冯秀杰;尹冬青;徐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