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民;刘福官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利肺片治疗(每次2粒,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后半年内感冒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感冒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并能预防感冒.
作者:茅靖;宋海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金匮要略》详细阐释了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证治及预后.其中,论黄疸病病因病机,以“湿”为重心;论黄疸病分类,以病因病机为依据;论黄疸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引领,八法兼备;论黄疸病误治变证,勿忘本病之标;论黄疸病预后,以病程、病位及伴随症状为着眼点.因此,《金匮要略》论治黄疸病,理、法、方、药体系完备,若再呼应以《伤寒论》脉证中黄疸的相关内容,则可曲尽仲景黄疸病论治之精妙,结合临床予以深度解析,可大大提升黄疸病的中医论治水平.
作者:蒋开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观察长期给予大黄提取物对雌性大鼠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方法:灌胃给予Wistar雌性大鼠大黄提取物,随机分成4组,各剂量组给药分别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用药量的20、40、80倍.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共喂养90 d,眼眶取血.以放射免疫(RIA)技术检测血清雌二醇(E2)、人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含量.结果:高剂量组血清E2水平大幅升高并与剂量呈正相关;LH水平明显下降,与剂量呈负相关.结论:长期大量服用大黄能升高血清E2水平,同时降低LH.
作者:饶芳;吴倩;柯庆;印媛君;李天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与口服吡拉西坦片对照来评价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以MMSE和ADL量表评价其认知功能及社会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ADL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向华;陈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肥胖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肥胖大鼠模型,枸杞多糖连续灌胃12周,测定血清TC、TG、HDL、LDL、FBG、FINS、Cr、BUN及肾脏LDL与Ox-LDL,并计算ISI.结果:枸杞多糖具有降脂、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肾功能、降低肾脏组织LDL与Ox-LDL的作用.结论:枸杞多糖对肥胖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肾脏组织Ox-LDL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武;马卫成;徐锦龙;徐爱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退黄汤(THT)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肝损过程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 (SD)大鼠84只,设立空白组6只,对剩余78只在0h时间点均以ANIT 100 mg/kg予以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后24 h取6只处死留取标本(肝损24h组),然后分为生理盐水组(18只,9 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UDCA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溶液灌胃)、THT组(18只,20 mL/kg体重的THT灌胃)、UDCA/THT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和20 mL/kg体重的THT联合灌胃),各组分别在肝损造模后48 h、72 h、96 h处死6只大鼠.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生化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总胆汁酸(TBA),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结果:UDCA和THT在降低血清ALT、AST、TBI、TBA、IL-6、TNF-α和提升血清IL-10及肝组织Mrp2 mRNA均存在明显的主效应(P<0.01),两药在调控血清TBI、IL-6、TNF-α、IL-10及肝脏Mrp2mRNA均存在明显交互协同作用(P<0.01或P<0.05).HE染色显示联合用药组96 h肝组织炎性程度轻于单药组及生理盐水组.结论:UDCA和THT联合降低了ANIT诱导的肝损作用可能和两药联合作用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作者:薛川;李绍民;徐方明;丁贤君;黎运呈;张国梁;林志益;李绍佐;张浙恩;曾芳;李世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楂提取物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sil-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30℃.结果: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900 ~0.900、0.1077 ~1.077、0.03405~0.3405 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6)均在95.9%~101.6%,RSD均小于2.1%.结论:本法可为山楂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暴凤伟;刘玉强;张振秋;胡丽萍;刘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溺毒清合剂延缓慢性肾衰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造模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溺毒清低剂量组(简称溺低组)、溺毒清高剂量组(简称溺高组)、厄贝沙坦对照组(简称厄贝组).对各组进行干预治疗,然后观察其肾功能变化.并对贤组织经行IV胶原、FN(纤维连接蛋白)、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等免疫组化检测,后行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溺毒清合剂可显著改善CRF大鼠肾功能,改善肾功能方面与厄贝沙坦相当.免疫组化显示溺毒清高剂量组比模型组IV胶原、FN、TGF-β表达减少.结论:溺毒清合剂可显著改善CRF大鼠的肾功能,通过降解Ⅳ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而抑制5/6肾切除大鼠残肾组织肾小球硬化,从而延缓慢性肾衰进展,与厄贝沙坦有相近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李玉卿;张忠贤;费德升;张雪峰;丁伟伟;周富明;韦先进;成信法;陈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松茸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r法结合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实验考察了不同浓度的松茸多糖作用不同时间对人舌癌细胞Tca8113、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胰腺癌细胞HS766T、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松茸多糖在低浓度时对HepG-2、HS766T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Tea8113、Hela和MCF-7的抑制作用明显,随着浓度升高对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都随之增强,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及时间依赖性,在100 μg·mL-1作用72 h对上述5种肿瘤细胞大抑制率分别为67.71%,74.89%,83.83%,75.57%,76.15%.从细胞形态改变上观察,松茸多糖对上述5种肿瘤细胞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结论:松茸多糖具有较广的抗瘤谱,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刚;王辉;张洪;周本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找出其中关于“暴聋”的病名记载、病因病机及治疗,复习《内经》中耳与脏腑的关系及耳与经络的关系,结合中医临床药物治疗暴聋验案,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升清开窍法治疗暴聋的机理,为中医治疗暴聋提供除针灸方法以外不同的思路,尝试根据《内经》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以中医方法研究中医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马胜民;刘福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疾病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病人和医生的关注.随着实验针灸学的发展,针灸治疗癌症的实验研究的文献也见报道,但相对较少.对针灸治疗癌症的基础研究的部分文献进行回顾,加以总结,以为临床治疗和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作者:陈永;乐毅敏;龚安;杨宗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 L.)植物,为落叶乔木,别名大叶菠萝.在我国分布有大约100余种,主产中国北部地区,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山地多见.辽宁、陕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某些品种作为民间中草药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恶疮、淋证等症.槲叶、槲皮、槲实仁均可作为药用.国内科研工作者已将槲树叶开发成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药.实验利用硅胶柱色谱法,从槲树叶中分离1种化合物,β-谷甾醇.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β-谷甾醇.
作者:卢军;芦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体质的分布特点,为中医药及时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0例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根据《慢性HBV携带者证候规律研究的病例报告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质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以平和质为主,在异常体质中以肾虚质为主.结论:肾虚体质是慢性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致病的重要基础.
作者:张建生;倪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人参皂苷Rg3是人参提取物中主要抗肿瘤成分,可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尤其抗肿瘤血管新生作用具有特色,被认为是中药血管新生抑制剂.目前该药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已通过多角度研究阐述其部分作用机制,对该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备临床参考.
作者:张翔;叶宝东;陈丹;吴迪炯;周郁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蜂胶西洋参软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蜂胶西洋参软胶囊低、中、高3个剂量(0.17、0.33、1.00 g/kg分别相当于人推荐量的5、10、30倍),另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溶剂对照组(大豆油),分别观察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绵羊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细胞、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高、中剂量组可明显提高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高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绵羊红细胞诱导小鼠DTH功能,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剂量组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值(P<0.05);中、高剂量组能提高小鼠溶血空斑数(P<0.05);3剂量组均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蜂胶西洋参软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
作者:杨锋;童晔玲;戴关海;任泽明;竹剑平;王波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梁永宣;刘敏;王庆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小儿清肺化痰颗粒中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和苦杏仁苷的含量.方法:采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柱(57 cm ×75 μm,有效长度50 cm)为分离通道,以20 mmol·L-1硼砂-甲醇(95∶5)为电泳介质,分离电压25 kV,检测波长207 nm.结果:在上述条件下,盐酸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在20 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分别在0.0410 ~0.8200 mg·mL-1、0.1070 ~2.1400 m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结论: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熊秋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求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方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年1月-2011年6月国内期刊中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检索出符合要求的文献85[1-82]篇,共涉及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及慢性关节炎期患者累计4791例,主要中药(前15味)使用频率结果分别是:牛膝(36.11%)、桑寄生(31.48%)、薏苡仁(30.56%)、土茯苓(26.85%)、苍术(25.93%)、白术(25.93%)、白芥子(25.00%)、当归(24.07%)、黄柏(23.15%)、黄芪(22.22%)、防己(22.22%)、草薢(20.37%)、威灵仙(20.37%)、赤芍(18.52%)、秦艽(16.67%).结论:牛膝、桑寄生、苍白术、薏苡仁及黄芪健脾益肾,泄浊祛湿治病之本;当归、牛膝、苍白术、赤芍、黄柏、白芥子及威灵仙活血化瘀通络,燥湿化痰通痹治病之标.
作者:李海昌;温成平;谢志军;韩春雯;汪梅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是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乱,血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机制,在高血压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主证或兼证而存在.近年来运用微观辨证的方法,从血流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心血管重构、基因、代谢组学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血瘀证在结构、代谢、功能等方面的物质基础,但是任何单一指标的变化并不能诠释高血压病血瘀证的实质,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紧密结合,全面认识中医的证候.
作者:郭慧君;王知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Moms水迷宫是检测动物记忆水平的重要工具,依据Moms水迷宫实验原理及相关检测指标的数据分类,结合对研究者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及实验数据的认识,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期帮助研究者筛选佳设计方案,精化实验数据、简化数据分析、优化实验结果.
作者:闫盼盼;闫国立;詹向红;杨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