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愿智;李秋菲;唐永红
目的:观察和比较消瘀散新旧剂型(涂膜剂、即型凝胶剂和散剂)局部外敷对急性软组织挫伤新西兰大白兔模型的治疗效果和透皮性能,选择优势剂型,并初步探讨其促进急性软组织挫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造成急性软组织挫伤模型后,随机分为散剂组(A)、涂膜剂组(B)、即型凝胶剂组(C)、模型组(D),A、B组及C组分别用消瘀散涂膜剂、即型凝胶剂和散剂治疗,D组予空白贴剂外敷.各组用药后第2、4、6d作大体观察评分;每组每个时相点取5只实验大白兔,按照要求处理标本并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以有效成分大黄素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B组及C组进行体外透皮实验,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比较各种剂型的透皮速率、透皮百分率与皮肤储量的差别.结果:大体观察评分,C组与A组第4、6d比较,B组与A组第6d比较,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可见,第6d组织学观察评分C组指标优于A组(P<0.05);各种剂型间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即型凝胶剂透皮速度快,皮肤储量多,涂膜剂透皮总量多.结论:消瘀散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挫伤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新剂型的吸收和疗效优于旧剂型,而两种新剂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P>0.05),即型凝胶剂在具体计分上总体略优于涂膜剂.
作者:肖立新;彭力平;马笃军;朱春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为深入研究开发萱草属药用植物,对萱草根与萱草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文献查阅、整理与分析,阐述有关萱草根和萱草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结果:萱草的主要成分为蒽醌和2,5-二氢呋喃酰胺衍生物,还含有生物碱、黄酮、萘酚、甾醇、皂甙、脂肪族、单苯环衍生物等化学成分.萱草根应用于对血吸虫病的治疗,也具有抗结核、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萱草花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静安神,也具有抗抑郁、预防肝炎等作用.结论:萱草含有多种于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具有极佳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作者:郭冷秋;张颖;张博;张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刮痧疗法与升白药物利血生在缓解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所致血白细胞减少症方面的疗效差异.方法:45例行GP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刮痧组,利血生组及单纯化疗组.对3组患者化疗期间所引发的血液学毒性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价刮痧疗法在改善化疗所致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结果:刮痧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肿瘤患者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特别在减少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利血生片的药物治疗方案(P<0.05);刮痧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延期、减量或终止化疗病例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结论:与化疗联合利血生片方案比较,在接受GP方案化疗的患者中运用刮痧疗法可显著降低治疗期间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郭俊华;黄挺;张志娣;李勇;黄伶;杨雪飞;张建刚;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介绍并简要地讨论了一门新学科——“体质食养学”.它以匡氏人体体质学理论为基础,以食为药,以食物性、味、功能调节、纠正病理体质,辅助治疗常见疾病.同时,对“体质食养学”的概念、原理、意义及其发展过程作了阐发,并探讨了它在临床诊疗中运用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周狮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乳核内消糖浆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乳核内消糖浆中的浙贝母、茜草、当归、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对制剂中芍药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易于识别;HPLC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芍药苷进样量在0.1 ~1.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8.7%(n=5),RSD为0.75%.结论:该方法可有效控制乳核内消糖浆的产品质量.
作者:宋愿智;李秋菲;唐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证候分布规律,探讨其病因病机.方法:收集38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一类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为气滞血瘀,并提取3个相关公因子,分别为寒凝、湿热、肾虚,389例患者经聚类分析形成3种证候:寒凝气滞血瘀证45.2% (176/389),湿热气滞血瘀证20.0% (78/389)和肾虚气滞血瘀证34.70% (135/389).结论:内异症的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得出1个共性特征和3个常见证候,气滞血瘀反映本病的基本病机和基础证候,寒凝、湿热、肾虚反映本病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作者:钱静;王劲松;胡秀明;王静莲;仇颖琰;于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调周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反复IVF-ET失败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控制性超排组(实验组,30例)和控制性超排组(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血流状态.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型+B型内膜的数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在子宫内膜厚度,内膜阻力指数,子宫内膜穿支血流3项指标上均有差异,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种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调周法能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可以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有助于着床,提高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成功率.
作者:周璐;徐彩华;孙一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探讨育泡饮对自身免疫性POF小鼠颗粒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成熟的SD雌性大鼠卵巢组织制备卵巢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建立卵巢早衰模型.在3次免疫后连续灌服不同剂量育泡饮,以强的松为阳性对照,分别在实验结束后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各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各组卵巢Bax、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Bax蛋白高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Bax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组Bcl-2蛋白低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提高.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育泡饮各剂量组颗粒细胞凋亡数量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颗粒细胞凋亡是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育泡饮能降低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颗粒细胞Bax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育泡饮可抑制颗粒细胞凋亡,从而恢复卵巢功能.
作者:梁欣韫;牛建昭;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热敏灸在预防脑卒中后便秘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热敏点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为空白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连续观察2周.评测两组在治疗第4天便秘的发生率及治疗2周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出现便秘的人数比对照组的人数少,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便秘症侯评定标准的评分方面,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点灸法能减少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减少便秘临床症候评分,从而有效预防卒中后便秘的发生.
作者:楚佳梅;包烨华;李丽萍;林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总结,探讨其优势.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资料,对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近年来我国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虽然穴位埋线疗法仍有其不足之处,但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越来越多肥胖患者的青睐.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总体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宜推广应用,但仍有改进之处.
作者:于向华;何齐芳;陈文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证型及症候出现的规律,为中医诊疗的规范化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工具书及现代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2000-2011年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文献308篇,进行中医证型及症候命名规律研究,总结各症候所出现频次、频率的规律.结果:古代文献、工具书与现代期刊文献中关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证型命名规律基本一致;现代期刊文献症候的研究分析发现各症候均散在分布,少数频率超过50%.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证型为湿热型、寒湿型、瘀积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候信息尚缺乏统一规律.
作者:姚国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B)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Th)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释放的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可溶性CD40L(sCD40L)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以终浓度10 μmol/L ADP和0.4 U/mL Th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以300 μg/mL和600 μg/mLSalB预孵育血小板,测定聚集抑制率.制备血小板悬液,分为静息组、激活组(以终浓度50 μmol/L ADP和0.4U/mL Th为诱导剂激活)、SalB组(以终浓度300 μg/mL和600 μg/mL SalB预孵育,再以诱导剂激活).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sP-sel和sCD40L含量,比较sP-sel和sCD40L的相关性.结果:SalB可显著减低ADP和Th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600 μg/mL组聚集抑制率高于300 μg,/mL组(P<0.01).与静息组比较,激活组sP-sel和sCD40L释放显著增加(P<0.01).与激活组比较,SalB可使Th诱导的sP-sel和sCD40L释放及ADP诱导的sP-sel释放显著降低(P<0.01);但对ADP诱导的sCD40L释放没有影响,与激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和Th诱导时,sP-sel与sCD40L水平呈正相关(P <0.05,P<0.01),相关系数rp>0.5.结论:SalB可降低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产物sP-sel和sCD40L的释放,具有阻抑血小板活化、聚集与释放的作用.
作者:李伟;张军平;徐士欣;仲爱芹;华声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筛选五味子-细辛药对抗哮喘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引喘法、小鼠氨水引咳法和气管酚红排泌法,观察该药对5种提取物(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水提液、五味子总酸、细辛挥发油及细辛水提液)对豚鼠的平喘、小鼠的镇咳和祛痰作用.结果:豚鼠分别ig五味子挥发油、细辛挥发油,豚鼠哮喘潜伏期显著延长,其它3种提取物均无显著作用;小鼠分别ig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水提液、五味子总酸、细辛挥发油,小鼠咳嗽潜伏期显著或极显著地延长,咳嗽次数极显著地减少,细辛水提液无显著作用;小鼠分别ig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水提液、五味子总酸、细辛挥发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均极显著地增多,细辛水提液无显著作用.结论:该药对的平喘活性部位可能为五味子挥发油和细辛挥发油,镇咳及祛痰活性部位可能为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水提液、五味子总酸、细辛挥发油.
作者:吴建兵;褚裹萍;张永煜;邱明丰;贾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解毒含药血清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取孵育7d的种蛋制成CAM模型,加入益气化瘀解毒整方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含药血清,继续孵育3d,固定标本,拍照,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高、中、低剂量组与不含药血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方能抑制CAM血管新生,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郜文辉;曾普华;潘敏求;唐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中药对兔退变髓核中Fas/ FasL的表达及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益气活血法中药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后用病理切片观察髓核的组织学变化;测量髓核中蛋白多糖含量;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治疗后髓核中Fas/FasL基因mRNA表达.结果:①两组动物治疗后病理切片显示髓核退变均明显,但治疗组软骨终板退变较轻,血管芽较多;②治疗组1、2月和对照组1、2月蛋白多糖含量均减少,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治疗组内1、2月蛋白多糖含量的组内对比(P>0.05),具有显著差异.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随时间延长Fas/FasL基因mRNA表达均增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组内对比Fas/FasL基因mRNA表达增强,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提示益气活血法中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的发展,但不能根本抑制或逆转髓核形态学退变的发生;不能抑制髓核内Fas/ FasL基因的表达;不能抑制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减少.
作者:吕存贤;吴永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探讨郁证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为规范郁证证候特征文献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检索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余部,检索词包括“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经统计分析找出与上述病证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51篇文献的内容(851条原文),2873个症状,规范后185个症状,18个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气滞与情绪抑郁、烦躁、吞酸、胁肋胀痛等相关;气虚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胆怯易惊等相关;血虚与健忘、失眠、头痛、头晕等相关;内火与悲伤欲哭、乏力、烦躁、口苦等相关;痰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咽中异物感等相关;肝与烦躁、口干、情绪抑郁、头晕等相关;脾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倦怠等相关;心与胆怯易惊、健忘、哭笑无常、失眠等相关;肾与乏力、口干、小便不利、肢体酸软等相关.结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郁证证候特征与目前大多数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本相符,古代文献中对郁证的论述可为当代研究抑郁症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帮助.
作者:李那永;田金洲;时晶;苗迎春;龙子戈;马辛;汪卫东;贾竑晓;冯秀杰;尹冬青;徐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灸对人体脉搏波特征参数的影响.方法:对34名在校健康男性学生开展随机交叉试验.艾灸阶段对受试者神阙、气海及左右足三里直接温和灸各15 min;对照阶段空白.在实验前后利用脉动信息采集系统同步采集臂、桡两个部位的脉搏信号,以脉搏波信号的时域及频域参数为观察指标.结果:自然状态下,人体左右两侧肱、桡脉搏信号的低次谐波谱能比(Spectral Low-harmonic Energy Ratio,SLER)显示出左右差异(P≤0.05);肱动脉与桡动脉比较,脉搏波波形参数K值和SLER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LER参数与谐波频带宽度(Harmonic Frequency Bandwidth,HFB)均能显示出艾灸处理与对照处理的差异(P≤0.05).结论:脉搏波特征参数能显示艾灸对人体的影响,其在中西医客观化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婷;李子孺;张鹤鸣;周翠;陈锂;杨宁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艾灸对健康人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影响.方法:受试者为34名男性学生,开展随机交叉对照实验.艾灸处理对受试者神阙、气海及两侧足三里直接温和灸各15 min;对照处理为空白对照.设计PWV检测系统,测量人体左右两侧肱-桡PWV、桡-中指PWV和桡-小指PWV;同时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人体左右两侧手指、手心和手腕的温度;观察艾灸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艾灸后右肱-桡PWV和右桡-中指PWV上升显著(P<0.05),而对照处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艾灸后和对照后手部温度均有所下降,但艾灸后下降更加明显;PWV与温度呈负相关.结论:PWV可显示艾灸对人体的影响,提示PWV在艾灸的疗效观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翠;李子孺;张鹤鸣;张婷;陈锂;杨宁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5类中医证候舌象、脉象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江苏等10个调查点9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将其中痰热内扰、心脾两虚、肝胆火盛、阴虚火旺、肝郁犯脾5类常见证候的舌象、脉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5类证候共605例,各证的舌象、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征.结论:精神分裂症中医5类证候的舌象、脉象特征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宋炜熙;陈婷婷;曹小军;张宏耕;唐云;杨宗亮;陈裕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西黄解毒胶囊对Ⅲ期大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将52例大肠癌术后患者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6例,两组均应用规范的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组同时联合西黄解毒胶囊,观察两组中位复发转移时间、1~3年复发转移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1年、2年、3年复发转移率对照组分别为41.66%,79.16%和91.66%;治疗组分别为15.38%,50.00%和57.6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2、3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及P<0.01),大肠癌患者术后中位复发转移时间对照组为14个月,治疗组为21个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73.35±6.21和81±5.47,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应用西黄解毒胶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浩;关念波;王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